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前往寧夏自治區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進行考察。閩寧鎮原隆村是一個移民村,周邊土地貧瘠,產業基礎薄弱,貧困戶也較多。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走訪了村里的農業科技大棚、黨群服務中心、衛生站,與從事種植的村民攀談,當得知他們能夠享受到農業科技的成果,非常欣慰。
早在2013年11月,習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時就作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在這方面一直給予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在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短板上多用力,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而企業作為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主體,積極將自身發展融入到推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偉大事業中,無疑是正確而有著光明前景的選擇。
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無疑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其光伏農業造血式精準扶貧的做法也是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貧困地區脫貧的經典案例。
昌盛日電自2014年開始在閩寧鎮原隆村流轉移民土地,實施光伏農業科技大棚項目,并配備專門的農業專家團隊指導種植生產。一方面通過工農業一體化投資,完善設施、水、電、交通等配套,帶動當地整體發展,另一方面以科技帶動產業發展,并搭建免費技術培訓、咨詢等平臺,出臺優惠的承包政策,為農民提供農業產業工人、承包人等崗位,使其充分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成果。同時,還開辦農業創客空間和創客大學,提供固定設施、融資平臺(創業基金)和銷售平臺,對有意愿進一步合作的貧困戶進行培訓,探索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實現農業創業,幫助村民實現從產業工人到承包戶再到創業者的“三級跳”。
自2015年6月以來,園區以光伏農業大棚為依托,進行產業布局,逐漸形成以花卉、茶葉種植產業為重點,以蚯蚓、蝎子特種養殖為亮點,以食用菌、有機蔬菜種植為抓手的產業布局,并已應用智能精準灌溉、無土栽培、農業物聯網溯源、立體種植、農業自動化控制、雄蜂授粉、二氧化碳氣肥、物理殺蟲、苗床霧化等先進技術及設備。目前,園區內已有微景觀多肉植物、黑枸杞育苗、農業觀光、采摘園、紅豆杉盆景、有機蔬菜配送、活體菜配送等多個創客項目。
據了解,2015年昌盛日電銀川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共帶動原隆村勞務收入300余萬元,2016年預計帶動村民勞務收入800萬元,解決400-500人就業;承包收入在每戶3萬元以上。此外,2016年,依托原隆村昌盛光伏科技大棚,閩寧鎮實施大棚分紅脫貧工程,通過整合扶貧資金,與昌盛公司入股合作建設日光設施大棚,使全鎮76戶貧困戶連續3年獲得經營分紅,每戶每年分紅10000元。
分析認為,昌盛日電變“輸血”為“造血”,變“漫灌”為“滴灌”的精準扶貧模式,以工業化的方式發展農業,既發揮了資本的效能,又尊重了勞動的價值,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值得業內借鑒和參考。
總書記在考察時指出,這里的扶貧工作做的比較扎實,并要求企業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在產業扶貧過程中發揮好推動作用,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我們有理由相信,昌盛日電會在“精準扶貧、扶真貧、真扶貧”的道路上穩步發展,也期待更多類似于昌盛日電的企業脫穎而出,將自身發展與脫貧攻堅的大局緊密相連,獲得共同發展。
早在2013年11月,習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時就作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在這方面一直給予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在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短板上多用力,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而企業作為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主體,積極將自身發展融入到推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偉大事業中,無疑是正確而有著光明前景的選擇。
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無疑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其光伏農業造血式精準扶貧的做法也是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貧困地區脫貧的經典案例。
昌盛日電自2014年開始在閩寧鎮原隆村流轉移民土地,實施光伏農業科技大棚項目,并配備專門的農業專家團隊指導種植生產。一方面通過工農業一體化投資,完善設施、水、電、交通等配套,帶動當地整體發展,另一方面以科技帶動產業發展,并搭建免費技術培訓、咨詢等平臺,出臺優惠的承包政策,為農民提供農業產業工人、承包人等崗位,使其充分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成果。同時,還開辦農業創客空間和創客大學,提供固定設施、融資平臺(創業基金)和銷售平臺,對有意愿進一步合作的貧困戶進行培訓,探索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實現農業創業,幫助村民實現從產業工人到承包戶再到創業者的“三級跳”。
自2015年6月以來,園區以光伏農業大棚為依托,進行產業布局,逐漸形成以花卉、茶葉種植產業為重點,以蚯蚓、蝎子特種養殖為亮點,以食用菌、有機蔬菜種植為抓手的產業布局,并已應用智能精準灌溉、無土栽培、農業物聯網溯源、立體種植、農業自動化控制、雄蜂授粉、二氧化碳氣肥、物理殺蟲、苗床霧化等先進技術及設備。目前,園區內已有微景觀多肉植物、黑枸杞育苗、農業觀光、采摘園、紅豆杉盆景、有機蔬菜配送、活體菜配送等多個創客項目。
據了解,2015年昌盛日電銀川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共帶動原隆村勞務收入300余萬元,2016年預計帶動村民勞務收入800萬元,解決400-500人就業;承包收入在每戶3萬元以上。此外,2016年,依托原隆村昌盛光伏科技大棚,閩寧鎮實施大棚分紅脫貧工程,通過整合扶貧資金,與昌盛公司入股合作建設日光設施大棚,使全鎮76戶貧困戶連續3年獲得經營分紅,每戶每年分紅10000元。
分析認為,昌盛日電變“輸血”為“造血”,變“漫灌”為“滴灌”的精準扶貧模式,以工業化的方式發展農業,既發揮了資本的效能,又尊重了勞動的價值,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值得業內借鑒和參考。
總書記在考察時指出,這里的扶貧工作做的比較扎實,并要求企業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在產業扶貧過程中發揮好推動作用,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我們有理由相信,昌盛日電會在“精準扶貧、扶真貧、真扶貧”的道路上穩步發展,也期待更多類似于昌盛日電的企業脫穎而出,將自身發展與脫貧攻堅的大局緊密相連,獲得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