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咨詢公司Bridge to India的最新報告,盡管在過去一年大多數國際和國內組件供應商提高其在印度的銷量,但是中國公司顯著提高其市場份額,從50%提高至75%。
該報告表示,此外,印度十大組件供應商中,八家來自中國,而上一年僅為四家。
美國公司First Solar和印度公司Waaree是前十名供應商中僅有的非中國公司。頂尖的中國供應商設法保住其市場份額,而新進入的中國公司,其中包括晶澳太陽能、保利協鑫、韓華、比亞迪、中利騰暉和東方日升,從其他國際和國內供應商搶占許多市場份額。
Bridge to India此前預計,中國的組件供過于求,將在印度降低太陽能開發商的成本(點擊查看PV-Tech此前相關報道)。然而,由于更多中國公司著眼于利用“積極的定價”聚焦于印度,供過于求現在可能沖擊印度國內制造商。預計印度制造商將保持僅有10-12%的市場份額,但是一旦Adani的1.2GW制造廠竣工,該份額將驟然提升。
Bridge to India還預計,中國公司將繼續主導該市場,即使“印度制造”計劃等印度即將到來的制造政策及其他嘗試支持國內產業。
七月,一份Press Trust of India(PTI)的公告表示,在過去的一年,印度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增加兩倍(點擊查看PV-Tech此前相關報道)。2015/16年出貨量從2014/15年僅為五百一十億印度盧比增至一千五百五十億印度盧比(二十三億美元),2013/14年為四百三十億印度盧比。去年印度的光伏市場本身增加3.6GW。
該報告表示,此外,印度十大組件供應商中,八家來自中國,而上一年僅為四家。
美國公司First Solar和印度公司Waaree是前十名供應商中僅有的非中國公司。頂尖的中國供應商設法保住其市場份額,而新進入的中國公司,其中包括晶澳太陽能、保利協鑫、韓華、比亞迪、中利騰暉和東方日升,從其他國際和國內供應商搶占許多市場份額。
Bridge to India此前預計,中國的組件供過于求,將在印度降低太陽能開發商的成本(點擊查看PV-Tech此前相關報道)。然而,由于更多中國公司著眼于利用“積極的定價”聚焦于印度,供過于求現在可能沖擊印度國內制造商。預計印度制造商將保持僅有10-12%的市場份額,但是一旦Adani的1.2GW制造廠竣工,該份額將驟然提升。
Bridge to India還預計,中國公司將繼續主導該市場,即使“印度制造”計劃等印度即將到來的制造政策及其他嘗試支持國內產業。
七月,一份Press Trust of India(PTI)的公告表示,在過去的一年,印度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增加兩倍(點擊查看PV-Tech此前相關報道)。2015/16年出貨量從2014/15年僅為五百一十億印度盧比增至一千五百五十億印度盧比(二十三億美元),2013/14年為四百三十億印度盧比。去年印度的光伏市場本身增加3.6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