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以中車風電、湘電風能、三一重能為代表的風電整機商,以中南勘測設計院、湖南省電力設計院為代表的風電咨詢設計機構,以湖南火電、湖南建工為代表的風電施工企業,以華電、華能等發電集團為代表的投資商,以及葉片、變電設備、電線電纜零部件制造商等初步形成了包括設計咨詢、產品研發、裝備制造、風場建設、電力輸送的風電完整產業體系,日益顯現出湖南的風電產業集群效應。
產業鏈條基本形成
十年前,當時的南車株洲所WT1650風機在湖南省郴州江華并網發電,宣告湖南省實現了大型風力發電“零”的突破;2009年,湖南省首個大型風電場——郴州仰天湖風電場33臺機組并網發電,開創了低風速風電的先河。
近年來,風電裝機從無到有,有效調整了湖南省的能源結構。來自湖南省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風電裝機容量占湖南省裝機總量的5.26%,比2010年提高了5.13個百分點。2016年風電發電量占湖南省發電量的2.95%,比2010年提高了2.92個百分點。
株洲,是湖南省重要的工業城市。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與鐵路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今,借助“高鐵技術”,株洲的風電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
株洲市委副書記、株洲市市長陽衛國表示,堅持市場引領、創新驅動,不斷健全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近年來,株洲重點培育扶持了一批具有行業領先優勢的風電企業,形成了以中車株洲所為代表,以具備“高鐵基因”的風電葉片、變流器、發電機、齒輪箱等零部件為主的較為完整的風電產業集群。2016年,株洲市風電產業實現銷售收入近100億元。下階段,將以打造“株洲·中國動力谷”為抓手,加快構建以風電產業等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戰略聯盟,著力增強風電企業核心競爭力,切實促進風電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劉年來認為,依托風電產業快速發展,湖南的風電技術研發也不斷取得突破。中車株洲所把軌道交通方面積累的成熟研發經驗移植到風電機組產品中,在高海拔和低風速市場擁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湘電風能擁有國家風力發電研發(實驗)中心等國家級研發平臺;三一重能提出低風速大葉片智能控制解決方案;株洲時代新材在葉片設計、成型工藝、工藝裝備以及材料技術研發等方面具備較強的技術優勢;中南勘測設計院、湖南省電力設計院兩大設計院在南方陸上超低速山地風電項目規劃設計、總承包及建設運營等方面建樹頗多;中南大學、湘南大學先后承擔了一批風電產學研項目,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已運用于風電設備。
摸索經驗探索湖南路徑
國網湖南省電力公司副總工程師陳躍輝透露,2016年,湖南風電累計發電量39.3億千萬時,較2015年增加76.45%;設備利用小時為2124小時,較2015年增加0.46%。目前,風電最大出力160萬千瓦(2017年2月19日19點09分);風電出力占日發電負荷最大比例為15.07%(2017年2月27日0點0分)。
正是得益于低風速技術的進步,使得湖南這個昔日風資源優勢并不突出的省份可開發風電量躍升至2000萬千瓦以上,這意味著有超過八成的風電資源還有待開發。
湖南的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涵蓋山地風電、丘陵風電、平原風電三種類型,總體來說屬于低風速的區域。山地風電風速低、多風向、湍流大、切便大、災害眾多、地形和地質復雜,因此成本相對較高。三一重能研究院副院長胡杰認為,在湖南區域,如果要達到10%的收益率,風機利用有效小時要達到1750小時以上;如果要達到14%、15%的收益率,風機利用有效小時就必須達到1900小時以上。
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新能源院院長劉小松告訴記者,湖南風電以山地為主,這對風電場及整機設計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長葉片、高塔筒是提升低風速風場發電量比較直接的途徑,但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提升風機自學習能力、優化風機智能控制系統來提升風機作為一個整體的性能。
湖南省電力設計院新能源公司總經理周晟認為,當前風機布置方案,大多考慮發電量的最優,而較少的結合建設條件來考慮全局的經濟性。對于低風速風電來說,要采用專業協同、專業融合的方式,整合電氣、土建等環節,在風機布置方案優化時,充分考慮與反復研究建設成本和收益,確保整個風電場的全局經濟性最優。
磨刀不誤砍柴工。劉小松認為,山區風電地形復雜多變,一個風電場區內建議至少布局兩座以上的測風塔,并且觀測期限不少于1個完整年。前期充分的測風,有利于達到項目預期的投資回報率。
中車風電技術中心副主任王靛透露,山區低風速風電對風資源分析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中車株洲所與國家氣候中心、法國美迪公司進行合作,整合全球最先進的風資源技術與經驗打造風資源系統平臺,預計今年6月可開放公測。
劉年來表示,近年來,湖南省在山地低風速風電場的快速發展,正是對風電技術創新的生動詮釋,未來,要在開發模式、技術儲備、綜合技能、送出消納等方面實現持續創新。
“低風速風能資源更分散,大規模集中連片開發將難以為繼,分散開發、就近接入、本地消納將是更可行的方式,分散式風電將是發展趨勢。”劉年來說,“山地風電場注定了場址地形地貌的復雜性,風機企業和設計院所應著眼整體解決方案的研究,實現從賣設備到賣服務的轉變,從單一供應向綜合處置的轉變,全面提升綜合技術水平。”
神華新能源華中區域籌建處主任龍云漢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神華十分看好中南部低風速風電市場,未來3年將和擁有地域優勢和技術優勢的中車株洲所攜手開發約30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
湖南風機制造要因地制宜
“低風速風電開發,促使葉片加大、塔筒增高、安裝難度加大,在這種狀況下,風電整機價格仍在下降是迫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開發商壓力。這對于整個風電制造行業的科技創新和持續發展是不利的。”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表示,“一頭是受到開發商的壓力,一頭是受到零部件供應商的擠壓,風電整機單位千瓦價格已經從2000年的12000元下降到現在的4000元以下。”
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看來,相比于光伏行業,中國風電行業還沒有達到全球的技術研發和科技服務團隊都圍繞中國市場和產業鏈來運作。他認為,風電制造行業要學習軌道交通行業的厚積薄發,把質量、穩定性、可靠性放在更高的地位。
劉小松建議,風電整機制造一定要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風機要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在中南部地區,很多省份都存在冰凍問題,冰凍的問題對風機的運行效率和發電量的影響相當大,湖南的風機廠家如果能夠有效地解決此問題,不僅對湖南的風電,對整個中南部地區的風電發展,乃至全國的風電制造行業都是有利推動。”劉小松說。
“中車正在推進1+N+1的產業發展戰略,其中風電產業是作為軌道交通之外的第二支柱產業進行打造,在株洲市已經形成了以中車株洲所風電整機、風電葉片為代表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根據規劃目標,到2020年中車風電整機年銷售收入要突破100億元。”中車株洲所副總經理范寶林表示,“目前可經濟開發的最低風速為5米/秒,隨著新機組的發布,4.8米/秒的風資源也將具備經濟開發價值。”
產業鏈條基本形成
十年前,當時的南車株洲所WT1650風機在湖南省郴州江華并網發電,宣告湖南省實現了大型風力發電“零”的突破;2009年,湖南省首個大型風電場——郴州仰天湖風電場33臺機組并網發電,開創了低風速風電的先河。
近年來,風電裝機從無到有,有效調整了湖南省的能源結構。來自湖南省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風電裝機容量占湖南省裝機總量的5.26%,比2010年提高了5.13個百分點。2016年風電發電量占湖南省發電量的2.95%,比2010年提高了2.92個百分點。
株洲,是湖南省重要的工業城市。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與鐵路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今,借助“高鐵技術”,株洲的風電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
株洲市委副書記、株洲市市長陽衛國表示,堅持市場引領、創新驅動,不斷健全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近年來,株洲重點培育扶持了一批具有行業領先優勢的風電企業,形成了以中車株洲所為代表,以具備“高鐵基因”的風電葉片、變流器、發電機、齒輪箱等零部件為主的較為完整的風電產業集群。2016年,株洲市風電產業實現銷售收入近100億元。下階段,將以打造“株洲·中國動力谷”為抓手,加快構建以風電產業等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戰略聯盟,著力增強風電企業核心競爭力,切實促進風電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劉年來認為,依托風電產業快速發展,湖南的風電技術研發也不斷取得突破。中車株洲所把軌道交通方面積累的成熟研發經驗移植到風電機組產品中,在高海拔和低風速市場擁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湘電風能擁有國家風力發電研發(實驗)中心等國家級研發平臺;三一重能提出低風速大葉片智能控制解決方案;株洲時代新材在葉片設計、成型工藝、工藝裝備以及材料技術研發等方面具備較強的技術優勢;中南勘測設計院、湖南省電力設計院兩大設計院在南方陸上超低速山地風電項目規劃設計、總承包及建設運營等方面建樹頗多;中南大學、湘南大學先后承擔了一批風電產學研項目,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已運用于風電設備。
摸索經驗探索湖南路徑
國網湖南省電力公司副總工程師陳躍輝透露,2016年,湖南風電累計發電量39.3億千萬時,較2015年增加76.45%;設備利用小時為2124小時,較2015年增加0.46%。目前,風電最大出力160萬千瓦(2017年2月19日19點09分);風電出力占日發電負荷最大比例為15.07%(2017年2月27日0點0分)。
正是得益于低風速技術的進步,使得湖南這個昔日風資源優勢并不突出的省份可開發風電量躍升至2000萬千瓦以上,這意味著有超過八成的風電資源還有待開發。
湖南的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涵蓋山地風電、丘陵風電、平原風電三種類型,總體來說屬于低風速的區域。山地風電風速低、多風向、湍流大、切便大、災害眾多、地形和地質復雜,因此成本相對較高。三一重能研究院副院長胡杰認為,在湖南區域,如果要達到10%的收益率,風機利用有效小時要達到1750小時以上;如果要達到14%、15%的收益率,風機利用有效小時就必須達到1900小時以上。
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新能源院院長劉小松告訴記者,湖南風電以山地為主,這對風電場及整機設計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長葉片、高塔筒是提升低風速風場發電量比較直接的途徑,但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提升風機自學習能力、優化風機智能控制系統來提升風機作為一個整體的性能。
湖南省電力設計院新能源公司總經理周晟認為,當前風機布置方案,大多考慮發電量的最優,而較少的結合建設條件來考慮全局的經濟性。對于低風速風電來說,要采用專業協同、專業融合的方式,整合電氣、土建等環節,在風機布置方案優化時,充分考慮與反復研究建設成本和收益,確保整個風電場的全局經濟性最優。
磨刀不誤砍柴工。劉小松認為,山區風電地形復雜多變,一個風電場區內建議至少布局兩座以上的測風塔,并且觀測期限不少于1個完整年。前期充分的測風,有利于達到項目預期的投資回報率。
中車風電技術中心副主任王靛透露,山區低風速風電對風資源分析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中車株洲所與國家氣候中心、法國美迪公司進行合作,整合全球最先進的風資源技術與經驗打造風資源系統平臺,預計今年6月可開放公測。
劉年來表示,近年來,湖南省在山地低風速風電場的快速發展,正是對風電技術創新的生動詮釋,未來,要在開發模式、技術儲備、綜合技能、送出消納等方面實現持續創新。
“低風速風能資源更分散,大規模集中連片開發將難以為繼,分散開發、就近接入、本地消納將是更可行的方式,分散式風電將是發展趨勢。”劉年來說,“山地風電場注定了場址地形地貌的復雜性,風機企業和設計院所應著眼整體解決方案的研究,實現從賣設備到賣服務的轉變,從單一供應向綜合處置的轉變,全面提升綜合技術水平。”
神華新能源華中區域籌建處主任龍云漢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神華十分看好中南部低風速風電市場,未來3年將和擁有地域優勢和技術優勢的中車株洲所攜手開發約30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
湖南風機制造要因地制宜
“低風速風電開發,促使葉片加大、塔筒增高、安裝難度加大,在這種狀況下,風電整機價格仍在下降是迫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開發商壓力。這對于整個風電制造行業的科技創新和持續發展是不利的。”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表示,“一頭是受到開發商的壓力,一頭是受到零部件供應商的擠壓,風電整機單位千瓦價格已經從2000年的12000元下降到現在的4000元以下。”
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看來,相比于光伏行業,中國風電行業還沒有達到全球的技術研發和科技服務團隊都圍繞中國市場和產業鏈來運作。他認為,風電制造行業要學習軌道交通行業的厚積薄發,把質量、穩定性、可靠性放在更高的地位。
劉小松建議,風電整機制造一定要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風機要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在中南部地區,很多省份都存在冰凍問題,冰凍的問題對風機的運行效率和發電量的影響相當大,湖南的風機廠家如果能夠有效地解決此問題,不僅對湖南的風電,對整個中南部地區的風電發展,乃至全國的風電制造行業都是有利推動。”劉小松說。
“中車正在推進1+N+1的產業發展戰略,其中風電產業是作為軌道交通之外的第二支柱產業進行打造,在株洲市已經形成了以中車株洲所風電整機、風電葉片為代表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根據規劃目標,到2020年中車風電整機年銷售收入要突破100億元。”中車株洲所副總經理范寶林表示,“目前可經濟開發的最低風速為5米/秒,隨著新機組的發布,4.8米/秒的風資源也將具備經濟開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