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聊一些輕松地又有一些維生素的東西,結合到很多人總問我,你們作為傳統行業,一直標榜自己是“互聯網+”,那么你們究竟加了什么?
有時候,很想用一句話去回答這個一本正經的問題,可是真正理了理思緒,又覺得一句話說不清,還是應該用一篇文章去微微解釋下:互聯網+究竟加了什么?
五年前,互聯網還沒有“+”,我們都在玩微博
五年前,我還在光伏媒體里做一個小小的采編記者,每天奔赴各種會議展會、企業工廠,拿著錄音筆采訪行業中的老板們,那時,還沒有微信,沒有那么多的互聯網APP,所有的一切,都還很傳統,唯一能讓身處傳統行業的我,感受到互聯網氣息的或許就是微博了,那一年,微博的火熱絲毫不亞于今天的微信,我們光伏行業就有眾多富有才華、富有想法的人通過微博變成了當年的“網紅”。
除此之外,所有的一切都很傳統。比如為了做一個半小時的專訪,會驅車來回四個小時去企業工廠,然后進行錄音采訪、文字整理、撰文、校稿、雜志排版、打樣、印刷、出刊,直到采訪后的第二月才拿到成品,如今,似乎難以想象這種方式究竟最終帶來了多少的瀏覽量,因為單單從宣傳瀏覽的角度去看,一篇公眾號文章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可以第二天就發布,可以在行業中進行快速傳播,不用耗時等待一個月,不用浪費印刷成本,這些都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改變。
回到五年后,我再次回到光伏行業,做回了甲方的市場,才真正讀懂了“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更多革新和創造。
“互聯網+”從何而來?
如果要說“互聯網+光伏”,首先就要先去探究“互聯網+”究竟從何而來?如果你身處互聯網行業,或許這就是互聯網在發展過程中的自然演變和擴展,因為現如今我們使用的所有互聯網產品其實都是在顛覆替代傳統方式,因此,互聯網+可以說是一種必然的發展階段,不管是什么行業。
通俗的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這里,我們可以利用光伏從業人員舉個例子,當我還在做采編記者的時候,微博上經常看到光伏行業的組件銷售小伙伴發微博抱怨,這個月又有厚厚一疊的發票等著貼,因為對于他們來說,貼發票比墊錢更苦惱,因為不單要找齊發票,還要貼的美麗大方才不被財務小姑娘退貨,因此當年甚至是現在,應該還有很多企業的業務人員每個月不能減少這份工作。
那么,如果利用互聯網+,我們可以改變一些什么呢?首先,報銷的發票中,無非就是交通、住宿、餐飲三大類,那么互聯網時代,就出現了新的方式去解決貼發票的辦法,比如去年滴滴出行推出的企業出行服務,可以使企業用車化整為零,財務統一結算也大大簡化企業員工用車費用報銷的繁瑣流程。同時更減輕了公司財務行政人員在員工差旅方面報銷審核的工作量。除了交通用車,其他的出行票務都可以用互聯網的形式進行企業端直接結算。
那么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通俗的理解,傳統企業利用了互聯網的技術和平臺,將企業用車、業務人員報銷、財務審核這三部分直接做減法,替代掉了,從而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支出成本和員工的時間成本。
如今的“互聯網+分布式光伏”究竟做了哪些減法?
不管是早期純粹制造為主的光伏行業,還是如今落地的分布式光伏行業,無疑都是傳統的新能源行業,因此,當互聯網+從2012年被提出之后,所有行業都瘋了,紛紛上馬各種互聯網業務,做平臺、做渠道、招技術、招新媒體,一時間,“互聯網+”就像一個網紅一樣,穿梭于各個行業,包括2015年3月5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
那么,回到我所在的分布式光伏行業,我們一直所說的互聯網+究竟加了什么?做了哪些減法?
1. 能用技術解決的事情,別用人
首先分布式光伏作為一項工程類業務,從項目初期到項目建成,都需要非常復雜的運作環節和時間周期,同時項目建成后還要進行長達20年的電站運維監控,因此從傳統的運作方式去做,技術僅僅是在電站設計環節有所涉及,剩下的內容都是由人力進行完成,包括前期的勘測、現場的測量、電站的設計、用戶端的監控等,都需要企業進行大量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資金成本等去支撐。
而互聯網+所做的就是,除了安裝施工依然需要人力支撐外,其他的都可以用技術手段解決,比如前期勘測,我們可以用技術軟件LOOK™結合UP™,進行建筑物角度測量及屋頂電站資源自動生成方案,不需要大量人員爬屋頂、出差去外地、人力計算屋頂電站方案等;


請理解這里我稍微做了一些看起來有點軟的廣告。
這個時候,互聯網+其實不是加了什么,而是做了一系列的減法,減去了勘測人員成本、出差成本、時間成本、技術人員成本等,那么對于企業來說,既降低了企業成本又提高了用戶端體驗,這就是典型的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2. 技術替代的核心是更便捷
前面講到的前期勘測完全可以用技術去做,減去人的成本,那么在電站排布設計層面,傳統方式也是利用了互聯網技術手段去實現,比如用專業的CAD技術工程師來完成一個屋頂的排布設計等,而“互聯網+”則可以用更便捷的技術手段去升級創新,它可以減去專業的CAD技術工程師環節,讓一個普通的業務人員就能完成,同時更加縮短了方案制作的周期,讓原先可能三天才能完成的項目設計方案,僅僅縮短到10分鐘。
對于傳統行業來說,“觸網”是早晚的事,但是在“觸網”之前是否能明確知道行業所存在的痛點,并且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是決定企業能否成功“互聯網+”的關鍵,對于我們來說,既要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去解決傳統方式中存在的各種痛點,還要在現有技術方式上進行升級創新,讓行業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可以少花錢、多做事、越來越便捷,我想這才是我們為什么要“互聯網+”的根本原因。

3. “互聯網+”除了做減法,還要有創新
上面我們提到,技術可以替代傳統方式,可以降低企業成本,可以讓一切變得更便捷,那么除此之外,互聯網+還需要有創新性,比如電站建成之后的業主監控,過去,沒有人去考慮這塊需求點,大家似乎把電站系統當做電器一樣,安裝使用之后,服務就到此為止,基本的售后運維都是等到系統出現問題,再去逐一解決。
而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發現新需求,并且在需求的實現上,將便捷、共享、交互等互聯網特性都完全結合進去,讓客戶端真正的體驗到“能源互聯網”的冰山一角。
比如,在設計業主端監控系統時,我們沒有采用傳統的APP模式,讓業主去下載一個APP,然后注冊,每天再去打開APP,監控自己的電站發電量及當前功率等電站數據,而是將這一切都集成在幾乎人人都在使用的通訊軟件——微信,讓業主僅僅關注一下我們的售后服務公眾號,就可以綁定自己的屋頂電站,每晚九點可以接收到推送消息,了解當天電站的運行情況及各項數據。
因此,對于分布式光伏來說,“互聯網+”其實并不是真的加了什么?而是在做減法的基礎上,再去創新并實現用戶需求,讓企業明白:技術能用技術解決的事情,別用人;技術替代的核心是更便捷;互聯網+除了做減法,還要有創新。
當然未來,或許還有更多的環節及領域將會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去革新、創造、替代,但不能否認的是,正確的利用“互聯網+”將會讓整個行業實現質的飛躍和發展,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亞坦新能所努力的。
有時候,很想用一句話去回答這個一本正經的問題,可是真正理了理思緒,又覺得一句話說不清,還是應該用一篇文章去微微解釋下:互聯網+究竟加了什么?
五年前,互聯網還沒有“+”,我們都在玩微博
五年前,我還在光伏媒體里做一個小小的采編記者,每天奔赴各種會議展會、企業工廠,拿著錄音筆采訪行業中的老板們,那時,還沒有微信,沒有那么多的互聯網APP,所有的一切,都還很傳統,唯一能讓身處傳統行業的我,感受到互聯網氣息的或許就是微博了,那一年,微博的火熱絲毫不亞于今天的微信,我們光伏行業就有眾多富有才華、富有想法的人通過微博變成了當年的“網紅”。
除此之外,所有的一切都很傳統。比如為了做一個半小時的專訪,會驅車來回四個小時去企業工廠,然后進行錄音采訪、文字整理、撰文、校稿、雜志排版、打樣、印刷、出刊,直到采訪后的第二月才拿到成品,如今,似乎難以想象這種方式究竟最終帶來了多少的瀏覽量,因為單單從宣傳瀏覽的角度去看,一篇公眾號文章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可以第二天就發布,可以在行業中進行快速傳播,不用耗時等待一個月,不用浪費印刷成本,這些都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改變。
回到五年后,我再次回到光伏行業,做回了甲方的市場,才真正讀懂了“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更多革新和創造。
“互聯網+”從何而來?
如果要說“互聯網+光伏”,首先就要先去探究“互聯網+”究竟從何而來?如果你身處互聯網行業,或許這就是互聯網在發展過程中的自然演變和擴展,因為現如今我們使用的所有互聯網產品其實都是在顛覆替代傳統方式,因此,互聯網+可以說是一種必然的發展階段,不管是什么行業。
通俗的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這里,我們可以利用光伏從業人員舉個例子,當我還在做采編記者的時候,微博上經常看到光伏行業的組件銷售小伙伴發微博抱怨,這個月又有厚厚一疊的發票等著貼,因為對于他們來說,貼發票比墊錢更苦惱,因為不單要找齊發票,還要貼的美麗大方才不被財務小姑娘退貨,因此當年甚至是現在,應該還有很多企業的業務人員每個月不能減少這份工作。
那么,如果利用互聯網+,我們可以改變一些什么呢?首先,報銷的發票中,無非就是交通、住宿、餐飲三大類,那么互聯網時代,就出現了新的方式去解決貼發票的辦法,比如去年滴滴出行推出的企業出行服務,可以使企業用車化整為零,財務統一結算也大大簡化企業員工用車費用報銷的繁瑣流程。同時更減輕了公司財務行政人員在員工差旅方面報銷審核的工作量。除了交通用車,其他的出行票務都可以用互聯網的形式進行企業端直接結算。
那么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通俗的理解,傳統企業利用了互聯網的技術和平臺,將企業用車、業務人員報銷、財務審核這三部分直接做減法,替代掉了,從而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支出成本和員工的時間成本。
如今的“互聯網+分布式光伏”究竟做了哪些減法?
不管是早期純粹制造為主的光伏行業,還是如今落地的分布式光伏行業,無疑都是傳統的新能源行業,因此,當互聯網+從2012年被提出之后,所有行業都瘋了,紛紛上馬各種互聯網業務,做平臺、做渠道、招技術、招新媒體,一時間,“互聯網+”就像一個網紅一樣,穿梭于各個行業,包括2015年3月5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
那么,回到我所在的分布式光伏行業,我們一直所說的互聯網+究竟加了什么?做了哪些減法?
1. 能用技術解決的事情,別用人
首先分布式光伏作為一項工程類業務,從項目初期到項目建成,都需要非常復雜的運作環節和時間周期,同時項目建成后還要進行長達20年的電站運維監控,因此從傳統的運作方式去做,技術僅僅是在電站設計環節有所涉及,剩下的內容都是由人力進行完成,包括前期的勘測、現場的測量、電站的設計、用戶端的監控等,都需要企業進行大量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資金成本等去支撐。
而互聯網+所做的就是,除了安裝施工依然需要人力支撐外,其他的都可以用技術手段解決,比如前期勘測,我們可以用技術軟件LOOK™結合UP™,進行建筑物角度測量及屋頂電站資源自動生成方案,不需要大量人員爬屋頂、出差去外地、人力計算屋頂電站方案等;


這個時候,互聯網+其實不是加了什么,而是做了一系列的減法,減去了勘測人員成本、出差成本、時間成本、技術人員成本等,那么對于企業來說,既降低了企業成本又提高了用戶端體驗,這就是典型的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2. 技術替代的核心是更便捷
前面講到的前期勘測完全可以用技術去做,減去人的成本,那么在電站排布設計層面,傳統方式也是利用了互聯網技術手段去實現,比如用專業的CAD技術工程師來完成一個屋頂的排布設計等,而“互聯網+”則可以用更便捷的技術手段去升級創新,它可以減去專業的CAD技術工程師環節,讓一個普通的業務人員就能完成,同時更加縮短了方案制作的周期,讓原先可能三天才能完成的項目設計方案,僅僅縮短到10分鐘。
對于傳統行業來說,“觸網”是早晚的事,但是在“觸網”之前是否能明確知道行業所存在的痛點,并且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是決定企業能否成功“互聯網+”的關鍵,對于我們來說,既要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去解決傳統方式中存在的各種痛點,還要在現有技術方式上進行升級創新,讓行業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可以少花錢、多做事、越來越便捷,我想這才是我們為什么要“互聯網+”的根本原因。

上面我們提到,技術可以替代傳統方式,可以降低企業成本,可以讓一切變得更便捷,那么除此之外,互聯網+還需要有創新性,比如電站建成之后的業主監控,過去,沒有人去考慮這塊需求點,大家似乎把電站系統當做電器一樣,安裝使用之后,服務就到此為止,基本的售后運維都是等到系統出現問題,再去逐一解決。
而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發現新需求,并且在需求的實現上,將便捷、共享、交互等互聯網特性都完全結合進去,讓客戶端真正的體驗到“能源互聯網”的冰山一角。
比如,在設計業主端監控系統時,我們沒有采用傳統的APP模式,讓業主去下載一個APP,然后注冊,每天再去打開APP,監控自己的電站發電量及當前功率等電站數據,而是將這一切都集成在幾乎人人都在使用的通訊軟件——微信,讓業主僅僅關注一下我們的售后服務公眾號,就可以綁定自己的屋頂電站,每晚九點可以接收到推送消息,了解當天電站的運行情況及各項數據。

因此,對于分布式光伏來說,“互聯網+”其實并不是真的加了什么?而是在做減法的基礎上,再去創新并實現用戶需求,讓企業明白:技術能用技術解決的事情,別用人;技術替代的核心是更便捷;互聯網+除了做減法,還要有創新。
當然未來,或許還有更多的環節及領域將會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去革新、創造、替代,但不能否認的是,正確的利用“互聯網+”將會讓整個行業實現質的飛躍和發展,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亞坦新能所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