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架大棚連成一片,一面面光伏太陽能板在棚頂連綿展開。8月15日,記者來到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的寧夏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被與眾不同的光伏農業大棚深深吸引。
寧夏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通過“政府+企業+合作社+建檔立卡戶”的合作模式,不僅讓76戶建檔立卡戶摘掉窮帽,更讓他們在脫貧奔小康道路上有了出彩人生。
村民何麗霞一大早就在自家承包的大棚里忙活著。2016年4月,她在寧夏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打工,半年后便掌握了香菇種植技術,承包了一棟棚。按照閩寧鎮推行的“一戶四牛一棚一電站”脫貧模式,2016年,何麗霞全家的保底收入6萬多元(“4+1+1”模式年分紅2.8萬元,其余來自她和丈夫承包大棚、打零工的收入),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名冊中銷戶。
園區水電工邵東禮告訴記者,他把土地流轉給村里,一門心思在園區打工,每月收入3000元。后來,他又在村里開了一間店鋪。先就業、后創業的發展歷程,讓邵東禮的移民新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如今,他家新建了住宅,不僅裝修時尚,家用電器、家具也很新潮。
華盛綠能(寧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經理楊廣平告訴記者,寧夏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一期30MW光伏農業項目占地1245畝,建有588棟棚,種植花卉、食用菌、枸杞,養殖蝎子、蚯蚓等。目前,在此有500名移民從農民變身為產業工人,人均月收入2300元。“我們挑選了一批優秀產業工人,其中有30人是建檔立卡戶,扶持他們成為創業者,承包大棚種食用菌或種花卉,每棟棚年收入不低于3萬元。”據悉,原隆村這個永寧縣最大的移民安置村已形成光伏農業、葡萄種植、肉牛、黑毛驢養殖等增收支柱產業。2016年,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1萬多名村民人均年收入7000元,是2012年搬遷之初的一倍多。
近年來,閩寧鎮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通過選準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健全一套服務體系,實施特色種植養殖、旅游、光伏農業、勞務等產業扶貧項目,建成閩寧扶貧產業園,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進入產業鏈,從而使全鎮1593戶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昔日十里無人煙、風吹沙粒跑的“干沙灘”,如今變成了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百姓富裕的“金沙灘”。全鎮農民人均年收入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到2016年的10732元。
目前,閩寧鎮已步入全國重點鄉鎮行列,并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全國創建無邪教示范鎮”“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鄉鎮”等榮譽稱號。
寧夏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通過“政府+企業+合作社+建檔立卡戶”的合作模式,不僅讓76戶建檔立卡戶摘掉窮帽,更讓他們在脫貧奔小康道路上有了出彩人生。
村民何麗霞一大早就在自家承包的大棚里忙活著。2016年4月,她在寧夏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打工,半年后便掌握了香菇種植技術,承包了一棟棚。按照閩寧鎮推行的“一戶四牛一棚一電站”脫貧模式,2016年,何麗霞全家的保底收入6萬多元(“4+1+1”模式年分紅2.8萬元,其余來自她和丈夫承包大棚、打零工的收入),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名冊中銷戶。
園區水電工邵東禮告訴記者,他把土地流轉給村里,一門心思在園區打工,每月收入3000元。后來,他又在村里開了一間店鋪。先就業、后創業的發展歷程,讓邵東禮的移民新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如今,他家新建了住宅,不僅裝修時尚,家用電器、家具也很新潮。
華盛綠能(寧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經理楊廣平告訴記者,寧夏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一期30MW光伏農業項目占地1245畝,建有588棟棚,種植花卉、食用菌、枸杞,養殖蝎子、蚯蚓等。目前,在此有500名移民從農民變身為產業工人,人均月收入2300元。“我們挑選了一批優秀產業工人,其中有30人是建檔立卡戶,扶持他們成為創業者,承包大棚種食用菌或種花卉,每棟棚年收入不低于3萬元。”據悉,原隆村這個永寧縣最大的移民安置村已形成光伏農業、葡萄種植、肉牛、黑毛驢養殖等增收支柱產業。2016年,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1萬多名村民人均年收入7000元,是2012年搬遷之初的一倍多。
近年來,閩寧鎮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通過選準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健全一套服務體系,實施特色種植養殖、旅游、光伏農業、勞務等產業扶貧項目,建成閩寧扶貧產業園,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進入產業鏈,從而使全鎮1593戶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昔日十里無人煙、風吹沙粒跑的“干沙灘”,如今變成了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百姓富裕的“金沙灘”。全鎮農民人均年收入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到2016年的10732元。
目前,閩寧鎮已步入全國重點鄉鎮行列,并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全國創建無邪教示范鎮”“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鄉鎮”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