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報記者日前獲悉,國家發改委已派出三路專家赴各省能源企業與開發區調研能源互聯網進展情況,預計年內推出能源互聯網的正式文件,廣受行業關注但認知依然模糊的能源互聯網即將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現狀:認知模糊
自國家提出以“互聯網+”為手段,以智能化為基礎,促進信息和清潔能源的深入融合以來,行業對能源互聯網技術、發展模式、發展業態的關注持續升溫。但除了“互聯網+”被定義為能源行業創新要素,概念相對清晰外,尚存探索空間的能源互聯網形態依然模糊。
“現在行業內所提的能源互聯網,大多是指能源的、互聯的網絡系統,但從頂層架構上講,目前這種能源的互聯網絡系統并不是全部意義上的能源互聯網,而未來‘能量信息智慧融通’的能源互聯網會具備這樣的功能。”承接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中國能源互聯網產業技術發展研究》課題研究的江蘇低碳研究院執行院長徐擁軍告訴記者。
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政策研究室主任何繼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能源互聯網是解決高比例風、光等清潔能源的接入體系,同時也是智能電網、能源網、物聯網、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未來的能源體系將以風電和光伏等清潔能源為主,火電規模的下降客觀上將改變現有電力系統。新能源不穩定,能源互聯網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在用戶側也實現智能的能源互聯網體系。”
“現階段能源互聯網的巨大空間,主要是電改過程中由電網釋放出來的能量空間,需要明確如何用能源互聯網的模式來承接它。任何問題在改進和解決的過程中都會釋放新的機會和空間,都會經歷一次再分配,最終形成系統優化。市場上出現的眾多售電公司大多是看準了這個市場方向。”徐擁軍說。
企業多元試水
能源產業發展新形態的來臨,為市場預留了巨大想象空間,不少商業嗅覺敏銳的能源企業紛紛摩拳擦掌,積極布局能源互聯網。在新能源領域,遠景、協鑫、陽光電源的嘗試最具代表性,但路徑不盡相同。
遠景能源是國內最早提出能源互聯網概念的企業之一,據遠景光伏產品業務總經理孫捷介紹,能源系統正在發生巨大的重構,能源互聯網將會是可再生能源時代的運行機制,該機制包含系統、法則、規律和參與方。可再生能源時代將以可再生能源為龍頭、在重構的能源系統,化石能源生產端、能源需求端和電網,將在能源互聯網的協助下,更為柔性的服務于這個可再生能源主導的系統。能源互聯網將以平臺為核心,構成生態系統,除了智慧風場和智慧光伏操作系統外,遠景正在打造能源互聯網領域的操作系統,并逐漸拓展到智慧城市數字基礎設施管理平臺。
與遠景有所不同,國內最大光伏制造企業協鑫集團在探索能源互聯網時,不僅具備了能源互聯網業態的基礎雛形,還率先提出了能源互聯網路線圖。綠色小鎮、綠色能源家居、綠色出行、綠色交通,以及電動汽車投放和充電樁的聯網建設,形成了協鑫統一智慧城市調度管理平臺,預計在2025年之前可形成區域性綜合能源互聯網。
作為國內最大光伏逆變器供應商,陽光能源在能源互聯網探索更顯專業化。陽光電源在4月份正式與阿里云簽訂戰略合作,通過iSolarCloud智慧光伏云,實現旗下所有電站標準數據信息的共享,成為支撐“互聯網+”的新型基礎設施。陽光電源副總裁趙為表示,借助能源互聯網,陽光電源從單一電站管理正式進入精細化運作、集團管理的新時代。
“現階段能源互聯網不是商業性概念,企業可以發現并找到其商業價值。市場中的應用都是能源互聯網形態之一,是一個功能的表現形式,是用現在所能想到的模型來認定未來能源世界的能源互聯網認知。”徐擁軍表示,這些相對零散的實踐在更高的層面的應用,與國家戰略層面的能源互聯網尚有一定差距,但互聯網的思維需要社會積極響應。
路線呼之欲出
盡管行業對能源互聯網的追捧情緒日益高漲,關于能源互聯網的辯論也愈加激烈,但國家層面至今并未出臺任何關于能源互聯網的文件。
一位行業權威專家向記者透露,國家目前正積極籌備能源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相關正式文件將在年內發布。該專家表示,能源互聯網是新興事物,信息和能量通道尚未搭建完成,世界各國對其基本形態均未形成清晰認知,我國也不例外。
記者了解到,當前來自相關權威部門給出的能源互聯網定義是:一種與能源產生、傳輸、儲存、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能源產業發展新形態,其主要特征為設備智能、多能互補、信息對稱、供需分散、系統扁平、交易開放。對此,徐擁軍表示,能源互聯網就是:“能量信息智慧融通”,最終實現“能源信息一體化”,是未來智慧星球的基礎。未來的工業4.0、智慧城市等離開了能源互聯網都將是空談。
據記者了解,為促進能源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國家將在2018年之前著力推進能源互聯網的試點示范工作。目前一些能源互聯網研究機構已相繼成立。其中在今年6月,由發改委國合中心國際能源研究所、江蘇低碳研究院、清華大學聯合籌備、組織的中國能源互聯網產業技術聯盟將于2016年初正式掛牌。該聯盟將成為中國能源互聯網發展的智庫和推動力量。
現狀:認知模糊
自國家提出以“互聯網+”為手段,以智能化為基礎,促進信息和清潔能源的深入融合以來,行業對能源互聯網技術、發展模式、發展業態的關注持續升溫。但除了“互聯網+”被定義為能源行業創新要素,概念相對清晰外,尚存探索空間的能源互聯網形態依然模糊。
“現在行業內所提的能源互聯網,大多是指能源的、互聯的網絡系統,但從頂層架構上講,目前這種能源的互聯網絡系統并不是全部意義上的能源互聯網,而未來‘能量信息智慧融通’的能源互聯網會具備這樣的功能。”承接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中國能源互聯網產業技術發展研究》課題研究的江蘇低碳研究院執行院長徐擁軍告訴記者。
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政策研究室主任何繼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能源互聯網是解決高比例風、光等清潔能源的接入體系,同時也是智能電網、能源網、物聯網、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未來的能源體系將以風電和光伏等清潔能源為主,火電規模的下降客觀上將改變現有電力系統。新能源不穩定,能源互聯網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在用戶側也實現智能的能源互聯網體系。”
“現階段能源互聯網的巨大空間,主要是電改過程中由電網釋放出來的能量空間,需要明確如何用能源互聯網的模式來承接它。任何問題在改進和解決的過程中都會釋放新的機會和空間,都會經歷一次再分配,最終形成系統優化。市場上出現的眾多售電公司大多是看準了這個市場方向。”徐擁軍說。
企業多元試水
能源產業發展新形態的來臨,為市場預留了巨大想象空間,不少商業嗅覺敏銳的能源企業紛紛摩拳擦掌,積極布局能源互聯網。在新能源領域,遠景、協鑫、陽光電源的嘗試最具代表性,但路徑不盡相同。
遠景能源是國內最早提出能源互聯網概念的企業之一,據遠景光伏產品業務總經理孫捷介紹,能源系統正在發生巨大的重構,能源互聯網將會是可再生能源時代的運行機制,該機制包含系統、法則、規律和參與方。可再生能源時代將以可再生能源為龍頭、在重構的能源系統,化石能源生產端、能源需求端和電網,將在能源互聯網的協助下,更為柔性的服務于這個可再生能源主導的系統。能源互聯網將以平臺為核心,構成生態系統,除了智慧風場和智慧光伏操作系統外,遠景正在打造能源互聯網領域的操作系統,并逐漸拓展到智慧城市數字基礎設施管理平臺。
與遠景有所不同,國內最大光伏制造企業協鑫集團在探索能源互聯網時,不僅具備了能源互聯網業態的基礎雛形,還率先提出了能源互聯網路線圖。綠色小鎮、綠色能源家居、綠色出行、綠色交通,以及電動汽車投放和充電樁的聯網建設,形成了協鑫統一智慧城市調度管理平臺,預計在2025年之前可形成區域性綜合能源互聯網。
作為國內最大光伏逆變器供應商,陽光能源在能源互聯網探索更顯專業化。陽光電源在4月份正式與阿里云簽訂戰略合作,通過iSolarCloud智慧光伏云,實現旗下所有電站標準數據信息的共享,成為支撐“互聯網+”的新型基礎設施。陽光電源副總裁趙為表示,借助能源互聯網,陽光電源從單一電站管理正式進入精細化運作、集團管理的新時代。
“現階段能源互聯網不是商業性概念,企業可以發現并找到其商業價值。市場中的應用都是能源互聯網形態之一,是一個功能的表現形式,是用現在所能想到的模型來認定未來能源世界的能源互聯網認知。”徐擁軍表示,這些相對零散的實踐在更高的層面的應用,與國家戰略層面的能源互聯網尚有一定差距,但互聯網的思維需要社會積極響應。
路線呼之欲出
盡管行業對能源互聯網的追捧情緒日益高漲,關于能源互聯網的辯論也愈加激烈,但國家層面至今并未出臺任何關于能源互聯網的文件。
一位行業權威專家向記者透露,國家目前正積極籌備能源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相關正式文件將在年內發布。該專家表示,能源互聯網是新興事物,信息和能量通道尚未搭建完成,世界各國對其基本形態均未形成清晰認知,我國也不例外。
記者了解到,當前來自相關權威部門給出的能源互聯網定義是:一種與能源產生、傳輸、儲存、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能源產業發展新形態,其主要特征為設備智能、多能互補、信息對稱、供需分散、系統扁平、交易開放。對此,徐擁軍表示,能源互聯網就是:“能量信息智慧融通”,最終實現“能源信息一體化”,是未來智慧星球的基礎。未來的工業4.0、智慧城市等離開了能源互聯網都將是空談。
據記者了解,為促進能源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國家將在2018年之前著力推進能源互聯網的試點示范工作。目前一些能源互聯網研究機構已相繼成立。其中在今年6月,由發改委國合中心國際能源研究所、江蘇低碳研究院、清華大學聯合籌備、組織的中國能源互聯網產業技術聯盟將于2016年初正式掛牌。該聯盟將成為中國能源互聯網發展的智庫和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