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隨縣萬和鎮、殷店鎮百兆瓦光伏電站項目建設現場一片忙碌,工人們緊張地安裝著支架、光伏發電面板,升壓站、電網對接等工程也有條不紊地推進著。
五年前,隨州開始“賣”風和陽光,風電、光伏發電發展風起云涌,一舉成為湖北新能源大市。
“隨州新能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創新發展的結晶,是對炎帝老祖宗‘開拓創新’精神的傳承。”市發改委主任何運平說,“目前,隨州已投產風電裝機43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26萬千瓦,占全省新能源的半壁江山。”
據統計,去年,隨州市新能源發電量達8.61億千瓦時,占隨州全社會用電量的27.5%,減排二氧化碳28.2萬噸,實現了經濟和綠色效應“雙贏”。
隨州興起“風光潮”
古時,炎帝神農制耒耜、植五谷、發明醫藥等,開啟了偉大的農耕文明,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談到炎帝精神,最為人們稱道的便是“創新”二字。
炎帝故里隨州,無油、無煤、無氣、少電,是湖北省唯一沒有大型電源點的地級市。但隨州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境內桐柏山、大洪山區域風能集中;光伏產業鏈完善,年產能達300兆瓦。
如何扭轉電力劣勢?
隨州市委、市政府勇于創新,提出發展新能源,用風、光發電來彌補“缺憾”。自此,一股“風光潮”在隨州大地奔涌。國內能源“翹楚”華能、華潤、中廣核等紛紛搶灘隨州,分享綠色發展紅利。 2012年5月,華潤二妹山風電場開建,打開了隨州新能源發展的“大門”。隨后,華能界山、華潤天河口等一批風電項目陸續上馬。2014年8月,湖北最大的光伏發電站——淅河馬鞍山100兆瓦地面光伏發電站開工,讓隨州進入“風”“光”雙腿走路時代。
“創新是炎帝八大功績的核心內核,隨州發展新能源便是傳承其‘創新’精神的生動實踐。”何運平說。截至目前,全市已投產二妹山、界山等9個風電場項目,累計裝機43萬千瓦;淅河馬鞍山、光伏“五個一百”工程持續推進,太陽能發電裝機達26萬千瓦,隨州的新能源裝機穩居全省首位。
創新激發內生動力
提到二妹山風電場,讓華潤公司驕傲的是,一期25臺機組建成只花了7個月零7天,創造了“隨州速度”。而一般情況下,風電場項目從開工到投產,至少需要1至2年時間。 這個“隨州速度”是如何淬煉出來的?究其根本,是創新激發了內生動力。
市發改委副主任王賢江介紹,二妹山風電場項目在投資建設方面首創了兩大模式:征地拆遷改變過去地方政府出資的做法,由業主華潤公司提供征地拆遷補償,其費用在今后稅收中逐步扣除,進場道路也由公司先期墊付建設,逐步從稅收中返還;在輸配電網建設方面,改變過去由電網公司建設的做法,由華潤公司自行建設并網,準許其每度電價提高1分錢用于資金補償。省去了一系列繁瑣的手續,風電場進場道路1個月打通,輸電線路5個月建成,成功破解了兩大瓶頸。如今,這兩大創新在隨州、黃石等地廣泛應用。
不僅如此,隨州市還創新了林地流轉使用、項目融資、建設管理、要素保障、部門配合等機制,對新能源項目實施“一項一策”,現場協調解決,破解難題,不阻礙項目進度。 如今,全市新能源發展項目庫中有55個項目,投資額達363.7億元,形成了 “策劃一批、推進一批、實施一批、建成一批”的新能源格局。
市財政每年預算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光伏項目建設。2013年,光伏發電進入農戶,采取市、鎮、戶三級共擔模式,讓農民在屋頂辦起了 “發電廠”。目前,隨州共有200多戶家庭屋頂裝上了光伏發電站,總裝機近700千瓦。
光伏扶貧領航全省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隨州市創新地開展了光伏扶貧,在126個重點貧困村各建一座50千瓦的光伏電站。這一成功實踐,得到了國家、省有關領導的肯定。國家扶貧辦主任劉永富稱贊隨州是“湖北光伏扶貧第一市”。副省長任振鶴認為隨州光伏扶貧動手早、起點高、效果好,為湖北產業扶貧創新了模式。126個重點貧困村,每個村的裝機規模不少于50千瓦,年發電量不少于6萬度,年收入可達5.5萬元以上。廣水市呂沖村村支書李興國介紹,該村的200千瓦光伏電站,一年可獲收益20余萬元。“一個村有一個光伏電站,就是有了一個‘搖錢’銀行,使過去的被動式‘輸血型’扶貧變成主動式‘造血型’扶貧。”市扶貧辦主任董高友說。
此外,隨州市對建檔立卡的6.5萬戶貧困戶,實施分布式光伏扶貧,每戶按5千瓦的標準建設,總計建成32.5萬千瓦規模。今年計劃完成4萬戶20萬千瓦,明年4月底前將全部到位。
今年1月22日,全省光伏扶貧現場推進會在隨州召開,將光伏扶貧的“隨州模式”推向了全省。
創新,讓發展有了不竭動力
近年來,在創新驅動下,隨州新能源發展風生水起,向著新能源示范城市邁進。“十三五”期間,新能源領域將新增投資160億元,新增裝機200萬千瓦以上。聆聽隨州山水,一曲“風光無限”的綠色發展之歌悠揚傳來。
五年前,隨州開始“賣”風和陽光,風電、光伏發電發展風起云涌,一舉成為湖北新能源大市。
“隨州新能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創新發展的結晶,是對炎帝老祖宗‘開拓創新’精神的傳承。”市發改委主任何運平說,“目前,隨州已投產風電裝機43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26萬千瓦,占全省新能源的半壁江山。”
據統計,去年,隨州市新能源發電量達8.61億千瓦時,占隨州全社會用電量的27.5%,減排二氧化碳28.2萬噸,實現了經濟和綠色效應“雙贏”。
隨州興起“風光潮”
古時,炎帝神農制耒耜、植五谷、發明醫藥等,開啟了偉大的農耕文明,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談到炎帝精神,最為人們稱道的便是“創新”二字。
炎帝故里隨州,無油、無煤、無氣、少電,是湖北省唯一沒有大型電源點的地級市。但隨州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境內桐柏山、大洪山區域風能集中;光伏產業鏈完善,年產能達300兆瓦。
如何扭轉電力劣勢?
隨州市委、市政府勇于創新,提出發展新能源,用風、光發電來彌補“缺憾”。自此,一股“風光潮”在隨州大地奔涌。國內能源“翹楚”華能、華潤、中廣核等紛紛搶灘隨州,分享綠色發展紅利。 2012年5月,華潤二妹山風電場開建,打開了隨州新能源發展的“大門”。隨后,華能界山、華潤天河口等一批風電項目陸續上馬。2014年8月,湖北最大的光伏發電站——淅河馬鞍山100兆瓦地面光伏發電站開工,讓隨州進入“風”“光”雙腿走路時代。
“創新是炎帝八大功績的核心內核,隨州發展新能源便是傳承其‘創新’精神的生動實踐。”何運平說。截至目前,全市已投產二妹山、界山等9個風電場項目,累計裝機43萬千瓦;淅河馬鞍山、光伏“五個一百”工程持續推進,太陽能發電裝機達26萬千瓦,隨州的新能源裝機穩居全省首位。
創新激發內生動力
提到二妹山風電場,讓華潤公司驕傲的是,一期25臺機組建成只花了7個月零7天,創造了“隨州速度”。而一般情況下,風電場項目從開工到投產,至少需要1至2年時間。 這個“隨州速度”是如何淬煉出來的?究其根本,是創新激發了內生動力。
市發改委副主任王賢江介紹,二妹山風電場項目在投資建設方面首創了兩大模式:征地拆遷改變過去地方政府出資的做法,由業主華潤公司提供征地拆遷補償,其費用在今后稅收中逐步扣除,進場道路也由公司先期墊付建設,逐步從稅收中返還;在輸配電網建設方面,改變過去由電網公司建設的做法,由華潤公司自行建設并網,準許其每度電價提高1分錢用于資金補償。省去了一系列繁瑣的手續,風電場進場道路1個月打通,輸電線路5個月建成,成功破解了兩大瓶頸。如今,這兩大創新在隨州、黃石等地廣泛應用。
不僅如此,隨州市還創新了林地流轉使用、項目融資、建設管理、要素保障、部門配合等機制,對新能源項目實施“一項一策”,現場協調解決,破解難題,不阻礙項目進度。 如今,全市新能源發展項目庫中有55個項目,投資額達363.7億元,形成了 “策劃一批、推進一批、實施一批、建成一批”的新能源格局。
市財政每年預算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光伏項目建設。2013年,光伏發電進入農戶,采取市、鎮、戶三級共擔模式,讓農民在屋頂辦起了 “發電廠”。目前,隨州共有200多戶家庭屋頂裝上了光伏發電站,總裝機近700千瓦。
光伏扶貧領航全省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隨州市創新地開展了光伏扶貧,在126個重點貧困村各建一座50千瓦的光伏電站。這一成功實踐,得到了國家、省有關領導的肯定。國家扶貧辦主任劉永富稱贊隨州是“湖北光伏扶貧第一市”。副省長任振鶴認為隨州光伏扶貧動手早、起點高、效果好,為湖北產業扶貧創新了模式。126個重點貧困村,每個村的裝機規模不少于50千瓦,年發電量不少于6萬度,年收入可達5.5萬元以上。廣水市呂沖村村支書李興國介紹,該村的200千瓦光伏電站,一年可獲收益20余萬元。“一個村有一個光伏電站,就是有了一個‘搖錢’銀行,使過去的被動式‘輸血型’扶貧變成主動式‘造血型’扶貧。”市扶貧辦主任董高友說。
此外,隨州市對建檔立卡的6.5萬戶貧困戶,實施分布式光伏扶貧,每戶按5千瓦的標準建設,總計建成32.5萬千瓦規模。今年計劃完成4萬戶20萬千瓦,明年4月底前將全部到位。
今年1月22日,全省光伏扶貧現場推進會在隨州召開,將光伏扶貧的“隨州模式”推向了全省。
創新,讓發展有了不竭動力
近年來,在創新驅動下,隨州新能源發展風生水起,向著新能源示范城市邁進。“十三五”期間,新能源領域將新增投資160億元,新增裝機200萬千瓦以上。聆聽隨州山水,一曲“風光無限”的綠色發展之歌悠揚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