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與工作目標
(一)基本情況
上饒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上游靈山地區。地處贛、浙、閩、皖要沖,史稱“八省通玉衢”、“豫章第一門戶”。東鄰信州區、玉山縣、廣豐縣,南連福建省浦城縣、武夷山市,西接鉛山縣、橫峰縣,北界德興市。地處武夷山脈東部,懷玉山東南部,南北為山區,中部為沖積平原和侵蝕低丘,呈馬鞍形,地處北緯27°58′-28°50′,東經117°41′-118°14′。南北長132公里,東西寬45公里, 面積2231.9平方公里。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氣候溫暖,熱量資源豐富,陽光照射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7.8,年均日照射時1939.5小時。 地處東亞季風區,降水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810毫米左右,并具有典型的季節性,年際變化幅度也較大,區域分布明顯。
我縣位于贛東北區域中心,320國道、上德高速、上武高速、滬瑞高速、浙贛鐵路橫穿縣境,滬昆高鐵、合福高鐵在我縣呈東西、南北“十”字形交匯,三清山機場也位于縣境內,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快速交通網絡體系,構筑了承東啟西、通江達海的區位條件,為上饒縣實現超越傳統的地區性發展模式、借鑒發達地區的經驗、利用外部資金和技術、優化縣域經濟結構、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可能。
我縣轄2街道辦事處、11鎮、10鄉、29居委會、195行政村。2015年總人口83.5萬,其中農業人口 萬,GDP完成172.9億元,其中一產16億元、二產130.9億元、三產26億元,三產比為9.3:75.7:15。
工業增加值完成125.8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22.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3.7億元,外貿出口總額完成1.85億美元,利用外資完成0.77億美元,全社會用電量12.9億度。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初步形成了“2+3”工業產業集;茶亭工業園建成區面積達7平方公里,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實現稅收4億元,茶亭鎮被評為“全省綠色崛起產業鄉級50強鄉鎮”。農業產業化發展不斷推進,農業企業發展到510 家,現代農業示范園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獲得“中華蜜蜂之鄉”等榮譽稱號。旅游產業快速發展,靈山風景區實現對外開放,全年旅游接待游客達到 萬人次,綜合收入達到2300萬元;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專業市場不斷發展壯大,月亮灣汽車城被評為“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天成國際、新華物流園被評為“省級龍頭企業”。
我縣共有農用地總面積:187844.27公頃;其中:耕地31391.96 公頃;園地:3715.9公頃;林地:149118.05公頃;草地3618.36公頃。建設用地總面積:15996.93公頃;城市用地1290.04公頃;建制鎮用地及村莊8782.82公頃;工礦用地:1327.85公頃;風景名勝用地997.86公頃;交通運輸用地:3495.38公頃(主要是鐵路用地410.23公頃和公路用2981.79公頃;機場用地102.98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7532.25公頃。其他未利用地:4489.61公頃。我縣主要是田坎用地和裸土地。
上饒縣2015年最大負荷234.7MW、最小負荷40.2MW,15年全社會用電量13.56億千瓦時,平均最大負荷利用小時數5778小時,未出現拉閘限電情況。截止2015年底,上饒縣公司電網統調發電廠152座,其中水電廠98座,光伏電站54座。全網統調裝機總容量133.80695MW,其中水電裝機容量為114.68MW,光伏裝機容量19.12695MW。35kV電源裝機容量為55.87MW。已建成以110-35KV為主的網架結構,具有500kV變電站1座、220kV變電站2座、110kV變電站5座、35kV變電站13座 (逐電壓等級填寫,填寫的最低電壓等級為35kV)。本縣2015年農網改造進展已完成75%, 已完成工作主要包括:新建改造10kV線路44.32公里,配電臺區128個,容量20625kVA,配套低壓線路610.43km以及農村電壓監測模塊與農網工程現場安全管控輔助平臺建設。2016年度擬完成的工作包括: 新建改造10kV線路7條,長度30.75km,配變臺區13個,容量2300kVA,配套低壓線路69.38km,智能電表安裝77142戶。
201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7726元,遠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全省為7760元)。按年人均純收入低于2968元計算,2015年,全縣貧困人口達到了95532人,貧困發生率為13.08%,遠高于全省5.7%平均水平,比全省高7.38個百分點。特別是偏遠的山區鄉鎮,貧困人口集中、量大,貧困程度深,增收渠道少,抵御風險能力弱,返貧現象尤為嚴重。貧困群眾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飲水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全縣現有貧困戶中,無勞動能力及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為41067人,占比為38.4%,此類貧困戶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就是脫了貧也容易返貧,需要政府和社會對他們進行救助。此外,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9.03%,初中畢業占35.5%,高中畢業以上的占5.47%,由于文化素質不高,缺乏競爭力,打工收入也很少。而在家務工的均為年紀較大的且文化素質較低的勞動力,特別是邊遠地帶的少數民族群眾,絕大多數人為文盲和半文盲,難于掌握各種技能和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經營能力,缺乏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全縣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還不健全,特別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技術人員、科研機構。農民在種植業、養殖業等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農產品的升級換代滯后,新的種植、養殖、加工技術得不到及時推廣運用。由于地方財政困難,沒有足夠的地方配套建設資金,信貸機制不完善、社會閑散資金沒有得到合理利用,扶貧產業建設資金遠不能滿足建設需要,對產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產業龍頭加工企業少、規模小,已有的加工企業,從業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低,市場開拓能力弱,產品市場占有率不高,盈利能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輻射帶動作用有限,沒有形成規模效應。
上饒縣屬國定貧困縣、革命老區縣,也是江西省重點扶持的特困片區縣。全縣共有十三五貧困村9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 28231戶、95532人。為實現我縣2017年貧困戶全面脫貧的目標,我縣擬通過光伏扶貧解決建檔立卡資困戶,共計貧困村224個(場、居),建檔立卡貧困戶28231戶、95532人。
(二)工作目標
以解決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為工作目標,全縣擬通過光伏扶貧脫貧總人口28231戶、95532人,分布在224個(村、場、居)。
本批光伏扶貧實現脫貧人口28231戶、95532人,擬建設戶用系統1個、容量0.05MWp,投資425萬元;村級電站49個、容量28.62MWp, 投資2.29億元;集中式電站10個、容量112.04Mwp, 投資8.96億元。總容量141.16 MWp,總投資11.3億元。
二、項目信息及建設條件
根據林資發〔2015〕153號國家林業局關于光伏電站建設使用林地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
一、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含同類型國家公園)、瀕危物種棲息地、天然林保護工程區以及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為禁止建設區域。其他生態區位重要、生態脆弱、地形破碎區域,為限制建設區域。
二、光伏電站的電池組件陣列禁止使用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以及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區域覆蓋度高于30%的灌木林地和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區域覆蓋度高于50%的灌木林地。
三、對于森林資源調查確定為宜林地而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確定為未利用地的土地,應采用“林光互補”用地模式,“林光互補”模式光伏電站要確保使用的宜林地不改變林地性質。
經我局現場勘查,滿足國家林業局153號文件精神,我縣主要分布在華壇山鎮彭家塢村、毛村村;石獅鄉黃嶺村;應家鄉石門村;五府山鎮甘溪村;茶亭鎮松坪村;尊橋鄉恩山村;田墩鎮七峰村等七個鎮(鄉)村,建設規模63畝,涉及扶貧農戶數458戶。
扶貧部門根據本縣適宜采用光伏扶貧進行脫貧的貧困戶分布,明確擬采用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脫貧的貧困戶名單;縣光伏扶貧小組組織縣國土局等部門協助光伏企業落實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擬建場址土地性質和使用手續;縣電力局配合落實電站的接入條件。
(一)基本情況
上饒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上游靈山地區。地處贛、浙、閩、皖要沖,史稱“八省通玉衢”、“豫章第一門戶”。東鄰信州區、玉山縣、廣豐縣,南連福建省浦城縣、武夷山市,西接鉛山縣、橫峰縣,北界德興市。地處武夷山脈東部,懷玉山東南部,南北為山區,中部為沖積平原和侵蝕低丘,呈馬鞍形,地處北緯27°58′-28°50′,東經117°41′-118°14′。南北長132公里,東西寬45公里, 面積2231.9平方公里。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氣候溫暖,熱量資源豐富,陽光照射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7.8,年均日照射時1939.5小時。 地處東亞季風區,降水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810毫米左右,并具有典型的季節性,年際變化幅度也較大,區域分布明顯。
我縣位于贛東北區域中心,320國道、上德高速、上武高速、滬瑞高速、浙贛鐵路橫穿縣境,滬昆高鐵、合福高鐵在我縣呈東西、南北“十”字形交匯,三清山機場也位于縣境內,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快速交通網絡體系,構筑了承東啟西、通江達海的區位條件,為上饒縣實現超越傳統的地區性發展模式、借鑒發達地區的經驗、利用外部資金和技術、優化縣域經濟結構、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可能。
我縣轄2街道辦事處、11鎮、10鄉、29居委會、195行政村。2015年總人口83.5萬,其中農業人口 萬,GDP完成172.9億元,其中一產16億元、二產130.9億元、三產26億元,三產比為9.3:75.7:15。
工業增加值完成125.8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22.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3.7億元,外貿出口總額完成1.85億美元,利用外資完成0.77億美元,全社會用電量12.9億度。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初步形成了“2+3”工業產業集;茶亭工業園建成區面積達7平方公里,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實現稅收4億元,茶亭鎮被評為“全省綠色崛起產業鄉級50強鄉鎮”。農業產業化發展不斷推進,農業企業發展到510 家,現代農業示范園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獲得“中華蜜蜂之鄉”等榮譽稱號。旅游產業快速發展,靈山風景區實現對外開放,全年旅游接待游客達到 萬人次,綜合收入達到2300萬元;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專業市場不斷發展壯大,月亮灣汽車城被評為“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天成國際、新華物流園被評為“省級龍頭企業”。
我縣共有農用地總面積:187844.27公頃;其中:耕地31391.96 公頃;園地:3715.9公頃;林地:149118.05公頃;草地3618.36公頃。建設用地總面積:15996.93公頃;城市用地1290.04公頃;建制鎮用地及村莊8782.82公頃;工礦用地:1327.85公頃;風景名勝用地997.86公頃;交通運輸用地:3495.38公頃(主要是鐵路用地410.23公頃和公路用2981.79公頃;機場用地102.98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7532.25公頃。其他未利用地:4489.61公頃。我縣主要是田坎用地和裸土地。
上饒縣2015年最大負荷234.7MW、最小負荷40.2MW,15年全社會用電量13.56億千瓦時,平均最大負荷利用小時數5778小時,未出現拉閘限電情況。截止2015年底,上饒縣公司電網統調發電廠152座,其中水電廠98座,光伏電站54座。全網統調裝機總容量133.80695MW,其中水電裝機容量為114.68MW,光伏裝機容量19.12695MW。35kV電源裝機容量為55.87MW。已建成以110-35KV為主的網架結構,具有500kV變電站1座、220kV變電站2座、110kV變電站5座、35kV變電站13座 (逐電壓等級填寫,填寫的最低電壓等級為35kV)。本縣2015年農網改造進展已完成75%, 已完成工作主要包括:新建改造10kV線路44.32公里,配電臺區128個,容量20625kVA,配套低壓線路610.43km以及農村電壓監測模塊與農網工程現場安全管控輔助平臺建設。2016年度擬完成的工作包括: 新建改造10kV線路7條,長度30.75km,配變臺區13個,容量2300kVA,配套低壓線路69.38km,智能電表安裝77142戶。
201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7726元,遠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全省為7760元)。按年人均純收入低于2968元計算,2015年,全縣貧困人口達到了95532人,貧困發生率為13.08%,遠高于全省5.7%平均水平,比全省高7.38個百分點。特別是偏遠的山區鄉鎮,貧困人口集中、量大,貧困程度深,增收渠道少,抵御風險能力弱,返貧現象尤為嚴重。貧困群眾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飲水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全縣現有貧困戶中,無勞動能力及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為41067人,占比為38.4%,此類貧困戶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就是脫了貧也容易返貧,需要政府和社會對他們進行救助。此外,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9.03%,初中畢業占35.5%,高中畢業以上的占5.47%,由于文化素質不高,缺乏競爭力,打工收入也很少。而在家務工的均為年紀較大的且文化素質較低的勞動力,特別是邊遠地帶的少數民族群眾,絕大多數人為文盲和半文盲,難于掌握各種技能和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經營能力,缺乏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全縣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還不健全,特別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技術人員、科研機構。農民在種植業、養殖業等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農產品的升級換代滯后,新的種植、養殖、加工技術得不到及時推廣運用。由于地方財政困難,沒有足夠的地方配套建設資金,信貸機制不完善、社會閑散資金沒有得到合理利用,扶貧產業建設資金遠不能滿足建設需要,對產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產業龍頭加工企業少、規模小,已有的加工企業,從業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低,市場開拓能力弱,產品市場占有率不高,盈利能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輻射帶動作用有限,沒有形成規模效應。
上饒縣屬國定貧困縣、革命老區縣,也是江西省重點扶持的特困片區縣。全縣共有十三五貧困村9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 28231戶、95532人。為實現我縣2017年貧困戶全面脫貧的目標,我縣擬通過光伏扶貧解決建檔立卡資困戶,共計貧困村224個(場、居),建檔立卡貧困戶28231戶、95532人。
(二)工作目標
以解決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為工作目標,全縣擬通過光伏扶貧脫貧總人口28231戶、95532人,分布在224個(村、場、居)。
本批光伏扶貧實現脫貧人口28231戶、95532人,擬建設戶用系統1個、容量0.05MWp,投資425萬元;村級電站49個、容量28.62MWp, 投資2.29億元;集中式電站10個、容量112.04Mwp, 投資8.96億元。總容量141.16 MWp,總投資11.3億元。
二、項目信息及建設條件
根據林資發〔2015〕153號國家林業局關于光伏電站建設使用林地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
一、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含同類型國家公園)、瀕危物種棲息地、天然林保護工程區以及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為禁止建設區域。其他生態區位重要、生態脆弱、地形破碎區域,為限制建設區域。
二、光伏電站的電池組件陣列禁止使用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以及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區域覆蓋度高于30%的灌木林地和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區域覆蓋度高于50%的灌木林地。
三、對于森林資源調查確定為宜林地而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確定為未利用地的土地,應采用“林光互補”用地模式,“林光互補”模式光伏電站要確保使用的宜林地不改變林地性質。
經我局現場勘查,滿足國家林業局153號文件精神,我縣主要分布在華壇山鎮彭家塢村、毛村村;石獅鄉黃嶺村;應家鄉石門村;五府山鎮甘溪村;茶亭鎮松坪村;尊橋鄉恩山村;田墩鎮七峰村等七個鎮(鄉)村,建設規模63畝,涉及扶貧農戶數458戶。
扶貧部門根據本縣適宜采用光伏扶貧進行脫貧的貧困戶分布,明確擬采用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脫貧的貧困戶名單;縣光伏扶貧小組組織縣國土局等部門協助光伏企業落實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擬建場址土地性質和使用手續;縣電力局配合落實電站的接入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