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政發〔2015〕44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中省直各單位:
經第十五屆阜新市人民政府第43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將《阜新市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阜新市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8號)、《遼寧省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遼政發〔2015〕30號)部署和要求,加快構建阜新自主創新體系,使科技創新成為全市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驅動源泉,促進阜新全面轉型振興,結合我市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主要目標
力爭到2020年,構建起與產業發展相適應、創新資源高效集成的自主創新體系,科技創新成為驅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因素。全市研發投入達到8億元,力爭總額實現翻一番;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件,力爭實現翻一番。培育一批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和具有國內影響力的新增長點,開發10個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產品,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20%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
二、重點工作任務
(一)加快建設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針對我市十大產業集群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構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整合人才鏈、提升經濟與社會價值的“4+1”鏈式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建設共性、專業、綜合服務三類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構建支撐阜新經濟發展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推進液壓裝備、氟化工、皮革、鑄造、煤化工等具備條件的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關鍵共性技術支撐;推進德爾、萬達、金凱、振隆、晟宇等領軍型企業,通過市場機制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一批產業專業技術創新平臺,根據企業重大關鍵技術需求開展研發活動;推進創新型組織建設產業技術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產業技術創新提供信息、金融、知識產權等全方位專業服務。力爭到2020年,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達到5個、產業專業技術創新平臺達到10個、產業技術創新綜合服務平臺達到5個,三類創新平臺共計達到20個。同時,開展100項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產學研合作項目,建立起與阜新產業發展相適應、創新資源高效集成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二)著力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結合阜新產業發展現狀,選擇裝備制造、氟化工等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優勢產業,以引導產業鏈向中高端攀升為目標,加快突破優勢產業核心技術、前沿先導技術、產業化應用關鍵技術,使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1.裝備制造業。在機械裝備方面,重點發展具有先進制造技術和制造工藝的中高端整機裝備、系統和基礎零部件,重點依托徐工機械、德爾汽車、遼寧翰石、馳宇石油、航天神坤、遼寧禾功、阜龍農機、中孚輕金屬等企業,開展環保裝備、石油鉆井機械、礦山開采設備、農業機械、壓鑄機、空壓機、砼攪拌站等整機裝備的研發,發展具有先進制造技術和制造工藝的液壓缸泵閥、液壓支架、液壓系統、鋁合金鑄件等產品。在高檔數控機床及自動化生產線方面,重點依托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類企業,加大對伺服驅動裝置、功能部件和零部件,以及光機電一體化技術與裝置的研發力度,提升與沈陽、大連高檔數控機床及自動化生產線企業配套能力。在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方面,重點依托萬達鑄業、迪亞電子、億金電子等企業,圍繞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和±800千伏及以上直流的輸變電設備,開發高壓開關鑄鋁殼體、電力電子元件、儲能大電容等產品,搭建特高壓輸變電制造的配套體系。在電力配套方面,依托大金重工、華通管道、北辰電力、封閉母線廠等企業,重點發展風電、水電、核電配套設備,以及變壓器、高低壓開關柜、封閉母線等產品。在通信網絡線纜方面,依托信通線纜等企業,重點發展射頻電纜、電視電纜、接入網用同軸電纜、光纜、數字通信電纜等產品,逐步形成為有線電視、國防、郵電、數字通信、計算機網絡及各有關產業配套的能力。
2.氟化工產業。重點依托金凱(遼寧)化工、恒通氟化學、天予化工、凱萊英醫藥等企業,加強高附加值的含氟系列新產品的研發力度,重點發展含氟樹脂與氟橡膠等含氟聚合物、農藥中間體、醫藥中間體等后續高附加值產品,發展五氟化碘、氟碳醇、鋰離子電池電解質、含氟液晶材料等含氟精細化學品,發展氫氟酸、含氟特種氣體及其延伸產品等無機氟化物,以及用作制冷劑、發泡劑、噴霧劑、清洗劑和滅火劑的氟化烷烴及ODS替代品。
3.煤化工產業。重點依托大唐國際、國能化工、遼寧鑫河等企業,圍繞煤制天然氣主副產品加工,延伸煤化工產業集群產業鏈,生產潔凈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產品,如煤制氣、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
4.電子信息產業。依托高新開發區電子產業園內企業,大力發展太陽能電池、大容量電容、新型片式和集成無源元件、中高檔機電組件、碳化硅及半導體器件等。推廣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輔助制造(CAM)、企業資源計劃(ERP)和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以及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統軟件技術、計算機輔助工程(CAE)有關軟件技術等。
5.鑄造產業。重點依托阜蒙縣鑄造產業園內力達鑄造、遼寧太克等企業,開發新型特色精密鑄件、短流程鑄件,為沈鼓集團、沈陽機床等通用及專用機械、機床及功能部件提供所需的配套產品,積極推進鑄造產業向大噸位及精密鑄造方向發展。
(三)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按照國家和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立足我市經濟基礎和產業優勢,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互聯網+”產業,引導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水平、上規模,形成經濟發展新支柱。
1.高端裝備制造及配套產業。重點依托高新開發區液壓裝備產業基地內徐工、德爾等企業,應用智能制造技術、3D打印技術、快速原型和快速經濟制造模具新技術等,重點發展具有先進制造技術和制造工藝的中高端整機裝備、系統和基礎零部件,加速工程機械、礦山設備、農業機械和石油機械等裝備向中高端發展,重點開發主機配套用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長壽命液壓、氣動控制元件和系統。整體推進阜新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進程,開發應用先進制造系統及數控加工技術,包括:復合加工、組合加工、綠色制造、快速制造等有關裝備和系統;CAD/CAPP/CAM/PDM技術在內的數字化設計制造系統,現代集成制造系統應用軟件、平臺及工具,ERP管理軟件,網絡制造系統;智能型開放式數控系統、伺服驅動、數控裝備、數控編程軟件和應用軟件、數控加工、數控工藝在內的先進數控技術;中高檔數控設備和關鍵功能部件及關鍵配套零部件技術等。
2.新能源產業。在開發高效、低成本太陽光伏電池技術與產品方面,重點依托康博陽光等企業開發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和產品。包括與建筑結合的光伏發電技術,大型(MW級以上)荒漠光伏電站技術,光伏建筑專用模塊,專用控制、監測系統,自動向日跟蹤系統,太陽能光伏村落和戶用成套電源等。在開發風電場配套技術與產品方面,重點依托力迅風電、大金重工等企業開展風電塔筒、風資源評估分析、風電場設計和優化、風電場監視與控制、風電接入系統設計及電網穩定性分析、短期發電量預測及調度匹配、風電場平穩過渡及控制等技術和產品。在開發新型高效能量轉換與儲存技術與產品方面,重點依托遼寧迪亞、億金電子等企業,開展動力電池(組)、高性能電池(組)和有關技術產品的研發,包括:鋰離子動力電池(組)與有關產品,新型高容量、高功率大電容電池與有關產品,電池管理系統等。
3.新材料產業。在開發先進高分子材料方面,堅持特色化、差異化、高端化發展方向,著力開發高端含氟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等產品,發展化工新材料和新領域精細化工產業,構筑上下游配套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產業鏈、產品鏈。重點依托阜新恒通等企業發展聚四氟乙烯樹脂;重點依托萬達鑄業、中孚輕金屬、久星鈦業等企業采用環保節能新工藝和新技術,以及精密壓鑄技術生產高強度、高韌性、耐腐蝕的鋁合金鑄件、含鈦材料;重點依托太平區新材料基地內企業研究開發節能與環保的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新型高性能纖維產品、環境友好及可降解型纖維。同時,調整和提升傳統建材行業,大力發展新型建材,重點依托遼寧漢石等企業積極發展具有節能環保、保溫隔熱、隔音、防水、防火、抗震等功能的新型墻體材料和裝飾裝修材料;依托遼寧廣廈等企業開發裝配式鋼結構綠色建筑,向高端化升級。
4.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依托嘉隆電子、天琪電子等企業開發大容量化、高頻化、智能化、方片化的電力半導體器件和多功能化、智能控制化、綠色環保化的小型芯片和模塊等。重點在公共安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農林牧漁、資源利用和管理、環境保護、交通出行等10個重點領域開發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工業領域加快實施“互聯網+”先進制造行動計劃,培育基于互聯網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開展面向重點領域的工業云、工業大數據、物聯網創新應用試點,培育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制造、服務新方式。鼓勵和支持行業企業間(B2B)電子商務平臺、綜合物流服務平臺發展,推廣普及移動電子商務。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重點建設面向智能制造單元、智能工廠的低延時、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搭建連接多地、多方參與、安全可靠的工業互聯網試驗網絡,為工業互聯網領域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提供驗證服務。
5.節能環保產業。重點支持皮革、氟化工、板材家具等行業采用污染減排和“零排放”關鍵技術,以及工藝過程中廢氣、廢水、廢物資源化回收利用技術,實現清潔化生產。重點依托徐工集團、遼寧翔宇等企業研發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脫硫脫硝除塵一體化等關鍵技術與裝備,建立完善產業創新平臺,推動工業節能、水污染防治、固廢資源化等領域產品開發、示范與推廣。
6.生物醫藥產業。重點依托阜新蒙藥、遼寧天士力等企業,應用新型中藥提取精制技術、中藥制劑技術、中藥材種植技術、中藥飲片炮制加工技術和裝備、中藥質量控制標準與技術等,重點發展療效確切、安全性高、有效組分明確、作用機理清晰的1—6類中藥新藥。對療效確切和市場占有率較高的民族用藥新品種進行開發及二次開發,實現現代中藥關鍵技術突破。
(四)全力促進現代農業創新提升
以建設東北重要的綠色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基地、打造綠色食品品牌城市為目標,以沈阜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為核心,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力爭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以上,重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以上,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全市農田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8%。
1.實施農業種業創新工程。加強與涉農高校院所開展科技合作,在阜新開展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工作,結合阜新實際重點選育玉米、花生、水稻、樹莓、甘薯等優良品種。“十三五”期間力爭選育10個左右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優良新品種。
2.強化農業關鍵技術攻關和技術集成。推進糧食豐產技術創新、集成示范及大面積推廣,開展節水灌溉、設施農業、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及林果業關鍵技術攻關與技術集成,為全市現代農業創新提供技術支撐。重點解決樹莓新品種引進馴化、栽培技術、機械采摘、深加工工藝及產品開發等系列關鍵技術。“十三五”期間力爭完成10項關鍵技術攻關與技術集成。
3.推進農村科技特派行動和科技共建工作。組織各層次科技人員深入農村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服務,促進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組建10個科技特派團,建設20個科技示范基地。實施農民技術員培養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扶持發展以實用技術為主導的農民合作社,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加強農村信息化工作,探索“互聯網+農業”等農業發展新模式,為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和農民提供“一站式”服務。完善科技特派、農民技術員培養、農民合作社和農村信息化“四位一體”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4.科技支撐沈阜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遼寧省農科院、沈陽農業大學等合作搭建科技支撐平臺,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請進專家100人。同時,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科技培訓、科技成果轉化等技術服務,每年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100項以上。
5.培育農業科技創新企業。圍繞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積極引導涉農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為企業研發新產品、改造新工藝、打造名牌產品、延長農業產業鏈提供幫助,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訂單農戶”方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提升振隆土特產、小東北食品等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支持阜龍農機、遼寧禾功等企業開發研制樹莓采摘機、玉米和花生播種機與收獲機等新產品;引進和培育開發花生、樹莓、果業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
(五)培育壯大科技服務業
1.加強科技服務基礎條件建設。搭建具有四大創新功能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先進設計與制造技術服務平臺、創業孵化平臺、信息服務平臺、科技培訓平臺),構建集科技查新、科技管理、科技專家庫于一體的科技條件資質平臺和眾創空間知識產權創業服務平臺,總結推廣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模式。到2020年,全市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達到10億元。全市力爭培育醫療器械、投融資、互聯網、科技中介和知識產權等5戶科技服務骨干企業和機構。
2.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加強對科技企業孵化器運行的管理,不斷提升孵化和服務能力,同時吸引高新區、產業集群、高校院所和企業共同投資科技孵化器建設,加速遼寧工大大學科技園、高新區和新材料園區等孵化器建設。到2020年,計劃每年新孵化企業20家,累計畢業企業100家。
3.加強省級研發平臺建設。支持一批具有較強科研實力的龍頭企業,建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遼寧煤礦采掘裝備與液壓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煤礦重大動力災害防控協同創新中心,著力打造2個高端產品研發基地。到2020年,全市累計完成批準組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55戶,建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2戶,建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0戶。
(六)進一步推動高新區創新發展 充分發揮高新區的先導示范作用,積極推進高新區全面參與創建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實現引領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推進高新區實施“一區多園”發展模式,分批選擇氟產業開發區、細河工業產業基地等產業基礎較好、創新資源比較豐富的產業園區納入到高新區,發揮其引導帶動和輻射作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實施高新區創新創業示范工程,支持高新區在現有國家液壓裝備產業化基地研發檢測中心基礎上,整合有關資源成立“阜新液壓裝備技術研究院”,為引進創新人才搭建平臺,吸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帶成果到我市創業。堅持推進液壓產業集群向整機化、高端化、品牌化發展,形成集聚效應,進而推動高新區建設創新型產業園區,引導全市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推進高新區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加速推進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投入運行,完善公共研發檢測服務平臺各項功能。
(七)力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以構建眾創空間為載體,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目標,推動全市創新創業服務新業態快速發展。
1.加快構建一批眾創空間。以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為載體,按照眾創空間要求進行轉型升級,打造一批孵化服務能力優良的眾創空間。以重點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創業(孵化)基地為載體,與社會力量聯合,構建一批投資促進、專業服務、創客孵化等不同類型的眾創空間。以“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為載體,運用“互聯網+”創業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新型眾創空間。到2016年末,在遼寧工大、高新區搭建2個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眾創空間,各縣區至少建成1個孵化服務能力優良的品牌化眾創空間。到2020年,實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投入運營20家以上。
2.全力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實施遼寧工大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示范工程,完善激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政策保障。完善“創客空間”、“工大咖啡”和“實客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的服務功能,增加創業論壇、電子商務等內容。推進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與專業機構合作搭建金融與融資、人事代理、工商注冊、知識產權等中介代理服務平臺。三年內遴選100名具有創業經驗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投資人、專家學者等作為創業導師,培養300名大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活動。
3.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組織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參加全國、全省創新創業大賽,開闊企業創新創業思路;舉辦全市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沙龍、創新創業大講堂、創新創業訓練營等活動;支持遼寧工大師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加強各類媒體對大眾創新創業的宣傳和輿論引導,為我市科技創新營造良好氛圍。
(八)持續推進科技惠民工程
1.深入實施科技惠民計劃。積極推進人口健康與衛生科研工作,推進“遼寧省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示范研究”科研成果推廣應用。針對區域性常見病、多發病,開展綜合干預治療,遴選一批成熟、適宜、先進的技術,開展規模化科技惠民工程。支持高新區申報遼寧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2.積極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推進科普工作的社會化、群眾化,利用報紙、電臺、網站等主流媒體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典型創新人物和重大科技成果等宣傳報道力度,營造鼓勵探索、勇于創新的創新氛圍。通過開展“科技活動周”、“科普日”、“科普之冬”等大型專題科普活動,推動科普教育設施向公眾開放,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十三五”末期省級科普基地總數達到10家以上;全市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九)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1.提升知識產權創造能力。綜合運用鼓勵發明創造的政策措施,穩步提高我市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量及質量。面向氟化工、煤化工等產業集聚區的企業,深度挖掘知識產權創新源,在關鍵技術領域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形成支撐產業發展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專利儲備。到2020年,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年均增長率保持10%的水平,發明專利擁有量年均增長20%,力爭實現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翻一番的目標。
2.鼓勵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搭建以專利檢索分析、成果推介、信息管理、質押融資為主要功能的知識產權綜合服務平臺,服務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校企專利轉移轉化、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重點推進高校發明專利轉化應用,鼓勵高校以實施許可、技術轉讓、作價入股的方式進行校企合作,促進高校專利成果運用和轉化;支持銀行、保險、信托等機構廣泛參與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知識產權融資服務產品,盤活企業無形資產,探索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多方分擔機制,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到2020年,力爭實現企業發明專利轉化率80%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1.深化院地合作。以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阜新中心為載體,深入推進與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沈陽金屬所、大連化物所等“國家隊”的合作對接,加強與“兩院十校”的溝通聯系,加速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充分利用中科院的技術人才優勢,力爭在氟化工等重點產業基地創建院士專家工作站上實現新突破。積極推進中科院科技成果在阜新轉移轉化,到2020年,與中科院聯合實施20項以上高科技項目。
2.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以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為依托,以骨干企業為主體,建設多種形式、滿足多種需求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到2020年省級聯盟試點達到2家。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到2020年,院士專家工作站達到5家,省級及以上技術轉移中心達到3個,遼寧工大科技園服務孵化功能更加完備。
3.推進科技對外合作交流。有效利用和配置國內外創新資源,支持我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開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鼓勵支持德爾、振隆、天源鋼球等企業與域外大學、研發機構和高技術企業開展合作交流,通過合作研發、人才引進等方式提高創新能力。積極參與海外學子創業周、國際產學研合作項目推介會等活動,實施一批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合作項目。
(二)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1.著力激發創新活力。加快推進高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處置權管理改革,探索市場化的科技成果定價機制。制定《阜新市市委 阜新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阜委發〔2015〕17號)等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的落實,形成協同配套的創新政策體系。
2.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和《遼寧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遼科發〔2014〕46號),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建立產業、項目、平臺、人才和基地“五位一體”新的資源配置模式,制定出臺《阜新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阜科發〔2015〕6號)等政策規定,實施科技計劃全流程閉環管理,建立科技報告制度,使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實現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3.健全科技創新統籌機制。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領導小組職能作用,將科技創新工作納入市政府對各縣區政府及市政府有關部門績效評價和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市政府有關部門共同研究明確各行業、領域科技創新重點,廣泛掌握行業協會、骨干企業的意見。加強市、縣聯動,會同各縣區研究確定區域科技創新的支持重點。
(三)加大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培育力度
1.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梳理我市人才需求,堅持高標準、高水平引進國內外人才、智力和團隊,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對我市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項目的支持。力爭到2020年,引進科技創新團隊5個,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50人。
2.加強人才培養。進一步提高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總量,力爭到2020年,依托省各類科技計劃、平臺建設和基金計劃,培養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0人、科技創業領軍人才50人、青年科技創新創業人才100人。
3.完善人才激勵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股權激勵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在阜新落地,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熱情。在人才培養、流動、使用、評價等環節上完善機制、創新制度,營造有利于科技人才發展的制度環境。
4.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圍繞全市產業集群發展,強化對口專業建設,使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相吻合。充分發揮阜新職教集團的橋梁紐帶作用,推進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通過引企入校、送教入企、試行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等合作方式形成多層次與企業合作的模式。
(四)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1.探索科技資金激勵創新新方式。以國務院設立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為契機,設立阜新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綜合運用無償資助、償還性資助、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等方式,引導金融和投資機構更多地參與科技重大專項和科技成果轉化。推行科技資金后補助制度,支持不完全競爭領域研發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推進遼寧工大設立大學科技園種子基金,支持師生自主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開展“創新券”工作,在條件成熟的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先行開展“創新券”試點工作。
2.推進科技金融相結合。構建以商業銀行為龍頭,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風險投資公司、保險和券商等為補充的地方金融服務體系,搭建融資擔保服務平臺和金融科技產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拓寬投融資渠道,為科技企業發展壯大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3.加速科技金融綜合服務體系建設。以啟動省內國家級高新區第二批科技金融創新試點為契機,積極參與科技金融創新服務示范區建設試點工作。推進高新區內“阜新科創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建設,為液壓產業基地內的小微企業發展提供金融擔保;鼓勵商業銀行開發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產品,并拓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范圍;開展科技創新券試點工作,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到“十三五”末期,建設完整的高新區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4.推進遼寧股權交易中心“科技板”工作。做好上市后備企業篩選和培育工作,引導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支持一批有條件的創新型、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積極爭取在創業板上市。到2020年,力爭全市在遼寧股權交易中心“科技板”掛牌融資企業達到40戶。基本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中省直各單位:
經第十五屆阜新市人民政府第43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將《阜新市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阜新市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2日
(此件公開發布)
2015年12月2日
(此件公開發布)
阜新市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8號)、《遼寧省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遼政發〔2015〕30號)部署和要求,加快構建阜新自主創新體系,使科技創新成為全市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驅動源泉,促進阜新全面轉型振興,結合我市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主要目標
力爭到2020年,構建起與產業發展相適應、創新資源高效集成的自主創新體系,科技創新成為驅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因素。全市研發投入達到8億元,力爭總額實現翻一番;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件,力爭實現翻一番。培育一批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和具有國內影響力的新增長點,開發10個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產品,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20%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
二、重點工作任務
(一)加快建設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針對我市十大產業集群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構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整合人才鏈、提升經濟與社會價值的“4+1”鏈式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建設共性、專業、綜合服務三類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構建支撐阜新經濟發展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推進液壓裝備、氟化工、皮革、鑄造、煤化工等具備條件的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關鍵共性技術支撐;推進德爾、萬達、金凱、振隆、晟宇等領軍型企業,通過市場機制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一批產業專業技術創新平臺,根據企業重大關鍵技術需求開展研發活動;推進創新型組織建設產業技術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產業技術創新提供信息、金融、知識產權等全方位專業服務。力爭到2020年,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達到5個、產業專業技術創新平臺達到10個、產業技術創新綜合服務平臺達到5個,三類創新平臺共計達到20個。同時,開展100項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產學研合作項目,建立起與阜新產業發展相適應、創新資源高效集成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二)著力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結合阜新產業發展現狀,選擇裝備制造、氟化工等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優勢產業,以引導產業鏈向中高端攀升為目標,加快突破優勢產業核心技術、前沿先導技術、產業化應用關鍵技術,使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1.裝備制造業。在機械裝備方面,重點發展具有先進制造技術和制造工藝的中高端整機裝備、系統和基礎零部件,重點依托徐工機械、德爾汽車、遼寧翰石、馳宇石油、航天神坤、遼寧禾功、阜龍農機、中孚輕金屬等企業,開展環保裝備、石油鉆井機械、礦山開采設備、農業機械、壓鑄機、空壓機、砼攪拌站等整機裝備的研發,發展具有先進制造技術和制造工藝的液壓缸泵閥、液壓支架、液壓系統、鋁合金鑄件等產品。在高檔數控機床及自動化生產線方面,重點依托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類企業,加大對伺服驅動裝置、功能部件和零部件,以及光機電一體化技術與裝置的研發力度,提升與沈陽、大連高檔數控機床及自動化生產線企業配套能力。在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方面,重點依托萬達鑄業、迪亞電子、億金電子等企業,圍繞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和±800千伏及以上直流的輸變電設備,開發高壓開關鑄鋁殼體、電力電子元件、儲能大電容等產品,搭建特高壓輸變電制造的配套體系。在電力配套方面,依托大金重工、華通管道、北辰電力、封閉母線廠等企業,重點發展風電、水電、核電配套設備,以及變壓器、高低壓開關柜、封閉母線等產品。在通信網絡線纜方面,依托信通線纜等企業,重點發展射頻電纜、電視電纜、接入網用同軸電纜、光纜、數字通信電纜等產品,逐步形成為有線電視、國防、郵電、數字通信、計算機網絡及各有關產業配套的能力。
2.氟化工產業。重點依托金凱(遼寧)化工、恒通氟化學、天予化工、凱萊英醫藥等企業,加強高附加值的含氟系列新產品的研發力度,重點發展含氟樹脂與氟橡膠等含氟聚合物、農藥中間體、醫藥中間體等后續高附加值產品,發展五氟化碘、氟碳醇、鋰離子電池電解質、含氟液晶材料等含氟精細化學品,發展氫氟酸、含氟特種氣體及其延伸產品等無機氟化物,以及用作制冷劑、發泡劑、噴霧劑、清洗劑和滅火劑的氟化烷烴及ODS替代品。
3.煤化工產業。重點依托大唐國際、國能化工、遼寧鑫河等企業,圍繞煤制天然氣主副產品加工,延伸煤化工產業集群產業鏈,生產潔凈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產品,如煤制氣、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
4.電子信息產業。依托高新開發區電子產業園內企業,大力發展太陽能電池、大容量電容、新型片式和集成無源元件、中高檔機電組件、碳化硅及半導體器件等。推廣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輔助制造(CAM)、企業資源計劃(ERP)和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以及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統軟件技術、計算機輔助工程(CAE)有關軟件技術等。
5.鑄造產業。重點依托阜蒙縣鑄造產業園內力達鑄造、遼寧太克等企業,開發新型特色精密鑄件、短流程鑄件,為沈鼓集團、沈陽機床等通用及專用機械、機床及功能部件提供所需的配套產品,積極推進鑄造產業向大噸位及精密鑄造方向發展。
(三)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按照國家和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立足我市經濟基礎和產業優勢,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互聯網+”產業,引導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水平、上規模,形成經濟發展新支柱。
1.高端裝備制造及配套產業。重點依托高新開發區液壓裝備產業基地內徐工、德爾等企業,應用智能制造技術、3D打印技術、快速原型和快速經濟制造模具新技術等,重點發展具有先進制造技術和制造工藝的中高端整機裝備、系統和基礎零部件,加速工程機械、礦山設備、農業機械和石油機械等裝備向中高端發展,重點開發主機配套用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長壽命液壓、氣動控制元件和系統。整體推進阜新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進程,開發應用先進制造系統及數控加工技術,包括:復合加工、組合加工、綠色制造、快速制造等有關裝備和系統;CAD/CAPP/CAM/PDM技術在內的數字化設計制造系統,現代集成制造系統應用軟件、平臺及工具,ERP管理軟件,網絡制造系統;智能型開放式數控系統、伺服驅動、數控裝備、數控編程軟件和應用軟件、數控加工、數控工藝在內的先進數控技術;中高檔數控設備和關鍵功能部件及關鍵配套零部件技術等。
2.新能源產業。在開發高效、低成本太陽光伏電池技術與產品方面,重點依托康博陽光等企業開發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和產品。包括與建筑結合的光伏發電技術,大型(MW級以上)荒漠光伏電站技術,光伏建筑專用模塊,專用控制、監測系統,自動向日跟蹤系統,太陽能光伏村落和戶用成套電源等。在開發風電場配套技術與產品方面,重點依托力迅風電、大金重工等企業開展風電塔筒、風資源評估分析、風電場設計和優化、風電場監視與控制、風電接入系統設計及電網穩定性分析、短期發電量預測及調度匹配、風電場平穩過渡及控制等技術和產品。在開發新型高效能量轉換與儲存技術與產品方面,重點依托遼寧迪亞、億金電子等企業,開展動力電池(組)、高性能電池(組)和有關技術產品的研發,包括:鋰離子動力電池(組)與有關產品,新型高容量、高功率大電容電池與有關產品,電池管理系統等。
3.新材料產業。在開發先進高分子材料方面,堅持特色化、差異化、高端化發展方向,著力開發高端含氟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等產品,發展化工新材料和新領域精細化工產業,構筑上下游配套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產業鏈、產品鏈。重點依托阜新恒通等企業發展聚四氟乙烯樹脂;重點依托萬達鑄業、中孚輕金屬、久星鈦業等企業采用環保節能新工藝和新技術,以及精密壓鑄技術生產高強度、高韌性、耐腐蝕的鋁合金鑄件、含鈦材料;重點依托太平區新材料基地內企業研究開發節能與環保的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新型高性能纖維產品、環境友好及可降解型纖維。同時,調整和提升傳統建材行業,大力發展新型建材,重點依托遼寧漢石等企業積極發展具有節能環保、保溫隔熱、隔音、防水、防火、抗震等功能的新型墻體材料和裝飾裝修材料;依托遼寧廣廈等企業開發裝配式鋼結構綠色建筑,向高端化升級。
4.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依托嘉隆電子、天琪電子等企業開發大容量化、高頻化、智能化、方片化的電力半導體器件和多功能化、智能控制化、綠色環保化的小型芯片和模塊等。重點在公共安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農林牧漁、資源利用和管理、環境保護、交通出行等10個重點領域開發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工業領域加快實施“互聯網+”先進制造行動計劃,培育基于互聯網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開展面向重點領域的工業云、工業大數據、物聯網創新應用試點,培育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制造、服務新方式。鼓勵和支持行業企業間(B2B)電子商務平臺、綜合物流服務平臺發展,推廣普及移動電子商務。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重點建設面向智能制造單元、智能工廠的低延時、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搭建連接多地、多方參與、安全可靠的工業互聯網試驗網絡,為工業互聯網領域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提供驗證服務。
5.節能環保產業。重點支持皮革、氟化工、板材家具等行業采用污染減排和“零排放”關鍵技術,以及工藝過程中廢氣、廢水、廢物資源化回收利用技術,實現清潔化生產。重點依托徐工集團、遼寧翔宇等企業研發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脫硫脫硝除塵一體化等關鍵技術與裝備,建立完善產業創新平臺,推動工業節能、水污染防治、固廢資源化等領域產品開發、示范與推廣。
6.生物醫藥產業。重點依托阜新蒙藥、遼寧天士力等企業,應用新型中藥提取精制技術、中藥制劑技術、中藥材種植技術、中藥飲片炮制加工技術和裝備、中藥質量控制標準與技術等,重點發展療效確切、安全性高、有效組分明確、作用機理清晰的1—6類中藥新藥。對療效確切和市場占有率較高的民族用藥新品種進行開發及二次開發,實現現代中藥關鍵技術突破。
(四)全力促進現代農業創新提升
以建設東北重要的綠色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基地、打造綠色食品品牌城市為目標,以沈阜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為核心,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力爭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以上,重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以上,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全市農田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8%。
1.實施農業種業創新工程。加強與涉農高校院所開展科技合作,在阜新開展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工作,結合阜新實際重點選育玉米、花生、水稻、樹莓、甘薯等優良品種。“十三五”期間力爭選育10個左右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優良新品種。
2.強化農業關鍵技術攻關和技術集成。推進糧食豐產技術創新、集成示范及大面積推廣,開展節水灌溉、設施農業、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及林果業關鍵技術攻關與技術集成,為全市現代農業創新提供技術支撐。重點解決樹莓新品種引進馴化、栽培技術、機械采摘、深加工工藝及產品開發等系列關鍵技術。“十三五”期間力爭完成10項關鍵技術攻關與技術集成。
3.推進農村科技特派行動和科技共建工作。組織各層次科技人員深入農村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服務,促進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組建10個科技特派團,建設20個科技示范基地。實施農民技術員培養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扶持發展以實用技術為主導的農民合作社,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加強農村信息化工作,探索“互聯網+農業”等農業發展新模式,為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和農民提供“一站式”服務。完善科技特派、農民技術員培養、農民合作社和農村信息化“四位一體”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4.科技支撐沈阜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遼寧省農科院、沈陽農業大學等合作搭建科技支撐平臺,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請進專家100人。同時,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科技培訓、科技成果轉化等技術服務,每年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100項以上。
5.培育農業科技創新企業。圍繞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積極引導涉農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為企業研發新產品、改造新工藝、打造名牌產品、延長農業產業鏈提供幫助,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訂單農戶”方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提升振隆土特產、小東北食品等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支持阜龍農機、遼寧禾功等企業開發研制樹莓采摘機、玉米和花生播種機與收獲機等新產品;引進和培育開發花生、樹莓、果業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
(五)培育壯大科技服務業
1.加強科技服務基礎條件建設。搭建具有四大創新功能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先進設計與制造技術服務平臺、創業孵化平臺、信息服務平臺、科技培訓平臺),構建集科技查新、科技管理、科技專家庫于一體的科技條件資質平臺和眾創空間知識產權創業服務平臺,總結推廣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模式。到2020年,全市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達到10億元。全市力爭培育醫療器械、投融資、互聯網、科技中介和知識產權等5戶科技服務骨干企業和機構。
2.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加強對科技企業孵化器運行的管理,不斷提升孵化和服務能力,同時吸引高新區、產業集群、高校院所和企業共同投資科技孵化器建設,加速遼寧工大大學科技園、高新區和新材料園區等孵化器建設。到2020年,計劃每年新孵化企業20家,累計畢業企業100家。
3.加強省級研發平臺建設。支持一批具有較強科研實力的龍頭企業,建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遼寧煤礦采掘裝備與液壓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煤礦重大動力災害防控協同創新中心,著力打造2個高端產品研發基地。到2020年,全市累計完成批準組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55戶,建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2戶,建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0戶。
(六)進一步推動高新區創新發展 充分發揮高新區的先導示范作用,積極推進高新區全面參與創建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實現引領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推進高新區實施“一區多園”發展模式,分批選擇氟產業開發區、細河工業產業基地等產業基礎較好、創新資源比較豐富的產業園區納入到高新區,發揮其引導帶動和輻射作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實施高新區創新創業示范工程,支持高新區在現有國家液壓裝備產業化基地研發檢測中心基礎上,整合有關資源成立“阜新液壓裝備技術研究院”,為引進創新人才搭建平臺,吸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帶成果到我市創業。堅持推進液壓產業集群向整機化、高端化、品牌化發展,形成集聚效應,進而推動高新區建設創新型產業園區,引導全市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推進高新區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加速推進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投入運行,完善公共研發檢測服務平臺各項功能。
(七)力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以構建眾創空間為載體,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目標,推動全市創新創業服務新業態快速發展。
1.加快構建一批眾創空間。以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為載體,按照眾創空間要求進行轉型升級,打造一批孵化服務能力優良的眾創空間。以重點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創業(孵化)基地為載體,與社會力量聯合,構建一批投資促進、專業服務、創客孵化等不同類型的眾創空間。以“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為載體,運用“互聯網+”創業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新型眾創空間。到2016年末,在遼寧工大、高新區搭建2個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眾創空間,各縣區至少建成1個孵化服務能力優良的品牌化眾創空間。到2020年,實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投入運營20家以上。
2.全力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實施遼寧工大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示范工程,完善激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政策保障。完善“創客空間”、“工大咖啡”和“實客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的服務功能,增加創業論壇、電子商務等內容。推進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與專業機構合作搭建金融與融資、人事代理、工商注冊、知識產權等中介代理服務平臺。三年內遴選100名具有創業經驗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投資人、專家學者等作為創業導師,培養300名大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活動。
3.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組織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參加全國、全省創新創業大賽,開闊企業創新創業思路;舉辦全市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沙龍、創新創業大講堂、創新創業訓練營等活動;支持遼寧工大師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加強各類媒體對大眾創新創業的宣傳和輿論引導,為我市科技創新營造良好氛圍。
(八)持續推進科技惠民工程
1.深入實施科技惠民計劃。積極推進人口健康與衛生科研工作,推進“遼寧省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示范研究”科研成果推廣應用。針對區域性常見病、多發病,開展綜合干預治療,遴選一批成熟、適宜、先進的技術,開展規模化科技惠民工程。支持高新區申報遼寧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2.積極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推進科普工作的社會化、群眾化,利用報紙、電臺、網站等主流媒體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典型創新人物和重大科技成果等宣傳報道力度,營造鼓勵探索、勇于創新的創新氛圍。通過開展“科技活動周”、“科普日”、“科普之冬”等大型專題科普活動,推動科普教育設施向公眾開放,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十三五”末期省級科普基地總數達到10家以上;全市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九)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1.提升知識產權創造能力。綜合運用鼓勵發明創造的政策措施,穩步提高我市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量及質量。面向氟化工、煤化工等產業集聚區的企業,深度挖掘知識產權創新源,在關鍵技術領域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形成支撐產業發展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專利儲備。到2020年,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年均增長率保持10%的水平,發明專利擁有量年均增長20%,力爭實現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翻一番的目標。
2.鼓勵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搭建以專利檢索分析、成果推介、信息管理、質押融資為主要功能的知識產權綜合服務平臺,服務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校企專利轉移轉化、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重點推進高校發明專利轉化應用,鼓勵高校以實施許可、技術轉讓、作價入股的方式進行校企合作,促進高校專利成果運用和轉化;支持銀行、保險、信托等機構廣泛參與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知識產權融資服務產品,盤活企業無形資產,探索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多方分擔機制,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到2020年,力爭實現企業發明專利轉化率80%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1.深化院地合作。以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阜新中心為載體,深入推進與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沈陽金屬所、大連化物所等“國家隊”的合作對接,加強與“兩院十校”的溝通聯系,加速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充分利用中科院的技術人才優勢,力爭在氟化工等重點產業基地創建院士專家工作站上實現新突破。積極推進中科院科技成果在阜新轉移轉化,到2020年,與中科院聯合實施20項以上高科技項目。
2.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以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為依托,以骨干企業為主體,建設多種形式、滿足多種需求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到2020年省級聯盟試點達到2家。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到2020年,院士專家工作站達到5家,省級及以上技術轉移中心達到3個,遼寧工大科技園服務孵化功能更加完備。
3.推進科技對外合作交流。有效利用和配置國內外創新資源,支持我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開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鼓勵支持德爾、振隆、天源鋼球等企業與域外大學、研發機構和高技術企業開展合作交流,通過合作研發、人才引進等方式提高創新能力。積極參與海外學子創業周、國際產學研合作項目推介會等活動,實施一批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合作項目。
(二)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1.著力激發創新活力。加快推進高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處置權管理改革,探索市場化的科技成果定價機制。制定《阜新市市委 阜新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阜委發〔2015〕17號)等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的落實,形成協同配套的創新政策體系。
2.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和《遼寧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遼科發〔2014〕46號),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建立產業、項目、平臺、人才和基地“五位一體”新的資源配置模式,制定出臺《阜新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阜科發〔2015〕6號)等政策規定,實施科技計劃全流程閉環管理,建立科技報告制度,使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實現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3.健全科技創新統籌機制。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領導小組職能作用,將科技創新工作納入市政府對各縣區政府及市政府有關部門績效評價和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市政府有關部門共同研究明確各行業、領域科技創新重點,廣泛掌握行業協會、骨干企業的意見。加強市、縣聯動,會同各縣區研究確定區域科技創新的支持重點。
(三)加大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培育力度
1.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梳理我市人才需求,堅持高標準、高水平引進國內外人才、智力和團隊,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對我市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項目的支持。力爭到2020年,引進科技創新團隊5個,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50人。
2.加強人才培養。進一步提高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總量,力爭到2020年,依托省各類科技計劃、平臺建設和基金計劃,培養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0人、科技創業領軍人才50人、青年科技創新創業人才100人。
3.完善人才激勵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股權激勵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在阜新落地,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熱情。在人才培養、流動、使用、評價等環節上完善機制、創新制度,營造有利于科技人才發展的制度環境。
4.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圍繞全市產業集群發展,強化對口專業建設,使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相吻合。充分發揮阜新職教集團的橋梁紐帶作用,推進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通過引企入校、送教入企、試行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等合作方式形成多層次與企業合作的模式。
(四)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1.探索科技資金激勵創新新方式。以國務院設立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為契機,設立阜新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綜合運用無償資助、償還性資助、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等方式,引導金融和投資機構更多地參與科技重大專項和科技成果轉化。推行科技資金后補助制度,支持不完全競爭領域研發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推進遼寧工大設立大學科技園種子基金,支持師生自主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開展“創新券”工作,在條件成熟的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先行開展“創新券”試點工作。
2.推進科技金融相結合。構建以商業銀行為龍頭,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風險投資公司、保險和券商等為補充的地方金融服務體系,搭建融資擔保服務平臺和金融科技產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拓寬投融資渠道,為科技企業發展壯大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3.加速科技金融綜合服務體系建設。以啟動省內國家級高新區第二批科技金融創新試點為契機,積極參與科技金融創新服務示范區建設試點工作。推進高新區內“阜新科創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建設,為液壓產業基地內的小微企業發展提供金融擔保;鼓勵商業銀行開發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產品,并拓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范圍;開展科技創新券試點工作,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到“十三五”末期,建設完整的高新區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4.推進遼寧股權交易中心“科技板”工作。做好上市后備企業篩選和培育工作,引導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支持一批有條件的創新型、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積極爭取在創業板上市。到2020年,力爭全市在遼寧股權交易中心“科技板”掛牌融資企業達到40戶。基本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