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圈里又曝出甘肅2016年只保障風電500小時收購,光伏400小時。這與國家之前下達的要求實在是相去甚遠。這樣估算下來,限電要達70%了。更“匪夷所思”的是,甘肅一邊在限電,一邊卻立下雄心壯志。前些天甘肅剛印發“十三五”發展規劃,2020年風電裝機要到25GW,光伏11GW。可以預見接下來的甘肅將上演何等慘烈的生存掙扎。
甘肅風電只保障500小時、光伏400小時,風電企業唉聲嘆氣
8月15日,甘肅工信委發布《關于下達2016年優先發電計劃的通知》。通知中提到,2016年新能源優先發電量100億千瓦時,2016年風電最低保障收購年平均利用小時為500小時,光電最低保障收購年平均利用小時為400小時。
我們來看此前5月底,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做好風電、光伏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中詳細規定了風力、光伏發電重點地區的最低保障收購小時數。光伏發電、風電的重點地區根據目前存在問題的嚴重性被分為一類和二類,各地的保障性收購小時標準不同,其中光伏發電最高門檻為1500小時,最低1300小時;風電最高為2000小時,最低1800小時。
具體到甘肅,一類、二類風電地區保障收購小時數1800,一類光伏地區保障收購1500小時,二類地區1400小時。按此計算,限電高達70%。
無獨有偶。5月初的時候新疆經信委下達《自治區2016年公益性、調節性發電量計劃的通知》,新疆將對2015年底前投產的新能源機組給予保障性電量,保障發電小時數中,風電為700小時,并網光伏為500小時。不過后來,新疆又發文《關于擴大新能源消納促進新能源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說要,研究出臺新疆區域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實施細則,落實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購電量,但具體效果未知。
小編統計了到目前為止,下發保障小時數三個省份的情況
(注:新疆后續又發文擴大新能源消納)
地方政策頻頻與國家發文“沖突”,“傷害”的恐怕也只能是當地新能源企業了。就在前不久,15家發電企業直接開撕云南省物價局。
接受記者采訪的某大型風力發電商向記者確認,他們已經收到了甘肅經信委下發的通知。“我們盡了能盡的努力,在甘肅、寧夏給省政府上過意見,也給國家部門反映,但是無可奈何。電網公司如果聽當地政府的,那也只能忍氣吞聲。”
國家定的甘肅保障收購小時數為1800。根據能源局發布的2015年風電并網運行情況,甘肅2015全年風電利用小時數為1184小時,今年上半年590小時,粗略估計今年也在1180小時左右。如今甘肅說只保障500,那么剩下的呢?
該發電商向記者反映,剩下的只能參加市場交易,而交易電量基本是零電價。他們企業去年在甘肅虧損了將近1億千瓦時,其中有5000多萬的交易電量。今年虧損情況比去年還要嚴重得多。
“國家規定的是1800小時,其實我們也沒有寄希望于能一步就達到,但是起碼通過接下來一點點的技術進步擴大消納、政策調整,去年1184,之后能慢慢趨近,一年不行,三年或者五年,但是現在呢?”這位發電商一個勁兒地嘆氣。
2020年風電25GW、光伏11GW,恐怕又是地方政府過度作為?
此次甘肅經信委發文只保障風電500小時,光伏400小時,按我們的估算限電高達70%以上。
但是與限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甘肅省依然立下了“雄心壯志”,要把新能源列為“十三五”擬發展的重點領域。
前不久,8月9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剛剛印發《甘肅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依據通知:
風力發電。積極推進酒泉向特大型風電基地邁進,建成白銀、武威民勤、慶陽環縣、定西通渭等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推動平涼、天水等地分散式風場開發建設,在金昌武威地區布局建設千萬千瓦級風光互補發電基地。到2020年,風電裝機達到2500萬千瓦。
太陽能發電。積極推進敦煌、金塔、肅州、嘉峪關、金川、涼州、民勤、高臺等8個百萬千瓦級大型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在敦煌、金塔、玉門、金昌等光熱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展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省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100萬千瓦,其中光伏發電990萬千瓦、光熱發電110萬千瓦。
但是新能源大力發展的背景卻是甘肅自己本身電量的嚴重過剩。
根據中電聯最新披露的電力工業運行情況,今年1-7月甘肅用電量依舊是負增長,增速-8.4%。
甘肅經信委下發的這份文件中提到,預計2016年全省全社會用電量為1042億千瓦時,發電企業全年總發電量為1162億千瓦時。如此看來,供需還是很不平衡。
“今年裝機容量比去年還大,再加上工業用電繼續下滑,所以今年可能還達不到去年的利用小時數”這位風力發電商說。是的,如果看上半年數據,甘肅依然是棄風重災區,棄風率高達47%。
用電需求下滑,發電側產能過剩,火電自己的利用小時都下降的厲害,還要有新能源來搶份額。外送通道又不給力,甘肅周邊新疆、陜西、寧夏都是能源大省。
地方政府要GDP,要發展,可以理解,但是不能罔顧現實、盲目加碼。年初在一次論壇上,國電集團副總謝長軍曾發言明確指出,地方政府作為過度。“一些省委、省政府,是怎么發展新能源的?不顧需求和落實,只要求投資者們在自己地盤建設,要的只是目標容量。”
而在采訪中這位發電商表示,限電加劇又加上參與市場交易,我們從去年開始就虧損,以前沒有預警機制、判斷機制,也有時間的問題,已經投入很多錢,不能說撤出就撤出。之后在投資戰略決策上會做相應地考慮。
附甘肅省經信委文件
甘肅風電只保障500小時、光伏400小時,風電企業唉聲嘆氣
8月15日,甘肅工信委發布《關于下達2016年優先發電計劃的通知》。通知中提到,2016年新能源優先發電量100億千瓦時,2016年風電最低保障收購年平均利用小時為500小時,光電最低保障收購年平均利用小時為400小時。
我們來看此前5月底,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做好風電、光伏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中詳細規定了風力、光伏發電重點地區的最低保障收購小時數。光伏發電、風電的重點地區根據目前存在問題的嚴重性被分為一類和二類,各地的保障性收購小時標準不同,其中光伏發電最高門檻為1500小時,最低1300小時;風電最高為2000小時,最低1800小時。
具體到甘肅,一類、二類風電地區保障收購小時數1800,一類光伏地區保障收購1500小時,二類地區1400小時。按此計算,限電高達70%。


無獨有偶。5月初的時候新疆經信委下達《自治區2016年公益性、調節性發電量計劃的通知》,新疆將對2015年底前投產的新能源機組給予保障性電量,保障發電小時數中,風電為700小時,并網光伏為500小時。不過后來,新疆又發文《關于擴大新能源消納促進新能源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說要,研究出臺新疆區域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實施細則,落實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購電量,但具體效果未知。
小編統計了到目前為止,下發保障小時數三個省份的情況

(注:新疆后續又發文擴大新能源消納)
地方政策頻頻與國家發文“沖突”,“傷害”的恐怕也只能是當地新能源企業了。就在前不久,15家發電企業直接開撕云南省物價局。
接受記者采訪的某大型風力發電商向記者確認,他們已經收到了甘肅經信委下發的通知。“我們盡了能盡的努力,在甘肅、寧夏給省政府上過意見,也給國家部門反映,但是無可奈何。電網公司如果聽當地政府的,那也只能忍氣吞聲。”
國家定的甘肅保障收購小時數為1800。根據能源局發布的2015年風電并網運行情況,甘肅2015全年風電利用小時數為1184小時,今年上半年590小時,粗略估計今年也在1180小時左右。如今甘肅說只保障500,那么剩下的呢?
該發電商向記者反映,剩下的只能參加市場交易,而交易電量基本是零電價。他們企業去年在甘肅虧損了將近1億千瓦時,其中有5000多萬的交易電量。今年虧損情況比去年還要嚴重得多。
“國家規定的是1800小時,其實我們也沒有寄希望于能一步就達到,但是起碼通過接下來一點點的技術進步擴大消納、政策調整,去年1184,之后能慢慢趨近,一年不行,三年或者五年,但是現在呢?”這位發電商一個勁兒地嘆氣。
2020年風電25GW、光伏11GW,恐怕又是地方政府過度作為?
此次甘肅經信委發文只保障風電500小時,光伏400小時,按我們的估算限電高達70%以上。
但是與限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甘肅省依然立下了“雄心壯志”,要把新能源列為“十三五”擬發展的重點領域。
前不久,8月9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剛剛印發《甘肅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依據通知:
風力發電。積極推進酒泉向特大型風電基地邁進,建成白銀、武威民勤、慶陽環縣、定西通渭等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推動平涼、天水等地分散式風場開發建設,在金昌武威地區布局建設千萬千瓦級風光互補發電基地。到2020年,風電裝機達到2500萬千瓦。
太陽能發電。積極推進敦煌、金塔、肅州、嘉峪關、金川、涼州、民勤、高臺等8個百萬千瓦級大型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在敦煌、金塔、玉門、金昌等光熱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展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省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100萬千瓦,其中光伏發電990萬千瓦、光熱發電110萬千瓦。
但是新能源大力發展的背景卻是甘肅自己本身電量的嚴重過剩。
根據中電聯最新披露的電力工業運行情況,今年1-7月甘肅用電量依舊是負增長,增速-8.4%。
甘肅經信委下發的這份文件中提到,預計2016年全省全社會用電量為1042億千瓦時,發電企業全年總發電量為1162億千瓦時。如此看來,供需還是很不平衡。
“今年裝機容量比去年還大,再加上工業用電繼續下滑,所以今年可能還達不到去年的利用小時數”這位風力發電商說。是的,如果看上半年數據,甘肅依然是棄風重災區,棄風率高達47%。
用電需求下滑,發電側產能過剩,火電自己的利用小時都下降的厲害,還要有新能源來搶份額。外送通道又不給力,甘肅周邊新疆、陜西、寧夏都是能源大省。
地方政府要GDP,要發展,可以理解,但是不能罔顧現實、盲目加碼。年初在一次論壇上,國電集團副總謝長軍曾發言明確指出,地方政府作為過度。“一些省委、省政府,是怎么發展新能源的?不顧需求和落實,只要求投資者們在自己地盤建設,要的只是目標容量。”
而在采訪中這位發電商表示,限電加劇又加上參與市場交易,我們從去年開始就虧損,以前沒有預警機制、判斷機制,也有時間的問題,已經投入很多錢,不能說撤出就撤出。之后在投資戰略決策上會做相應地考慮。
附甘肅省經信委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