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中國農業經濟學會主辦的中利萬農“智能光伏嫁接大農業”創新項目規模化推廣方案論證會在江蘇省常熟市舉行,來自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科技部、國土資源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可再生資源協會、國家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農科部門等有關方面專家參加了論證會。中利騰暉首創的“智能光伏嫁接大農業”創新模式獲得專家一致認可:該模式實現了全新一代的“農光互補”技術在荒灘地改造為水稻等糧食大農業上的成功應用,提升了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同時創新了“收益型”精準扶貧方面效果顯著,具備大規模推廣價值。

與傳統“農光互補”技術僅適用于水產養殖和喜陰作物種植不同,中利萬農“智能光伏+科技農業”創新項目技術將光伏支架抬到4米以上高度支架樁距擴到10米,采用單板特定角度等技術安裝工藝, 既能充分滿足農業生產機械化作業需要,又能保證光伏下每棵農作物獲得75%以上太陽光射照,適用于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且有利于穩產增產。同時,中利騰暉與華為公司共同研發了“智能光伏”云中心自動監控系統,同時延伸了對農業環境溫度、土壤濕度、肥力狀況等農業生產環境進行自動分析,利用光伏支架設置噴淋系統,實現了自動噴淋、噴灌、施肥等,并利用光伏電源設置太陽能殺蟲燈等綠色防控設施,實現智慧農業和無公害農業。
據悉,該創新模式去年已申報了34項國內、國際發明專利,并在江蘇常熟、山東冠縣、河南開封、江西余干等地區,利用非農用地建成了水稻、小麥、蔬菜、中草藥、中藏藥、無土栽培種植等作物種植及水產養殖示范項目,試驗效果已得到充分驗證。10月15日,江蘇省農業科技部門,對常熟原荒灘地改良的中利萬農“智能光伏+科技農業”26畝光伏下的稻田進行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583.2公斤,與常規大面積生產水平相同。另據權威機構查新報告,光伏與水稻生產結合技術,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專家論證組認為,“中利萬農“智能光伏+科技農業”的創新模式在農業水稻上建設太陽能光伏電站,實現光伏發電與現代設施農業有機結合,不與農業爭地,光伏發電和農業收入疊加,讓土地產出率大幅提高。光伏產業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是一條多方共贏、利國利民的創新路徑。”
中利科技集團董事長王柏興表示,通過“中利光伏農業研究院、中利農業技術發展公司,創新實現了“智能光伏+科技農業”全新一代的“農光互補”項目。中利騰暉已實現了光伏下的“農業扶貧”新模式,在光伏項目已支付了農民20年土地使用租金的同時,將“光伏+農業”項目下的土地免費提供給當地農民委及農民耕種,實現了農業扶貧,得到了各級政府的贊揚。中利騰暉下一步的目標是,在國務院扶貧辦的指導下,將中利“智能光伏+科技農業”創新項目開展貧困地區產業組團包縣脫貧推廣應用,中利騰暉正在積極籌備成立“光伏扶貧產業聯盟”,與其他聯盟企業共同設立“光伏扶貧產業基金”,以產業基金及政策性銀行的扶貧貸款,實現每個貧困村投資建設一個0.5MW左右的“光伏+農業”項目,預計可為貧困村實現20年“光伏+農業”的穩定收益40萬元左右/年,實現村、企共同發展的創新之路,讓貧困村有著可靠收益的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