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報道稱,歐盟執委會8月23日對三家中國太陽能模組和電池出口商重新征收反傾銷關稅,理由是這三家公司違背了與歐盟執委會達成協議的條款。
被征收反傾銷稅的這三家中國公司分別是寧波歐圣達光電有限公司、啟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山東力諾光伏高科技有限公司。它們在2013年曾同意不以低于最低價出口相關產品,并對歐盟執委會做出了價格承諾。但歐盟執委會在其官方公報上發布的最新裁定稱,這三家公司違背了上述承諾的條款,因而將對它們出口的產品自動征收反傾銷關稅。
中歐“太陽能板爭端”爆發于2013年,歐盟針對中國太陽能板的反傾銷措施已實施近兩多年,原本應于去年12月7日到期,但由于歐盟工業界擔心,一旦取消相關措施,中國太陽能板制造商會違反商業競爭規則,以低廉價格推銷其太陽能產品。于是,歐盟又延長了至少一年,這也是三家企業又中招的緣故。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產品生產國。為了解決對中國出口歐盟地區廉價太陽能產品的爭執,歐盟委員會于2013年7月確定了中國太陽能板價格底線以及限定了進口數量。同年12月,歐盟向部分拒絕參加中歐和解方案的中國廠商實施反傾銷措施和反補貼措施,平均反傾銷稅率為47.7%。這部分企業占中國太陽能板企業的三分之一。
今年8月上旬,歐盟取消了5家中國光伏企業價格承諾資格,此次被征收反傾銷稅的三家企業也在列。德國媒體評論稱,中國正在成為可再生能源大國,其太陽能生意呈現井噴局面,而歐盟的懲罰性關稅只會構筑貿易壁壘,與其這樣“無謂的抵抗”,還不如及早與中國企業合作,助推歐洲能源轉型。
德國《商報》文章指出,太陽能產業在中國方興未艾,全球最大的15家光伏廠商中,有10家來自中國。歐盟應該意識到,大批量生產有助于降低單位成本,對消費者有利。從長期來看,歐盟抵抗性的策略并不能促使歐洲前進,這只會損害歐洲消費者的利益,迷惑投資者關注未來市場的目光。該報認為,取消懲罰性關稅將可以減輕消費者的負擔、加快歐洲向太陽能轉型,與此同時,歐洲企業還能通過對華合作拓展新的業務領域。
被征收反傾銷稅的這三家中國公司分別是寧波歐圣達光電有限公司、啟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山東力諾光伏高科技有限公司。它們在2013年曾同意不以低于最低價出口相關產品,并對歐盟執委會做出了價格承諾。但歐盟執委會在其官方公報上發布的最新裁定稱,這三家公司違背了上述承諾的條款,因而將對它們出口的產品自動征收反傾銷關稅。
中歐“太陽能板爭端”爆發于2013年,歐盟針對中國太陽能板的反傾銷措施已實施近兩多年,原本應于去年12月7日到期,但由于歐盟工業界擔心,一旦取消相關措施,中國太陽能板制造商會違反商業競爭規則,以低廉價格推銷其太陽能產品。于是,歐盟又延長了至少一年,這也是三家企業又中招的緣故。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產品生產國。為了解決對中國出口歐盟地區廉價太陽能產品的爭執,歐盟委員會于2013年7月確定了中國太陽能板價格底線以及限定了進口數量。同年12月,歐盟向部分拒絕參加中歐和解方案的中國廠商實施反傾銷措施和反補貼措施,平均反傾銷稅率為47.7%。這部分企業占中國太陽能板企業的三分之一。
今年8月上旬,歐盟取消了5家中國光伏企業價格承諾資格,此次被征收反傾銷稅的三家企業也在列。德國媒體評論稱,中國正在成為可再生能源大國,其太陽能生意呈現井噴局面,而歐盟的懲罰性關稅只會構筑貿易壁壘,與其這樣“無謂的抵抗”,還不如及早與中國企業合作,助推歐洲能源轉型。
德國《商報》文章指出,太陽能產業在中國方興未艾,全球最大的15家光伏廠商中,有10家來自中國。歐盟應該意識到,大批量生產有助于降低單位成本,對消費者有利。從長期來看,歐盟抵抗性的策略并不能促使歐洲前進,這只會損害歐洲消費者的利益,迷惑投資者關注未來市場的目光。該報認為,取消懲罰性關稅將可以減輕消費者的負擔、加快歐洲向太陽能轉型,與此同時,歐洲企業還能通過對華合作拓展新的業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