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俄羅斯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俄羅斯科學院副院長若爾斯•伊萬諾維奇•阿爾費羅夫(Zhores Ivanovich ALFEROV)院士到長春光機所訪問,并向該所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做了題目為“20世紀的半導體革命/Semiconductor Revolution in the 20th Century”的精彩報告。
報告闡釋了半導體研究、晶體管的發明、激光原理和量子光電的誕生、硅芯片的發明和發展、半導體異質結的誕生和其廣泛應用等諸多物理科學史話,既不乏深度,又具有科普性,使在場聽眾不僅了解到二十世紀以來物理學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發展起到的革命性作用,也體味了科學家在探索科學道路上豐富曲折的經歷。
長春光機所副所長馬明亞向阿爾費羅夫介紹了該所“研、產、學”并舉的發展理念和近年來研究所科學研究、高科技成果產業化、研究生培養等相關成果。馬明亞強調了國際科技合作對于一個快速發展的科研機構的重要性,并向阿爾費羅夫介紹了二十年來長春光機所與俄羅斯科學院屬研究所始終保持友好往來和緊密合作的情況。
阿爾費羅夫一行還在馬明亞副所長等陪同下,參觀了長春光機所半導體激光中心等相關實驗室和科研成果。阿爾費羅夫表示,近年來中俄雙方的科技合作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入,希望中國科學院與俄羅斯科學院繼續瞄準國際前沿發展,加強密切合作與交流,共同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
阿爾費羅夫教授1930年生于白俄羅斯維捷布斯克。自1962年始,他一直致力于III-V族半導體異質結構領域的研究,特別是在異質結構的注入特性、異質結構激光器、太陽能電池和發光二極管的研制以及外延工藝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這些貢獻導致了現代異質結構物理學和電子學的創立。他曾獲得了蘇聯、俄羅斯和國際上的許多獎項,包括200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先后擔任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科學中心主席、蘇聯科學院副院長、俄羅斯科學院副院長、俄羅斯科學院圣彼得堡科學中心主席、俄羅斯科學院圣彼得堡物理技術研究與教育中心主席等職務,現任俄羅斯科學院副院長、俄羅斯科學院圣彼得堡科學中心主席團主席、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等。他著有4本專著,發表了500多篇科學論文,在半導體技術方面作出了50多項發明。在浩瀚的太空中,有一顆小行星是以若爾斯•阿爾費羅夫的名字命名的(2001年)。1989年以來,他多次來華訪問,曾為我國863計劃的順利實施提出過重要建議,并致力于推動中俄科技合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