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新能源網(通訊員:邱軍寧 管理珍)報道:在海南州西部的茶卡草原,一臺臺風機拔地而起,直沖云霄,幾十噸重的葉輪在空中輕盈地徐徐轉動,在藍天白云襯托、陽光照射之下,反射著白色耀眼的光芒,與“天空之鏡”茶卡鹽湖、白色的羊群、高速公路、遼闊的草原構成了一幅“大美青海”的畫卷。這就是黃河公司2015年9月全部投產發電的切吉石乃海49.5兆瓦風電場。該風電場的投產發電,為黃河公司新能源建設史再添了一座值得驕傲的豐碑。
共和縣由于海拔高,空氣稀薄、陽光燦爛、日照充足,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太陽能、風能資源,根據相關部門測定,風能全年時數超過5000小時,是青海省可用風能的主要地區之一。共和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地區(倒淌河、塔拉灘、切吉灘)可開發太陽和風能資源。
黃河公司秉承“建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改善一片環境”的企業理念,已發展并形成緊密的縱向產業鏈,堅持以水電為中心,水電、太陽能、風電、火電齊頭并進的橫向產業。據資料顯示,茶卡草原有著極為豐富的風能資源,是發展風力發電的理想之地。黃河公司高瞻遠矚,規劃了開發風電的宏偉藍圖,為了證實茶卡氣象站30年來的氣象資料,黃河公司于2006年10月和2008年3月先后在擬選風電場附近安裝了2座70米高的測風塔,2011年3月又在規劃的切吉甘爭風電場內安裝70米高的測風塔一座。根據觀測數據顯示,風資源充足,最高風速達到30.08米/秒,風電場利用小時數達23.29小時,可利用率達到100%,為后來海南州大規模開發風電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同時,青藏高原風能豐富區大都地處戈壁荒漠區域,開發成本小,自然災害較少,運行保障成本較低,資源優勢獨特,開發潛力巨大。
2011年4月,切吉一期風電場開工建設,拉開了切吉灘風電建設的序幕; 9月2日首個倉號開盤澆筑;2012年 10月28日,首臺風機吊裝成功;12月15日,最后一臺風機吊裝就位; 12月29日,首臺機組投產發電,從開工建設到首臺機組發電歷時20個月。
切吉一期風電場的成功建設,每年可為電網提供上網電量約為9282.5萬千瓦時,根據運行記錄,風電場29臺風機運行良好、穩定,和可研資料相符。事實證明,切吉灘建設風電場大有可為,黃河公司在青海海南建設風電場的構想逐步變為現實,信心十足。
經過切吉一期(茶卡)風電場的成功建設,黃河公司獲取了第一手成功建設的資料,并審時度勢,從戰略高度審視新能源建設前景,認真籌劃未來的風電場。
2015年3月,黃河公司切吉石乃海49.5兆瓦風電場工程開工建設,新能源集成公司選派施工技術和管理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工程建設管理者。
風電工程當然要和風打交道,最大的困難就是大風天氣。項目剛開工時,恰逢每年的大風季節,風速達到每秒5米以上,帶著沙塵向施工人員的臉上打來,有時起沙塵暴,天地昏暗,一兩個小時看不清方向。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雖然一開工就遇上了難題,但是施工人員不被大風所屈服,后來都準備上了圍脖、防護眼鏡等防護措施,堅持在沙塵暴環境下進行施工。
切吉風電場在建設過程中得到了黃河公司的大力支持,多位領導曾多次到施工現場慰問、檢查、指導工作,集成公司總經理經常到工地了解工程建設情況,有時一住就是幾天,極大地鼓舞了工程建設者的斗志,增強了干好工程的信心,堅定了建優質工程的目標。切吉石乃海風電項目全面實施規范化、精細化、數字化管理,風電場管理安全措施到位、現場管理到位、監督檢查到位、責任追究到位。為加快施工進度,保證施工質量,項目部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抓過程”的質量控制措施,成立了質量管理委員會,負責工程質量的檢查、驗收、監督等工作。編制施工進度計劃,下發了安全、質量等管理制度。每天早晨召開由參建單位人員參加的碰頭會,總結頭天工作,安排當天任務,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
在風機基礎施工時,從源頭入手,嚴把質量關。嚴格執行原材料進場檢驗、施工過程質量控制等措施,在混凝土澆筑時,要求監理全天候旁站,項目部質量管理人員隨時巡查,嚴格控制施工的每一個環節。
新能源集成公司對安裝隊伍資質、施工組織方案及各種報驗資料逐一進行了詳細審查,并要求供貨廠家技術人員對安裝人員進行了技術交底,要求施工單位編制風機安裝技術方案和應急預案,堅持做到環環緊扣,嚴格把關。在風機吊裝中,及時和海南州氣象局聯系,了解天氣情況,爭分奪秒抓緊施工。
為保證設備供貨,新能源集成公司派員到生產商家監造,對設備進行質量把關,落實設備供貨時間。
由于新能源集成公司堅持把“高、嚴、細、實”的工作作風落實到工程建設的每一個環節,保證了工程質量、進度、安全和投資的有效控制。經過建設、監理和施工單位的團結協作、奮力攻堅,工程建設按計劃穩步推進。2015年3月開工建設, 5月10日首個風機基礎開始澆筑, 7月30日33臺風機基礎全部澆筑完成,6月15日首臺風機一次性成功吊裝,9月15日33臺風機全部吊裝完成,8月20日首臺風機發電,9月28日33臺風機全部并網發電。從開工建設到全部并網發電只用了7個月時間,和切吉一期風電場相比,建設工期縮短了一半,實現了風電工程建設的新跨越。
為了保證施工安全,項目部狠抓安全管理,加大監管力度,對施工現場進行不定時的抽查,采用攝影記錄隱蔽工程施工作業行為,一旦發現違章行為,立即責令整改。通過認真、細致地對施工作業進行抽查和例行檢查,先后發現了施工中存在的施工場地不符合要求、投入施工的機具設備未做充分檢查維護、現場缺乏安全標識牌等多項安全隱患,要求施工單位及時整改,為工程建設奠定了牢固的安全基礎。
風電是一種清潔能源,與火電相比,可節約大量的煤炭,有利于周圍環境的保護。石乃海風電場裝機容量49.5兆瓦,年上網電量約9102萬千瓦時,按照火電煤耗(標準煤)每度電耗煤320克計算,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91萬噸,減少煙塵43噸、二氧化碳排放約10.7萬噸等有害物質,減輕環境污染。從環境保護到生態保護,新能源集成公司始終堅持工程建設與植被恢復同步,施工中真正做到了邊開挖、邊支護、邊綠化,對道路等不能及時綠化的,在來年開春及時進行綠化,并提前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真正實現了風電項目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和諧發展。
如今,切吉風電(一期、二期)點綴了美麗的茶卡草原,已成為青海靚麗的一道風景線,吸引著地方部門和游客的眼球。茶共高速公路、109國道從風電場經過,附近有大水橋收費站,還有著名的“天空之鏡”茶卡鹽湖。旅游旺季,全國各地的游客絡繹不絕的前往鹽湖游覽,路過風電場,都停車駐足欣賞一番風電景,成為鹽湖附近的一個看點,在游客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環湖賽期間,航拍時,把切吉風電場作為環湖賽的一個看點,攝入畫面,反復展現。在畫面中風電場氣勢磅礴,場面宏大,為全國億萬觀眾展現了切吉風電場的魅力,切吉風電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黃河公司還將建設切吉敦曲、切吉一中隊、茶卡鹽湖等風電場,屆時,壯觀的風電場和鹽湖旅游區將同時成為青海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對宣傳“大美青海,綠色青海”起到重要的作用。

共和縣由于海拔高,空氣稀薄、陽光燦爛、日照充足,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太陽能、風能資源,根據相關部門測定,風能全年時數超過5000小時,是青海省可用風能的主要地區之一。共和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地區(倒淌河、塔拉灘、切吉灘)可開發太陽和風能資源。

黃河公司秉承“建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改善一片環境”的企業理念,已發展并形成緊密的縱向產業鏈,堅持以水電為中心,水電、太陽能、風電、火電齊頭并進的橫向產業。據資料顯示,茶卡草原有著極為豐富的風能資源,是發展風力發電的理想之地。黃河公司高瞻遠矚,規劃了開發風電的宏偉藍圖,為了證實茶卡氣象站30年來的氣象資料,黃河公司于2006年10月和2008年3月先后在擬選風電場附近安裝了2座70米高的測風塔,2011年3月又在規劃的切吉甘爭風電場內安裝70米高的測風塔一座。根據觀測數據顯示,風資源充足,最高風速達到30.08米/秒,風電場利用小時數達23.29小時,可利用率達到100%,為后來海南州大規模開發風電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同時,青藏高原風能豐富區大都地處戈壁荒漠區域,開發成本小,自然災害較少,運行保障成本較低,資源優勢獨特,開發潛力巨大。
2011年4月,切吉一期風電場開工建設,拉開了切吉灘風電建設的序幕; 9月2日首個倉號開盤澆筑;2012年 10月28日,首臺風機吊裝成功;12月15日,最后一臺風機吊裝就位; 12月29日,首臺機組投產發電,從開工建設到首臺機組發電歷時20個月。
切吉一期風電場的成功建設,每年可為電網提供上網電量約為9282.5萬千瓦時,根據運行記錄,風電場29臺風機運行良好、穩定,和可研資料相符。事實證明,切吉灘建設風電場大有可為,黃河公司在青海海南建設風電場的構想逐步變為現實,信心十足。
經過切吉一期(茶卡)風電場的成功建設,黃河公司獲取了第一手成功建設的資料,并審時度勢,從戰略高度審視新能源建設前景,認真籌劃未來的風電場。
2015年3月,黃河公司切吉石乃海49.5兆瓦風電場工程開工建設,新能源集成公司選派施工技術和管理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工程建設管理者。
風電工程當然要和風打交道,最大的困難就是大風天氣。項目剛開工時,恰逢每年的大風季節,風速達到每秒5米以上,帶著沙塵向施工人員的臉上打來,有時起沙塵暴,天地昏暗,一兩個小時看不清方向。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雖然一開工就遇上了難題,但是施工人員不被大風所屈服,后來都準備上了圍脖、防護眼鏡等防護措施,堅持在沙塵暴環境下進行施工。
切吉風電場在建設過程中得到了黃河公司的大力支持,多位領導曾多次到施工現場慰問、檢查、指導工作,集成公司總經理經常到工地了解工程建設情況,有時一住就是幾天,極大地鼓舞了工程建設者的斗志,增強了干好工程的信心,堅定了建優質工程的目標。切吉石乃海風電項目全面實施規范化、精細化、數字化管理,風電場管理安全措施到位、現場管理到位、監督檢查到位、責任追究到位。為加快施工進度,保證施工質量,項目部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抓過程”的質量控制措施,成立了質量管理委員會,負責工程質量的檢查、驗收、監督等工作。編制施工進度計劃,下發了安全、質量等管理制度。每天早晨召開由參建單位人員參加的碰頭會,總結頭天工作,安排當天任務,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
在風機基礎施工時,從源頭入手,嚴把質量關。嚴格執行原材料進場檢驗、施工過程質量控制等措施,在混凝土澆筑時,要求監理全天候旁站,項目部質量管理人員隨時巡查,嚴格控制施工的每一個環節。
新能源集成公司對安裝隊伍資質、施工組織方案及各種報驗資料逐一進行了詳細審查,并要求供貨廠家技術人員對安裝人員進行了技術交底,要求施工單位編制風機安裝技術方案和應急預案,堅持做到環環緊扣,嚴格把關。在風機吊裝中,及時和海南州氣象局聯系,了解天氣情況,爭分奪秒抓緊施工。
為保證設備供貨,新能源集成公司派員到生產商家監造,對設備進行質量把關,落實設備供貨時間。
由于新能源集成公司堅持把“高、嚴、細、實”的工作作風落實到工程建設的每一個環節,保證了工程質量、進度、安全和投資的有效控制。經過建設、監理和施工單位的團結協作、奮力攻堅,工程建設按計劃穩步推進。2015年3月開工建設, 5月10日首個風機基礎開始澆筑, 7月30日33臺風機基礎全部澆筑完成,6月15日首臺風機一次性成功吊裝,9月15日33臺風機全部吊裝完成,8月20日首臺風機發電,9月28日33臺風機全部并網發電。從開工建設到全部并網發電只用了7個月時間,和切吉一期風電場相比,建設工期縮短了一半,實現了風電工程建設的新跨越。
為了保證施工安全,項目部狠抓安全管理,加大監管力度,對施工現場進行不定時的抽查,采用攝影記錄隱蔽工程施工作業行為,一旦發現違章行為,立即責令整改。通過認真、細致地對施工作業進行抽查和例行檢查,先后發現了施工中存在的施工場地不符合要求、投入施工的機具設備未做充分檢查維護、現場缺乏安全標識牌等多項安全隱患,要求施工單位及時整改,為工程建設奠定了牢固的安全基礎。
風電是一種清潔能源,與火電相比,可節約大量的煤炭,有利于周圍環境的保護。石乃海風電場裝機容量49.5兆瓦,年上網電量約9102萬千瓦時,按照火電煤耗(標準煤)每度電耗煤320克計算,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91萬噸,減少煙塵43噸、二氧化碳排放約10.7萬噸等有害物質,減輕環境污染。從環境保護到生態保護,新能源集成公司始終堅持工程建設與植被恢復同步,施工中真正做到了邊開挖、邊支護、邊綠化,對道路等不能及時綠化的,在來年開春及時進行綠化,并提前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真正實現了風電項目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和諧發展。
如今,切吉風電(一期、二期)點綴了美麗的茶卡草原,已成為青海靚麗的一道風景線,吸引著地方部門和游客的眼球。茶共高速公路、109國道從風電場經過,附近有大水橋收費站,還有著名的“天空之鏡”茶卡鹽湖。旅游旺季,全國各地的游客絡繹不絕的前往鹽湖游覽,路過風電場,都停車駐足欣賞一番風電景,成為鹽湖附近的一個看點,在游客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環湖賽期間,航拍時,把切吉風電場作為環湖賽的一個看點,攝入畫面,反復展現。在畫面中風電場氣勢磅礴,場面宏大,為全國億萬觀眾展現了切吉風電場的魅力,切吉風電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黃河公司還將建設切吉敦曲、切吉一中隊、茶卡鹽湖等風電場,屆時,壯觀的風電場和鹽湖旅游區將同時成為青海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對宣傳“大美青海,綠色青海”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