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换脸,又黄又大又爽a片三年片,毛茸茸的撤尿,麻豆短视频传媒

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源行業媒體領跑者,聚焦光伏、儲能、風電、氫能行業。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

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涉及燃氣輪機研發、超低排放改造等

   2016-08-02 北極星電力網65100
核心提示:北極星電力網獲悉,近日遼寧省發布了裝備制造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爭取到2020年,裝備制造業大省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強省建設取得
北極星電力網獲悉,近日遼寧省發布了裝備制造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爭取到2020年,裝備制造業大省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強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建成以創新引領、智能高效、綠色低碳、結構優化為核心特征的裝備制造業體系,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位于全國先進行列,成為我國重要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具體情況如下:

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遼政辦發〔2016〕76號 附件7

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石,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綜合實力。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向中高端發展對于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省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以來,我省裝備制造業在產業規模提升、產業結構調整和重大技術裝備研發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部署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工業經濟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期,根據《中國制造2025遼寧行動綱要》建設制造強省目標要求,為進一步明確“十三五”時期我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目標和重點,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一、“十二五”裝備制造業基本情況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1.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十二五”期間,裝備制造業作為全省工業第一支柱產業的地位進一步增強。2015年,全省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5010戶,資產11587.7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783.1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的比重達32.3%,居各行業之首,比2010年提高0.8個百分點。實現利潤570.6億元,占全省工業的47.9%,比2010年提高8.2個百分點。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十二五”期間,我省憑借較好的裝備制造業基礎,重點發展了一批高端裝備產品,高端裝備制造業所占裝備制造業比重明顯提升,由2010年的10%提高到2015年的16.2%,產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和升級。航空航天裝備產業在民用飛機研制、通用飛機整機制造、航空發動機零部件轉包生產、航空零部件生產、燃氣輪機研制、航天技術應用等領域取得進展,產業鏈條得到延伸;新能源汽車產業覆蓋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等整車系列和電池、電機、電子控制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初步形成了產學研合作和產業化體系;海洋工程裝備產品覆蓋廣泛,包括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浮式生產儲卸裝置(FPSO)、海洋工程船等主要產品,產業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智能裝備產業在中高端數控機床、柔性制造系統、自動化成套裝備、工業機器人、智能化儀表及系統、智能電網裝備等方面發展勢頭明顯,在國內居于前列。

3.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十二五”期間,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15年,全省裝備制造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2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94戶,比2010年增加155戶。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產品開發成功,打破了國外公司的長期技術壟斷。沈鼓集團的20MW電驅天然氣長輸管道壓縮機組、特變電工沈變集團的ZZDFPZ-250000/500-800換流變壓器、北方重工的1725mm熱軋/1650mm冷軋高性能鎂合金板軋制成套裝備、大連機床的發動機缸體、缸蓋柔性加工自動線等多項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15年,全省共有60個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獲得省財政資金支持,有力促進了行業的創新發展。承擔了70項國家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裝備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引領了行業發展。

4.集聚效應日益顯現。一批產業基地的發展帶動了產業集中度的提高。沈陽鐵西區成為我國首個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盤錦石油裝備和朝陽新能源電器產業作為特色產業基地納入國家火炬計劃,大連金州新區被授予國家智能裝備產業示范基地。瓦房店軸承、沈陽大東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集群列入全省重點產業集群。2015年,裝備制造類產業集群共實現銷售收入10885億元,平均增速12.6%。一批排頭兵企業的發展壯大,帶動了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整體提升。2015年,華晨汽車集團、沈飛集團、大連船舶重工、沈陽機床集團、大連機床集團、北方重工集團、中車大連機車等11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百億,華晨集團主營收入超過1500億元。

5.對外合作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間,全省裝備制造業共完成海外并購項目70個,總投資額10.52億美元。大連橡塑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收購加拿大麥克羅機械工程有限公司,為企業躋身世界橡膠塑料機械制造的一流企業行列奠定了堅實基礎。瓦軸集團并購了德國百余年歷史的技術型企業KRW軸承公司,開創了我國軸承行業國外并購科技型企業的先河。大連遠東工具通過并購德國維克刀具和美國格林菲爾德刀具公司,使該企業迅速成為高速鋼刀具行業的龍頭老大,高速鋼切削刀具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40%。“十二五”期間,我省裝備制造業重點企業由過去的單機研制為主逐漸向設備成套方向發展。沈陽遠大鋁業集團整合在電氣傳動領域的優勢資源,聯合國內的工程設計公司、工程施工單位、戰略合作廠家、金融機構共同開發海外在電站、石油石化、礦山、冶金、水泥等行業領域的工程總承包工程(EPC)項目。特變電工沈變集團已在亞洲、歐洲、南美洲、非洲等八大區域十多個國家設立了20個辦事處,成功承接了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尼日爾、喀麥隆等國輸變電成套項目總承包工程。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省裝備制造業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在一些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制約進一步快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比重過低,產業布局比較分散,龍頭企業數量尚顯不足,整體競爭力不強。二是產業鏈不夠完善,大部分產業都存在產業鏈條短、配套能力差、附加值低等問題。尤其缺乏支撐產業發展的公共研發和設計平臺,缺乏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要求的生產性服務體系,缺乏高水平的關鍵基礎零部件支撐。三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不牢,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不足,核心技術人才缺失。四是發展方式依然比較粗放,產業發展仍主要依賴于要素投入,內涵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

(三)面臨的形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孕育興起,正重塑世界經濟格局,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滲透,推動了關鍵領域技術的持續突破、不斷融合和加速應用,正在引發制造業發展理念、技術體系、制造模式和價值鏈的重大變革,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力圖搶占高端裝備制造業市場并不斷擴大競爭優勢,同時,新興經濟體依靠資源、勞動力等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加工制造業,使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新挑戰。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國內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國民經濟潛在增長率趨于下降,裝備制造業高速增長時代已經結束,一些行業生產已經接近或達到歷史峰值,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倒逼我國裝備制造業必須加快調整。同時,國民經濟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戰略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和國家重大工程的實施,對裝備制造業提供了新的市場需求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頒布和實施,我國裝備制造的水平必將向高端化發展。未來5-10年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必須正確把握產業發展規律,科學研判創新發展趨勢,超前規劃裝備制造業布局,明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切實增強我省裝備制造業競爭力,進一步鞏固遼寧老工業基地優勢地位。

二、發展思路、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著力”要求,按照《中國制造2025》總體部署,緊緊抓住新一輪東北振興重大戰略機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制造強省建設為總目標,按照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鞏固提升傳統優勢,發展壯大新興優勢,從打造“國之重器”戰略高度,聚焦高端裝備領域,著力完善產業鏈體系,著力提升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著力推進裝備制造業向中高端升級,把遼寧建成國家高端裝備和智能裝備制造業戰略基地與核心聚集區。

(二)基本原則

堅持發展高端裝備與提升傳統產業相結合。立足我省裝備制造業現有技術積累、制造能力和產業組織基礎進行布局,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相對集中發展,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積極促進傳統產業的智能化發展,實現產業價值鏈從低端向高端躍升。

堅持自主創新與對外開放合作相結合。以創新發展為驅動,整合創新資源,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完善創新制度環境,進一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推進我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進一步拓展裝備制造業的市場規模。

堅持發展成套裝備與提高配套水平相結合。圍繞國家戰略,實現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提升重大裝備成套能力,提高關鍵核心部件自主研制水平,帶動基礎配套產業發展。

堅持市場主導和政策引導相結合。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調動企業主體的積極性,推進政產學研用結合。有效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加強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組織協調,加快突破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和瓶頸制約。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裝備制造業大省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強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建成以創新引領、智能高效、綠色低碳、結構優化為核心特征的裝備制造業體系,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位于全國先進行列,成為我國重要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主要發展目標是:

——產業規模躍上新臺階。到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8000億,高端裝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25%。

——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裝備技術創新體系,骨干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超過3%,裝備制造業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8家以上,培育1-2家國家級裝備制造業創新研究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產品和知名品牌,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領軍人才。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優勢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和一大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專、精、特、高”專業化生產企業。建成若干個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裝備制造集聚區,進一步扶持大連金州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與沈陽鐵西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一道成為引領兩大經濟區發展的引擎。

——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裝備制造業所需的關鍵配套系統與設備、關鍵零部件與基礎件制造能力顯著提高,其性能和質量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智能技術及核心裝置得到普遍推廣應用。

三、產業重點布局

加快以沈陽為中心的沈陽經濟區、以大連為龍頭的沿海經濟帶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推動兩大區域深度合作,輻射帶動遼西北特色裝備共同發展,形成雙核心驅動、陸海協同發展,眾多產業集群蓬勃發展的產業格局。

沈陽經濟區。充分發揮沈陽市產業基礎雄厚、科研力量集中、現代服務業發達的優勢,突出鐵西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綜合改革和裝備制造業發展雙示范區的帶動作用,圍繞智能裝備、新能源裝備、重化裝備、新材料工藝裝備等重點領域,加快推進沈陽機床、北方重工、沈鼓集團、遠大集團、特變電工等龍頭企業向國際一流企業看齊,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發揮沈陽中心優勢,以鐵西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為核心,以渾南智慧園為智能化支撐,帶動撫順智能裝備、鞍山激光電子和自動化裝備等特色產業集群快速發展。

沿海經濟帶。發揮以大連市為龍頭的沿海經濟帶產業優勢、科技優勢、開放優勢、臨港優勢,突出大連灣臨海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金州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的帶動作用,圍繞智能裝備、海洋工程、大型石化裝備、重大成套裝備等主導產業,加快大連機床、大連華銳重工、大船重工、一重大連加氫等龍頭企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引領產業向成套化、智能化、國際化轉型升級。以兩大產業集群為核心拉動旅順船舶配套、瓦房店軸承等特色產業集群快速發展。發揮大連龍頭作用,帶動丹東儀器儀表、盤錦石油天然氣裝備、葫蘆島海洋工程等產業集群共同發展,建成與沈陽經濟區相互呼應的裝備制造業重要增長極和國際化特征明顯的裝備制造業新基地。

遼西北地區。全力提升鐵嶺專用車、鐵嶺閥門、鐵嶺縣汽車零部件、鐵嶺石油裝備、開原起重機、昌圖換熱設備、調兵山煤機裝備和阜新液壓件等特色產業集群的規模和技術水平,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加快發展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促進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發展,實現朝陽工業經濟轉型升級,不斷壯大產業集聚發展的實力。

四、重點領域及發展導向

(一)大力推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

1.航空航天裝備。推進干支線飛機的研發與制造。重點推進干支線飛機整機裝配技術研發及關鍵裝備制造,推進干支線飛機大型結構件制造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推動Q400總裝項目和波音完成中心項目落戶,推動C系列項目由大部件轉包制造向支線飛機總裝發展,構建零部件生產、總裝制造、新機型研發等一體化產業鏈。推進ARJ21國產支線飛機、C919國產大飛機零部件及相關配套部件的研發與生產,加快新型號飛機研發和制造基地建設。

推進通用飛機研發與制造。重點推進通用航空飛行器的研發設計、零部件生產、總裝制造、試飛試航和教育培訓,配套發展通用航空飛行器維修、旅游休閑、會議展覽等產業,形成通用航空全產業鏈,推動通航產業集群建設。加快SAC-10、泰克納姆等總裝試飛項目建設,推進沈陽沈北新區通用航空機場和遼寧聯航沈陽飛機制造基地項目建設。

推進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研發與制造。依托軍用發動機技術,研制適用于大飛機、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等機型的航空發動機,重點推進大型運輸機發動機和CF34-10A發動機建設項目,形成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研發制造能力。推進燃氣輪機產業基地建設,堅持輕重并舉、系列化梯次化發展的開發格局,以提高效率、降低排放為目標,突破核心環節,拓展應用領域,加快燃氣輪機市場應用和產業化。

推進航空零部件及配套設備研發與制造。推進ARJ21國產支線飛機、C919國產大飛機零部件及相關配套部件的研發與生產。以承接國際國內航空制造轉包業務為基礎,擴大我省為波音、空客、龐巴迪、GE、羅羅等航空制造企業轉包零部件的生產規模,深度融入國際航空制造產業鏈。加快軍民兩用航空核心關鍵配套產品能力建設,提高飛機零部件平戰轉換能力。重點增強航電設備、通訊導航系統等核心設備的研制和配套能力,帶動我省相關產業發展。

加強航天技術開發與應用。整合北斗導航、天繪遙感等衛星系統資源,發展衛星數據應用系統,將技術成果融入新一代信息產業,依托沈北新區國家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園、東北大學超算中心構建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時空信息云計算、云存儲、云應用體系。依托大連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技術優勢,啟動海基移動航天發射平臺論證研究、試驗和建設項目。

2.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積極培育龍頭企業。重點依托現有汽車企業實施改造擴建,提升新能源汽車產能,適度把握新能源整車企業新建項目,防止低水平投資和重復建設。積極推進動力電池等核心部件的規模化生產,加快培育和發展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變速器、整車控制系統龍頭企業。

促進企業協作配套。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建設,堅持政府引導、企業為主、自愿參與、合作互助的原則,加強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合作,充分發揮每個企業的優勢,整合提升產業鏈整體實力。通過產業聯盟確定產業發展目標和方向,引導企業合作攻關,制定技術標準,在研發、生產、檢測檢驗等通用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開展示范應用,合作開拓市場。

提升核心零部件水平。加快推進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池控制系統及整車控制系統的技術創新和高技術成果產業化,提高核心零部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推進高比能動力電池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工藝的產業化。支持驅動電機系統及核心材料、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控制系統、車身總線控制系統、整車控制系統的研發和產業化。

加快推廣應用步伐。積極引導、推進純電動汽車、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優先在城市公交系統、出租車領域、城市物流領域大力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鼓勵郵政、環衛等特定業務用車、執勤執法用車使用新能源汽車,推進充換電配套基礎設施適度超前建設。

3.海洋工程裝備與高端船舶。推動船舶制造業做強做優。落實國家《船舶行業規范條件》,全面建立現代造船模式,提升LNG、LPG、大型客滾船、極地運輸船等“雙高”船舶設計制造能力。突出市場導向,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引導骨干企業圍繞國際新規范、新公約、新標準要求,大力發展綠色節能環保的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和遠洋漁船及海上行政執法、救助打撈、資源調查、科學考察等特種船舶;更新改造以液化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為動力的內河船舶。

提高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水平。整合省內海工裝備研制領域各類創新主體和要素,形成一種可復制、可推廣、可延伸的海工裝備研發設計制造協同創新機制,促進我省海工裝備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重點發展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多功能自升式鉆井平臺、淺海固定采油平臺、深水鉆井船、浮式生產儲卸裝置(FPSO)等海洋油氣裝備;深水半潛式起重鋪管船、半潛式運輸船、深水高性能物探船、深水工程勘察船、大功率三用工作船等海洋工程輔助船舶。

培育發展游艇制造業。促進游艇企業與科研院所以及國際知名研發設計機構的合作,引進消化吸收海外游艇設計制造技術,加快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平臺,逐步實現高端游艇研發、設計、制造的自主化,爭取在個性化豪華游艇等高端產品的研發設計上實現突破。適應大眾化游艇消費需求,積極發展觀光客船、公務艇、休閑釣魚艇等,提高市場占有率。

提高本地化配套水平。加快發展船舶配套業,實現船舶工業產業鏈的拓展延伸與協同發展。著力提高船舶、海洋工程裝備、游艇的基本設計和詳細設計能力,掌握在配套產品選型上選用我省產品的話語權。鼓勵并支持省內企業發展船舶動力、通訊導航、艙室設備、甲板機械等船舶配套產品,加大海洋工程裝備的鉆井包系統、動力定位系統、平臺升降鎖緊系統、深海錨泊系統、海洋平臺吊機等關鍵配套設備的集成設計技術和系統成套的研發,提升集成配套能力。鼓勵配套企業加大產品船級社認證力度,使更多的配套企業融入船舶、海工裝備產業鏈。

4.智能制造裝備。推動高檔數控機床產業化。發揮我省在中高端數控機床、柔性制造系統、自動化成套裝備等方面的優勢,加快高檔數控系統及成套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研究,掌握高檔數控系統關鍵和共性技術,實現高檔數控技術的自主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為用戶設計制造智能加工生產線和提供系統解決方案。重點加快五軸聯動臥式車銑復合加工中心、立臥轉換加工中心等關鍵產品和高精度雙擺角銑頭、電主軸等核心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為重點,加快i5、DMTG等數控系統的研發和市場化應用,推進自主設計的高檔數控機床在重點領域形成應用示范。

提高機器人產品開發和應用水平。加快工業機器人、潔凈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的開發和產業化進程,鼓勵特色智能裝備企業開發生產智能磨削裝備及智能清洗裝備,支持傳感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并加快在機器人本體及智能裝備上的應用。加快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推動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和國家級機器人檢測中心建設,推進設計分析、制造工藝、試驗檢測、標準規范等共性技術研究。

推進3D打印產業加快發展。鼓勵和引導3D打印技術、產品和服務在航空、汽車、電子、模具、醫療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加強用戶方、設計方、制造方、市場方的協作互動,促進制造方式的轉型升級。加強與境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支持在3D打印裝備和專用材料方面的研發平臺建設和產業化示范作用。

提升關鍵核心部件自主配套能力。重點突破高檔伺服系統、高精密減速器、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設計制造等技術瓶頸,加快推進控制器、伺服電機、精密減速機等核心部件的研制及在機器人本體和自動裝備的應用,提升量大面廣主流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扶持零部件企業做大做強,推動核心部件自主化和配套企業集群化發展,切實提升產業協作配套能力,支撐智能裝備產業發展。

加快市場培育和示范應用。圍繞重點工業領域轉型升級,分步驟、分層次開展示范應用。優先選擇省內汽車整車及零部件、民用航空、電力電子、食品飲料、出版印刷等行業作為應用試點領域,推進機器人產品、智能裝備及自動化生產線、數字化工廠的示范應用,提升企業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勞動效率。

5.軌道交通裝備。加快發展先進適用軌道交通裝備。依托國家軌道交通發展戰略,在鐵路機車領域重點發展大功率電力機車、內燃機車、超載柴油機車、特種貨車等先進適用裝備,在提高功率、加快速度和節能環保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發展高速、重載內燃機車,滿足國際市場需求。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重點發展地鐵車輛、城軌車輛,通過采用新材料、完善整體設計等方式,逐步實現輕量化、低耗能、大運力等目標。

加快實現關鍵技術突破。重點推進時速200公里客運電力機車、時速160公里客運內燃機車油電混合、油氣混合等新能源機車的研制,推進時速120-160公里城際列車、100%低地板有軌電車、鋁合金地鐵等城市軌道車輛的研制。重點開發低噪音、低震動的節能產品,提升軌道交通裝備配套產品的技術水平、安全性和可靠性。

推進產業協作配套。重點推進和諧型電力機車冷卻系統、電子電控系統產品研制和列車網絡控制系統、牽引控制系統、制動系統、監測系統等產品的集成應用。重點發展機車信號設備、軌道電路接收設備、雷電防護設備等產品,以及車輛車站滅火系統、列車自動防護系統、列車自動駕駛系統等。

(二)做優做強重大成套裝備

打造輸變電裝備完整產業鏈。以1000KV交流、±1100KV直流特高壓、大容量、智能化輸變電成套為主要方向,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打造包括變壓器、六氟化硫全封閉組合電器、互感器、高壓套管、電線電纜、二次控制設備等關鍵產品,融合工程設計與國際物流為一體的輸變電成套裝備產業鏈條。加快東北輸變電科技產業園項目建設。立足在南亞、中亞市場建立的品牌優勢,借勢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進開拓國際市場。

提高冶金石化裝備成套能力。以“重大裝備、高端成套”為主攻方向,在石化成套裝備領域重點發展百萬噸級乙烯裝置用三機、工藝流程泵、自動化儀表集散控制系統,百萬噸級PTA裝置、PX裝置,大型天然氣液化設備,大型煤化工裝置,大型煉油裝置,石油、天然氣長輸管道設備,海陸石油鉆采設備、石油壓裂機組等。在冶金成套裝備領域,重點發展高性能超寬超薄鎂合金板軋制成套裝備、中厚鋼板精整剪切系列化機組、高產球團焙燒機成套裝備、大型燒結機成套裝備、大型高效冷熱軋機等產品。推進跨專業技術對接,提升集成創新能力,實現成套裝備的高效運行、良好匹配和智能控制。推進工程總承包、區域總包、再制造、后服務全方位深度發展,加快實現從單機單套向設備成套、工程總承包和生產性服務業轉變。

加快發展新能源裝備。抓住國內核電發展的機遇,推進核島裝備產業聯盟化發展進程,瞄準AP1000、CAP1400等主要技術方向,跟蹤華龍一號技術發展,打造國內產業鏈最完整、技術實力最強的核島關鍵設備生產基地。加快發展2.5兆瓦以上陸上風力發電機組及關鍵零部件、5兆瓦以上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及關鍵部件,在風機總體設計技術、風機葉片、主軸承、控制系統研制技術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開發高轉化率太陽能電池組件、柔性多端直流輸電系統、大功率光伏并網逆變器、大容量儲能設備等并網電站及分布式光伏電站產品,推進產業化應用。

促進工程機械裝備高端化。圍繞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需求,重點發展全斷面系列掘進機(盾構機)及其刀盤刀具、控制系統,大型高效采掘裝備、大型裝載機、高效筑路、養路機械,多功能大型輪式起重機、大型全地面汽車起重機等高端工程裝備。加快發展多用途、系列化的高附加值工程機械產品。實施一批工程機械及養路機械重點研制項目,重點發展高精度和高效搗固車、高效清篩機、道床綜合處理車、鋼軌打磨和銑磨車、鋼軌探傷車、綜合巡檢車、高速軌檢車等產品。加強配套體系建設,積極研制電液換檔變速器、濕式制動驅動橋、整體式多路閥、開式系統通軸式軸向柱塞泵、液壓馬達等配套產品,實現工程機械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提升高端工程裝備的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市場化應用。

推動節能環保裝備產業發展。重點發展高效節能電機、變頻調速控制技術、無功補償技術與裝置、能源管理系統、高/低壓智能節電系統、低損耗配變電技術、余熱/余壓/余能發電技術,以及工業廢水、工業固廢、危險廢物等固體廢物處理技術。圍繞燃煤電站、煉鐵高爐、生活廢物焚燒等廢棄煙氣排放治理,加快脫硫、脫硝、脫汞、粉塵排放、二噁英處理等專業治理技術和裝備的研制,并由終端控制向源流控制延伸,推進治理裝備系列化、成套化。

(三)強力推進“四基”建設

立足我省雄厚的科技資源和產業基礎,堅持問題導向、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圍繞重大工程和重點裝備急需,推進精密鑄造、近凈成形焊接、高速切削及復合加工等高端基礎工藝的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推進高端模具鋼、高性能軸承鋼、海洋工程及能源裝備高性能板材、高速列車高性能結構材料等關鍵基礎材料的開發與應用;推進高速、精密、重載軸承、高可靠性機械密封件、超(超)臨界機組安全閥用彈簧、單芯片MEMS聲傳感器等一批關鍵核心部件的研制與應用;推進以齒輪強度與可靠性試驗檢測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為代表的計量檢測、質量測試、共性技術研發服務體系建設。堅持長遠目標和階段性突破相結合,組織一批工業強基項目,促進首次示范應用及推廣應用,帶動產業鏈整體提升。

(四)推動裝備制造業服務化發展

鼓勵裝備制造企業向價值鏈兩端延伸,促進由生產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鼓勵企業發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支持企業從提供設備向技術研發、工程服務、總體設計、解決方案等全產業鏈服務延伸。鼓勵有實力的裝備制造企業發展融資租賃業務,擴大裝備產品的銷售與競爭優勢,促進維護維修服務業務模式創新,鼓勵開展設備管理、維護、修理和運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務。支持企業開展機床、工程機械等再制造服務。引導建立產業技術綜合服務平臺,開展信息、金融、知識產權、財務、法律、培訓等新興技術服務;推進裝備產品設計服務,大力發展工業設計。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強產業創新能力建設

建立健全有機互動、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推進裝備制造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行業基礎和跨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加大對企業研發的扶持力度,實現關鍵技術重大突破。充分發揮我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創新能力強、科技成果多的優勢,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支持企業建立省級以上研發機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支持企業并購海外科技型企業、引進海外先進適用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我省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貫徹落實國家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各項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國家支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和專項資金。利用遼寧省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重點支持高端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重點領域項目投資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建立高端裝備首臺(套)保險機制和示范應用制度,加大對首臺(套)及配套系統推廣應用的支持。積極向金融機構推薦高端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項目,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和工具,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重點產業骨干企業(集團)通過上市融資、設立金融租賃公司等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為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資金支持。

(三)推進兩化深度融合

支持裝備制造業企業采用計算機輔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統、先進控制技術等信息技術,提高制造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企業數字化設計能力,通過生產工藝數字化和制造基礎裝備數字化實現生產過程信息化。引導企業通過傳感器、嵌入式終端、智能控制系統、通信設施等技術和產品的集成應用,形成智能監測、遠程診斷管理、全產業鏈追溯等新型能力,實現生產管理各環節的信息化。發展一批應用于高端領域的智能化成套裝備,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智能化產品,推進一批典型示范應用項目。

(四)提升對外合作水平

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鼓勵具備較強競爭力的裝備企業并購有品牌、技術、資源和市場的國外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生產制造基地和市場營銷網絡。加強對國際合作的指導和服務,加快裝備制造業走出去支撐服務機構建設,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必要的人才、信息、資源、法律等方面服務。

(五)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力度,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引導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圍繞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調整、新設學科和專業,加快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鼓勵企業與學校合作,培養先進裝備制造業急需的科研人員、技術技能人才與復合型人才。繼續實施“十百千高端人才引進”等工程,引進和培養一批裝備制造業創新型、實用型人才。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強榜單全面開啟【申報入口】 2024第二屆中國BIPV產業領跑者論壇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麦盖提县| 石屏县| 伊吾县| 宜君县| 社会| 衡阳市| 大田县| 苍梧县| 闽侯县| 大余县| 桑植县| 循化| 克东县| 启东市| 新平| 兰溪市| 左贡县| 承德市| 海安县| 托克逊县| 湖州市| 襄汾县| 鄂尔多斯市| 邯郸县| 嘉义市| 成安县| 酒泉市| 南安市| 台安县| 富川| 堆龙德庆县| 东乡族自治县| 扎赉特旗| 南通市| 左贡县| 孟津县| 渝中区| 来宾市| 囊谦县| 刚察县| 樟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