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萬畝生態光伏產業基地,金色的沙漠,綠色的農業,藍色的光伏——一幅清潔能源與現代農業有機結合的巨幅畫卷在沙漠之中展現,令人震撼。
磴口縣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下轄縣,地處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緣,全縣68.3%是沙漠。在多年治沙的背景下,磴口縣委、政府確立了新的沙漠資源觀,利用沙區豐富的光熱資源和綠色無污染的優勢,成功打造了一個集光伏發電、設施農業、生態旅游觀光于一體的萬畝光伏產業生態治理示范基地,走出了一條“光伏治沙”的致富新路子。
打造萬畝生態光伏基地
從磴口縣城出發,驅車沿穿沙公路西行10余公里便可到達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太陽能光伏產業生態治理示范基地。極目遠眺,金色的沙漠上泛起一抹抹藍色的海浪,一望無際,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這個總投資49億元裝機容量500兆瓦的萬畝生態光伏基地,目前已有昌盛日電、中電投、國電、國華、蒙華、神州等多家企業入駐運營。磴口縣工業園區負責人袁海文說:“企業在進駐沙區前,首先要做好綠地規劃、林帶、光伏板下的綠化等建設工作。如果做不到,那么這樣的企業我們不要。近幾年,我們通過打造萬畝光伏園,大力發展光伏發電、光伏農業、光伏旅游,不僅改善了縣里的生態環境,更帶來了經濟上的效益。”
園區內光伏板行與行之間的距離為8米,光伏發電做電源,安裝滴灌設施,在光伏板下面種植以沙地柏和飼草為主的綠色植物。按照發展規劃,這片3萬畝的浩瀚沙漠已形成了一個集光伏發電、沙草產業、現代農牧業、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生態光伏示范基地,光伏園區道路兩側垂柳、槐樹、金葉榆、丁香等各類花草樹木已經形成高低搭配、錯落有致的景觀綠化帶,為往日裸露的沙地披上了綠裝。
開啟“光伏治沙”新模式
板上發電,板下種植。光伏園區內正在建設的鑫盛三期10兆瓦光伏設施農業項目,集光伏發電、設施農業、休閑觀光于一體,一期、二期已建成253個光伏設施農業科技大棚,種出了茶樹、菌類、花卉等,30兆瓦光伏均已并網發電。據了解,新開工建設的鑫盛三期10兆瓦光伏農業科技大棚項目總投資1.2億元,是在新建的光伏農業科技大棚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利用太陽光能,將太陽輻射分為植物需要的光能和太陽能發電的光能,這樣既滿足了植物生長的需要,又實現了光電轉換,一舉兩得。
短短幾年時間,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里就聚集了眾多企業,光伏發電項目在烏蘭布和沙漠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單一發電向光伏設施農業、光伏治沙等多個領域的快速發展。光伏發電與荒漠治理相結合的“光伏治沙”新模式,已成為了磴口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磴口縣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下轄縣,地處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緣,全縣68.3%是沙漠。在多年治沙的背景下,磴口縣委、政府確立了新的沙漠資源觀,利用沙區豐富的光熱資源和綠色無污染的優勢,成功打造了一個集光伏發電、設施農業、生態旅游觀光于一體的萬畝光伏產業生態治理示范基地,走出了一條“光伏治沙”的致富新路子。
打造萬畝生態光伏基地
從磴口縣城出發,驅車沿穿沙公路西行10余公里便可到達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太陽能光伏產業生態治理示范基地。極目遠眺,金色的沙漠上泛起一抹抹藍色的海浪,一望無際,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這個總投資49億元裝機容量500兆瓦的萬畝生態光伏基地,目前已有昌盛日電、中電投、國電、國華、蒙華、神州等多家企業入駐運營。磴口縣工業園區負責人袁海文說:“企業在進駐沙區前,首先要做好綠地規劃、林帶、光伏板下的綠化等建設工作。如果做不到,那么這樣的企業我們不要。近幾年,我們通過打造萬畝光伏園,大力發展光伏發電、光伏農業、光伏旅游,不僅改善了縣里的生態環境,更帶來了經濟上的效益。”
園區內光伏板行與行之間的距離為8米,光伏發電做電源,安裝滴灌設施,在光伏板下面種植以沙地柏和飼草為主的綠色植物。按照發展規劃,這片3萬畝的浩瀚沙漠已形成了一個集光伏發電、沙草產業、現代農牧業、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生態光伏示范基地,光伏園區道路兩側垂柳、槐樹、金葉榆、丁香等各類花草樹木已經形成高低搭配、錯落有致的景觀綠化帶,為往日裸露的沙地披上了綠裝。
開啟“光伏治沙”新模式
板上發電,板下種植。光伏園區內正在建設的鑫盛三期10兆瓦光伏設施農業項目,集光伏發電、設施農業、休閑觀光于一體,一期、二期已建成253個光伏設施農業科技大棚,種出了茶樹、菌類、花卉等,30兆瓦光伏均已并網發電。據了解,新開工建設的鑫盛三期10兆瓦光伏農業科技大棚項目總投資1.2億元,是在新建的光伏農業科技大棚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利用太陽光能,將太陽輻射分為植物需要的光能和太陽能發電的光能,這樣既滿足了植物生長的需要,又實現了光電轉換,一舉兩得。
短短幾年時間,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里就聚集了眾多企業,光伏發電項目在烏蘭布和沙漠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單一發電向光伏設施農業、光伏治沙等多個領域的快速發展。光伏發電與荒漠治理相結合的“光伏治沙”新模式,已成為了磴口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