2017年9月25日,為期兩天的第六屆京津冀清潔能源學術論壇在河北省雄縣美泉假日酒店盛大開幕。英利集團攜國家863計劃“園區智能微電網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項目成果亮相論壇,就清潔能源發展與參會專家、學者分享經驗。
據悉,本屆論壇由國家973計劃“新型高性能二次電池的基礎研究”項目組主辦,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河北省電工技術學會協辦。來自中科院、國網電科院、全國多所知名院校以及國內新能源材料領域資深專家齊聚雄安,共同研討雄安新區新能源材料、技術的發展模式及材料基因組方法在新材料、新技術探索中的重要應用,并重點討論了雄安新區在新能源材料應用中的清潔化、持續化、智能化發展。
論壇上,英利就承接的國家863計劃“園區智能微電網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項目成果與各界進行了分享。“‘園區智能微電網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項目分為兩個示范工程,工業園區光儲微網示范工程和居民園區光儲微網示范工程,裝機容量分別為605kWp和375kWp。”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波介紹,光儲微網系統完全脫離化石能源,采用“光伏發電+電池儲能+飛輪儲能”模式,實現綠色清潔電力。兩個示范工程在試運行中均取得良好效果,并于2017年6月正式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為智能微電網技術的應用樹立了積極的示范作用,為雄安新區的清潔能源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據了解,微電網是一種全新發電配電供電模式,能夠將各種形式的新能源發電集成起來,極大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柔性就地消納,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可靠、優質、高效的多元化電力服務。多能互補克服光伏發電和其他新能源發電弱點,可很大程度彌補現有國家大電網的不足、打破電網壟斷經濟、實現清潔生產減少霧霾。“英利自承接該863計劃項目以來,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現階段的推廣仍存在一定困難,未來幾年若能結合試點工程和智能電網建設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展開微電網理論及相關技術的深化研究,將會對微電網技術的廣泛實踐應用起到積極推進作用。”于波表示。
另據了解,英利集團一直高度重視清潔能源的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依托“光伏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能源光伏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四大研發平臺,英利通過持續不斷加大科研開發力度,技術水平始終保持在行業前列。截止目前,英利共承擔973、863、科技支撐等國家級項目25項、省市級項目100余項;申請國際PCT專利13項,申請中國專利2171項,授權1888項,其中發明352項。自2012年至今,英利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連續5年位居國內同行業第一。主持和參與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78項,有力地推動了清潔能源技術進步和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據悉,本屆論壇由國家973計劃“新型高性能二次電池的基礎研究”項目組主辦,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河北省電工技術學會協辦。來自中科院、國網電科院、全國多所知名院校以及國內新能源材料領域資深專家齊聚雄安,共同研討雄安新區新能源材料、技術的發展模式及材料基因組方法在新材料、新技術探索中的重要應用,并重點討論了雄安新區在新能源材料應用中的清潔化、持續化、智能化發展。

論壇上,英利就承接的國家863計劃“園區智能微電網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項目成果與各界進行了分享。“‘園區智能微電網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項目分為兩個示范工程,工業園區光儲微網示范工程和居民園區光儲微網示范工程,裝機容量分別為605kWp和375kWp。”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波介紹,光儲微網系統完全脫離化石能源,采用“光伏發電+電池儲能+飛輪儲能”模式,實現綠色清潔電力。兩個示范工程在試運行中均取得良好效果,并于2017年6月正式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為智能微電網技術的應用樹立了積極的示范作用,為雄安新區的清潔能源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據了解,微電網是一種全新發電配電供電模式,能夠將各種形式的新能源發電集成起來,極大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柔性就地消納,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可靠、優質、高效的多元化電力服務。多能互補克服光伏發電和其他新能源發電弱點,可很大程度彌補現有國家大電網的不足、打破電網壟斷經濟、實現清潔生產減少霧霾。“英利自承接該863計劃項目以來,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現階段的推廣仍存在一定困難,未來幾年若能結合試點工程和智能電網建設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展開微電網理論及相關技術的深化研究,將會對微電網技術的廣泛實踐應用起到積極推進作用。”于波表示。
另據了解,英利集團一直高度重視清潔能源的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依托“光伏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能源光伏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四大研發平臺,英利通過持續不斷加大科研開發力度,技術水平始終保持在行業前列。截止目前,英利共承擔973、863、科技支撐等國家級項目25項、省市級項目100余項;申請國際PCT專利13項,申請中國專利2171項,授權1888項,其中發明352項。自2012年至今,英利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連續5年位居國內同行業第一。主持和參與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78項,有力地推動了清潔能源技術進步和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