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電價政策的“難產”,正讓眾多有意進入光伏發電市場的企業在摩拳擦掌的同時又徘徊不前。記者近期在部分光伏產業大省開展采訪調研時,眾多光伏產業業內人士和專家呼吁:國家盡快制定實施上網電價法,藉此啟動長期發展滯緩的國內光伏市場,讓市場來拉動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壯大。
市場啟動受制 業界呼聲強烈
“我們對投資光伏發電很感興趣,公司掌握大型太陽能電站技術已經3年多,但直到現在還在觀望,原因就是國家沒有明確太陽能發電的上網電價。”在陜西新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余新洛看來,合理的上網電價將是良好的經濟杠桿,能撬動眾多的資本進入光伏產業。
和余新洛有同樣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數,在記者的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和研究人員認為:目前國內太陽光伏行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穩步提升,然而受成本因素制約,國內市場應用寥寥。急需出臺扶持政策啟動國內市場,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明確光伏發電上網電價。
浙江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志卿說“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太陽能屋頂計劃’、‘金太陽工程’等補貼政策,不過我認為,明確的上網電價比建筑領域的補貼對市場的刺激作用更大。”
“從世界幾大光伏發電大國的經驗來看,‘上網電價法’是迄今為止全球采取的啟動光伏市場最有效、最科學的舉措。”江蘇阿特斯陽光電力公司總裁瞿曉鏵介紹說,在利用政策啟動市場方面,美國和日本早于德國,日本對光伏發電實施的政府初始補貼一度達到光伏系統造價的70%,然而后起的德國由于在2004年啟動了上網電價法,光伏市場很快超越了日本和美國。
定價依據待完善 時機漸趨成熟
“目前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效仿德國實施了‘上網電價法’,從而使歐洲光伏市場得到了非常有效的啟動,在世界光伏市場中的比例超過70%,而中國占世界光伏市場的比例不到1%。”瞿曉鏵說,“當前國內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制定出一個體現‘成本加合理利潤’的上網電價,給投資者較清楚的預期,以保證長期信心。”
面對一個尚未大規模推廣應用,技術進步空間依然巨大的行業,如何制定出一個業內認可的上網電價并非易事。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確定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的幾項基礎依據依然匱乏:
首先,對國內各地區太陽能的光資源數據掌握不足。國家能源太陽能發電研發(實驗)中心主任朱小東說:“一個地區實際可利用的太陽能資源直接影響到發電成本。現有的光資源數據出處很多,但多是研究所用,跟實際可用量出入較大,急需長期跟蹤掌握真實數據。”
其次,國內已建成的光伏發電項目多處于試驗并網發電階段,對大規模光伏電站的運行和管理成本也缺乏數據積累和測算。
盡管在基礎數據上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失,不過在業內看來,這并不等于國內無法制定出較為合理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在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下,目前制定光伏上網電價的時機漸趨成熟。
“金融危機打破了光伏產業的泡沫,使其成本逐漸回歸理性。”江蘇阿特斯陽光電力公司總裁瞿曉鏵說,目前多晶硅價格已從最高峰的400美元/公斤跌至60美元/公斤左右,使得理性評估光伏產業成本與利潤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國內進行的幾次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給制定上網電價提供了參考依據。今年6月份,國內第一個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項目―――敦煌10兆瓦項目執行的是1.09元/度的上網電價。盡管業界對1.09元/度能否會成為未來的標桿電價存在爭議,不過企業報出的這一數字至少可以成為重要參考。
成本“1元時代”可期 定價需把握幾大原則
當前國內光伏發電的成本究竟是多少?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給出的數據是,目前在資源條件最好的西部地區是1.3元/度,全國平均則大概是1.5元/度,這是一個能保證企業盈虧都不大的數字“當然,東部地區成本要高一些。”石定寰說。
1 .3元-1 .5元/度的價格區間也被一些企業所認同。不過,在占太陽能光伏總成本50%左右的多晶硅價格大幅下挫和技術進步帶動下,光伏發電的成本進入1元以內將指日可待。
國內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制造商―――無錫尚德電力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劉志波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到2012年,硅片出廠價可望從現在的24元/瓦下降到4.7元/瓦,降幅達80%;同時,逆變器的容量變大、技術進步、規模化生產等將促使其價格從現在的2元/瓦下降到2012年的1.2元/瓦,下降40%。最終的組件售價則有望從現在的40元/瓦下降到2012年的12.5元/瓦,下降69%。“如此一來,光伏發電的成本將突破1元/度。”劉志波說。
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的測算,到2015-2020年,光伏發電更是有望和傳統能源持平,實現“平價上網”。
采訪中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認為,因光伏發電的成本仍在不斷下降,因此制定上網電價時,就需明確當前的政策目標是鼓勵投資,發展壯大光伏產業。在此目標指導下,上網電價出臺要把握幾條原則:
一、上網電價既要經濟可行又要有一定微利。上網電價過低,不僅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而且會給國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