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官帽”戴草帽,退役返鄉辦農場,自主創業5年后,精心打造出“光伏農業生態園”,使之成為軍轉干部和退伍軍人自主創業的一面旗幟,成為實施創業帶動創新的“雙創”戰略、促進城鄉統籌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支重要力量。請看創業故事——
肖宏強和他的“光伏農業生態園”
通訊員 范 杰 梁 軍 李 軍
“遠望鉆石發光茫,近望光伏發電板;棚頂架上太陽能,棚內種養更宜人;雞鴨鵝唱牛羊歡,溫棚草莓香又甜;菜花黃來桃花香,采摘果蔬觀光園。”這是正陽縣大林鎮人大代表、江灣村退役軍官肖宏強返鄉創辦的“光伏農業生態園”一段順口溜,在當地廣為流傳。
脫去戎裝,返鄉創業愿當新型職業農民
今年43歲的肖宏強,從18歲考入解放軍鄭州高炮學院,踏進綠色軍營,從排長、連長、師參謀、團參謀長,一路走來,稱得上事業有成。正當他豪情滿懷為強軍目標奉獻之時,一次意外使他身體受到紫外線嚴重輻射,危及健康,不宜繼續在部隊工作。肖宏強果斷選擇回家自主創業。
2011年8月的一天,身材魁悟、身穿迷彩服的肖宏強出現在正陽縣大林鎮沿淮村村委辦公室里,簽下為期30年1100畝耕地、500畝林地和400畝荒灘的承包合同。在這片淮河灘上,肖宏強把自己積攢多年的20多萬元軍轉干部安置費和600多萬元貸款全部押在軍耕家庭農場上,實現自己建設家鄉的“光伏農業生態園”夢。
握慣槍桿子的肖宏強一下子握鋤頭,的確有點生疏。為實現從退役軍官到新型職業農民的角色轉換,肖宏強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陽光技能、雨露職業教育、農業經理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培訓、輪訓,并參加了縣委組織部舉辦的農村黨員干部遠程網絡職業教育培訓,為做好新型職業農民進行知識儲備。
扎根農場,歷經艱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江灣村位于淮河下游北岸邊,歷史上是洪水走廊?;春庸实?ldquo;春播一瓢種,秋收半瓢糧”,道盡了沿淮兩岸農民曾經的境遇。好心的戰友了解概況后都勸他說:“在部隊干得好好的,卻要回來承包2000多畝沙灘地和樹林子,而且承包費那么高,每畝五六百元,打了水漂怎么辦?”可是開弓沒有回頭箭,肖宏強按照前期規劃,興建了彩鋼瓦頂7間辦公室、9間庫房、10座果蔬大棚、16間牛棚、磚墻石棉瓦頂羊圈16間、雞舍18間,養牛近200頭、羊200多只,林間散養土雞1萬余只,并把農場劃分為林禽、林牧、林糧、林油、林菜生態園區,完善了機耕、林網、滴灌、電力、信息、網絡等配套設施,初步建成集江氏文化、生態農業、光伏發電、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綠色文化生態莊園。
在創業中,肖宏強了解到農村發展的滯后是缺少人才,農民致富無門是因為缺少組織,農業發展不快是缺少科技支撐?;谶@種考慮,肖宏強努力踐行社會責任,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回報組織,依托正陽縣軍耕花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村民提供平價小麥、花生良種近5噸,化肥50噸,打藥、除草等技術免費服務上百人次。他創建的農場吸納殘疾人2名、退伍軍人3名、孤寡老人1名,農忙季節每年就近安排不宜外出打工人員1000多人次。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2011年11月,肖宏強去山東購買牛、羊,由于對市場考察不足,購買的牛、羊品質不好,因氣溫太低,拉回來后病死不少,直接損失10萬多元。他經營剛剛一年,就賠了30多萬元,還有每年66.6萬元的承包費,加起來就是賠100萬元,好心的親朋好友都勸他說:“賠了算了,收手吧,咱不干了,農業風險大,干其他事業吧!”深刻的教訓沒有讓他消沉,只是讓他更加清醒:創業光有激情是遠遠不夠的。當年,肖宏強被大林鎮選為鎮人大代表,成為全鎮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代言人。
長江沒有回頭浪,創業沒有休止符。2013年,肖宏強聘請專職獸醫,負責畜禽疾病防治防疫、飼料的配制等工作,積極與省農科院和市、縣農業部門聯系,同時訂閱科技報刊等,學習相關知識,掌握市場動態,種養適銷對路的農作物、瓜果、藥材及畜禽品種,農場生產經營逐步走上了正規化、多元化和良性發展的路子。
這一年,肖宏強建起智能溫室大棚20畝,種植草莓、葡萄、蜜桃等高效水果,發展果園300畝,養殖規模分別擴大到能繁母牛300頭、羊500只。通過示范帶動效應,肖宏強創辦了生態園區并將江灣村47戶農民組織起來,又成立了正陽縣軍耕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家庭農場+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把軍耕農場建成集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生態化、現代化于一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實體。
對肖宏強來說,軍耕家庭農場就是他的第二戰場,軍耕合作社就是他的前沿陣地,生態園區就是他的命根子。他扎根農場,堅守“前沿陣地”,天沒亮就爬起來去園區干活,月亮出來才拖著疲憊的身軀返回宿舍。深夜里,他不但要防范風沙的襲擊,還要忍受蚊蟲的叮咬。創業頭兩年,他就穿破5套迷彩服,瘦了6公斤。
建設家鄉,打造“光伏農業生態觀光園”
2015年9月,肖宏強經過多方考察論證,在縣工商局的幫助下,成立了正陽縣軍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農場現有農業大棚,采取棚下種植養殖、棚上發電的方式,總投資2億元,創辦了占地560畝、年發電量2000萬度的正陽縣軍耕家庭農場20兆瓦農光互補光伏發電站。
這個工程項目總投資2億元,這對剛剛創業的肖宏強來說,可算一個天文數字,可肖宏強卻說:“是現役軍人,打仗就不怕流血犧牲;是退役軍人,干農業就不怕冒風險,正因為自己穿軍裝是軍人,拿起鋤頭種地仍然是戰士,不忘初心、敢于創新、勇往直前就能勝利。”
走進光伏大棚,看到棚內的有機蔬菜、草莓、蜜桃,還有飼養的雞、鴨、鵝及肉牛、湖羊,棚頂距地面近3米高,光伏組件之間的間距很大,可容納農業大棚的自由作業,不影響正常發電。肖宏強在不改變土地性質、不改變土地生產用途、不污染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對耕地進行立體高效利用,實現農光、牧光、林光互補,再生能源利用,走出一條再生能源可持續綠色發展道路。
在生態園區內,一面面太陽能電池板架在溫室大棚上,一個個紅艷艷的草莓排列在大棚里的地壟上,四處都彌漫著“酸里加著甜”的醇香,溫室內蔬菜青翠欲滴,棚架下牛、羊悠閑自得地吃著青草,蜜桃林中的三黃雞一會兒飛上樹枝,一會兒飛到地上,成群結隊的鴨、鵝相互追歡,還陸續有觀光游客到棚內采摘草莓、瓜果……構造出一幅淮河岸邊的田園風光美景圖。
據肖宏強介紹,農場光伏發電利用光伏板吸收太陽能后,轉換成自流電,然后再通過逆變器轉換成交流電,最后交入電網。發生的電量除滿足家庭農場使用外,其余均輸送給國家電網,既環保又增加了家庭農場收入,還就地安置120名青年民兵就業,帶動就業收入180萬元。
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肖宏強充滿希望。他說,對自己的光伏產業,他要借“光”生財,掙足“陽光錢”,立足生態農業觀光園,發展鄉村旅游業。按照“突出生態抓建設,圍繞文化搞配套,農牧光伏一體化,旅游觀光促發展”的整體思路,力爭在“十三五”規劃期間,把公司建成“光伏農業生態觀光園”,吸引更多居民和游客到淮河岸邊欣賞田園風光。
肖宏強和他的“光伏農業生態園”
通訊員 范 杰 梁 軍 李 軍
“遠望鉆石發光茫,近望光伏發電板;棚頂架上太陽能,棚內種養更宜人;雞鴨鵝唱牛羊歡,溫棚草莓香又甜;菜花黃來桃花香,采摘果蔬觀光園。”這是正陽縣大林鎮人大代表、江灣村退役軍官肖宏強返鄉創辦的“光伏農業生態園”一段順口溜,在當地廣為流傳。
脫去戎裝,返鄉創業愿當新型職業農民
今年43歲的肖宏強,從18歲考入解放軍鄭州高炮學院,踏進綠色軍營,從排長、連長、師參謀、團參謀長,一路走來,稱得上事業有成。正當他豪情滿懷為強軍目標奉獻之時,一次意外使他身體受到紫外線嚴重輻射,危及健康,不宜繼續在部隊工作。肖宏強果斷選擇回家自主創業。
2011年8月的一天,身材魁悟、身穿迷彩服的肖宏強出現在正陽縣大林鎮沿淮村村委辦公室里,簽下為期30年1100畝耕地、500畝林地和400畝荒灘的承包合同。在這片淮河灘上,肖宏強把自己積攢多年的20多萬元軍轉干部安置費和600多萬元貸款全部押在軍耕家庭農場上,實現自己建設家鄉的“光伏農業生態園”夢。
握慣槍桿子的肖宏強一下子握鋤頭,的確有點生疏。為實現從退役軍官到新型職業農民的角色轉換,肖宏強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陽光技能、雨露職業教育、農業經理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培訓、輪訓,并參加了縣委組織部舉辦的農村黨員干部遠程網絡職業教育培訓,為做好新型職業農民進行知識儲備。
扎根農場,歷經艱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江灣村位于淮河下游北岸邊,歷史上是洪水走廊?;春庸实?ldquo;春播一瓢種,秋收半瓢糧”,道盡了沿淮兩岸農民曾經的境遇。好心的戰友了解概況后都勸他說:“在部隊干得好好的,卻要回來承包2000多畝沙灘地和樹林子,而且承包費那么高,每畝五六百元,打了水漂怎么辦?”可是開弓沒有回頭箭,肖宏強按照前期規劃,興建了彩鋼瓦頂7間辦公室、9間庫房、10座果蔬大棚、16間牛棚、磚墻石棉瓦頂羊圈16間、雞舍18間,養牛近200頭、羊200多只,林間散養土雞1萬余只,并把農場劃分為林禽、林牧、林糧、林油、林菜生態園區,完善了機耕、林網、滴灌、電力、信息、網絡等配套設施,初步建成集江氏文化、生態農業、光伏發電、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綠色文化生態莊園。
在創業中,肖宏強了解到農村發展的滯后是缺少人才,農民致富無門是因為缺少組織,農業發展不快是缺少科技支撐?;谶@種考慮,肖宏強努力踐行社會責任,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回報組織,依托正陽縣軍耕花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村民提供平價小麥、花生良種近5噸,化肥50噸,打藥、除草等技術免費服務上百人次。他創建的農場吸納殘疾人2名、退伍軍人3名、孤寡老人1名,農忙季節每年就近安排不宜外出打工人員1000多人次。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2011年11月,肖宏強去山東購買牛、羊,由于對市場考察不足,購買的牛、羊品質不好,因氣溫太低,拉回來后病死不少,直接損失10萬多元。他經營剛剛一年,就賠了30多萬元,還有每年66.6萬元的承包費,加起來就是賠100萬元,好心的親朋好友都勸他說:“賠了算了,收手吧,咱不干了,農業風險大,干其他事業吧!”深刻的教訓沒有讓他消沉,只是讓他更加清醒:創業光有激情是遠遠不夠的。當年,肖宏強被大林鎮選為鎮人大代表,成為全鎮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代言人。
長江沒有回頭浪,創業沒有休止符。2013年,肖宏強聘請專職獸醫,負責畜禽疾病防治防疫、飼料的配制等工作,積極與省農科院和市、縣農業部門聯系,同時訂閱科技報刊等,學習相關知識,掌握市場動態,種養適銷對路的農作物、瓜果、藥材及畜禽品種,農場生產經營逐步走上了正規化、多元化和良性發展的路子。
這一年,肖宏強建起智能溫室大棚20畝,種植草莓、葡萄、蜜桃等高效水果,發展果園300畝,養殖規模分別擴大到能繁母牛300頭、羊500只。通過示范帶動效應,肖宏強創辦了生態園區并將江灣村47戶農民組織起來,又成立了正陽縣軍耕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家庭農場+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把軍耕農場建成集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生態化、現代化于一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實體。
對肖宏強來說,軍耕家庭農場就是他的第二戰場,軍耕合作社就是他的前沿陣地,生態園區就是他的命根子。他扎根農場,堅守“前沿陣地”,天沒亮就爬起來去園區干活,月亮出來才拖著疲憊的身軀返回宿舍。深夜里,他不但要防范風沙的襲擊,還要忍受蚊蟲的叮咬。創業頭兩年,他就穿破5套迷彩服,瘦了6公斤。
建設家鄉,打造“光伏農業生態觀光園”
2015年9月,肖宏強經過多方考察論證,在縣工商局的幫助下,成立了正陽縣軍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農場現有農業大棚,采取棚下種植養殖、棚上發電的方式,總投資2億元,創辦了占地560畝、年發電量2000萬度的正陽縣軍耕家庭農場20兆瓦農光互補光伏發電站。
這個工程項目總投資2億元,這對剛剛創業的肖宏強來說,可算一個天文數字,可肖宏強卻說:“是現役軍人,打仗就不怕流血犧牲;是退役軍人,干農業就不怕冒風險,正因為自己穿軍裝是軍人,拿起鋤頭種地仍然是戰士,不忘初心、敢于創新、勇往直前就能勝利。”
走進光伏大棚,看到棚內的有機蔬菜、草莓、蜜桃,還有飼養的雞、鴨、鵝及肉牛、湖羊,棚頂距地面近3米高,光伏組件之間的間距很大,可容納農業大棚的自由作業,不影響正常發電。肖宏強在不改變土地性質、不改變土地生產用途、不污染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對耕地進行立體高效利用,實現農光、牧光、林光互補,再生能源利用,走出一條再生能源可持續綠色發展道路。
在生態園區內,一面面太陽能電池板架在溫室大棚上,一個個紅艷艷的草莓排列在大棚里的地壟上,四處都彌漫著“酸里加著甜”的醇香,溫室內蔬菜青翠欲滴,棚架下牛、羊悠閑自得地吃著青草,蜜桃林中的三黃雞一會兒飛上樹枝,一會兒飛到地上,成群結隊的鴨、鵝相互追歡,還陸續有觀光游客到棚內采摘草莓、瓜果……構造出一幅淮河岸邊的田園風光美景圖。
據肖宏強介紹,農場光伏發電利用光伏板吸收太陽能后,轉換成自流電,然后再通過逆變器轉換成交流電,最后交入電網。發生的電量除滿足家庭農場使用外,其余均輸送給國家電網,既環保又增加了家庭農場收入,還就地安置120名青年民兵就業,帶動就業收入180萬元。
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肖宏強充滿希望。他說,對自己的光伏產業,他要借“光”生財,掙足“陽光錢”,立足生態農業觀光園,發展鄉村旅游業。按照“突出生態抓建設,圍繞文化搞配套,農牧光伏一體化,旅游觀光促發展”的整體思路,力爭在“十三五”規劃期間,把公司建成“光伏農業生態觀光園”,吸引更多居民和游客到淮河岸邊欣賞田園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