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部關注工業互聯網的微紀錄片《工業互聯網時代——當智慧遇上機器》由鳳凰網與通用電氣(GE)聯合出品,陳碩導演攜《舌尖2》主創團隊傾力打造。繼聚焦醫療、航空、先進制造等幾個領域之后,聚焦能源領域的第四部《被我們忽略的1%》也已上線。
把大自然的力量轉化為電能,這是人類在追逐能源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個支撐塔和三個葉片組成的風機,是一根電線桿和三根電線組成的電網,而我們看不到的,是內部精密的原件和復雜的結構,以及讓它們運作起來的,龐大的工業互聯網。
“在風機塔桶底部有一個電腦,通過那個電腦調出它運行數據,從那個運行數據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風機哪些部分可能有故障。”在江蘇龍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環港風電場,工業互聯網實現了風機的自動化運行和監測,集成度越高,也就意味著在更小的空間里實現更多的功能。依托在工業互聯網上的集控中心投入使用之后,帶來的不僅是工作的便利,更是對“人”的解放,它讓掌握數據變得簡單,也讓人工值守的工作量大大減少。
600多臺風機,無人值班的現場,通過集控中心就可以在后臺掌握每一臺風機的運行狀況,及時反饋,同時調度現場工作。每一秒刷新一次數據,3、400個采集點,一年周期的龐大數據體量,通過工業互聯網技術分析,就能做到故障的預警和診斷,提高約2600萬千瓦發電量。
除了發電廠,在幾百公里外用電的都市里,通用電氣(GE)的高新技術也在為節能提效不斷運轉。除了風場本身的數據之外,全球的數據也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共享分析,這就是數字風場和Predix系統平臺帶來的益處。
即使是1%,也是巨大的經濟效益。
在華能金陵燃機電廠,通過監控中心的畫面,就可以對設備進行24小時、年中無休的監視,對每一臺機器的運轉了如指掌。為了保證電網電壓的穩定,避免任何一絲非正常停機的可能,實時監控中心的每一個數據都背負著巨大的使命。監控、顯示、調度,三大功能全都集成一體,所有這些操作僅僅通過少數幾個按鍵完成。
電廠的集控中心關注的是當前運行的狀況,而通用電氣(GE)的技術支持中心,則更加關注機組全壽命周期的運行情況。基于歷史數據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對和分析,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甚至預測故障……
因為智能設備的接入,實現了智能電網的變革,高度的自動化運行,也成就了整個電網“自愈”的能力。這對于遍地開花的“不夜城”都市而言,是一重穩定的保障。
新能源電力的并網對電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架結構越堅強,智能化程度越高,覆蓋范圍越廣泛,消納清潔能源的規模就越大。而工業互聯網的運用可以帶來更多想象空間。通過海量資訊和數據的收集整理,預測各地的用電需求,重新配置資源,從判斷到調度,這一切,因為工業互聯網的存在,變得可能。
從能源應用的不斷增加,到傳統能源的高效轉換。從輸配環節的智能升級,到耗能階段的可知可控。每一個環節都有提高效能的空間。工業互聯網技術讓這些效能不再偷偷溜走,減少浪費增加產出是解決能源問題的有效方式。
每一個1%的提升,都關乎著現在和未來。
把大自然的力量轉化為電能,這是人類在追逐能源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個支撐塔和三個葉片組成的風機,是一根電線桿和三根電線組成的電網,而我們看不到的,是內部精密的原件和復雜的結構,以及讓它們運作起來的,龐大的工業互聯網。

“在風機塔桶底部有一個電腦,通過那個電腦調出它運行數據,從那個運行數據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風機哪些部分可能有故障。”在江蘇龍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環港風電場,工業互聯網實現了風機的自動化運行和監測,集成度越高,也就意味著在更小的空間里實現更多的功能。依托在工業互聯網上的集控中心投入使用之后,帶來的不僅是工作的便利,更是對“人”的解放,它讓掌握數據變得簡單,也讓人工值守的工作量大大減少。
600多臺風機,無人值班的現場,通過集控中心就可以在后臺掌握每一臺風機的運行狀況,及時反饋,同時調度現場工作。每一秒刷新一次數據,3、400個采集點,一年周期的龐大數據體量,通過工業互聯網技術分析,就能做到故障的預警和診斷,提高約2600萬千瓦發電量。
除了發電廠,在幾百公里外用電的都市里,通用電氣(GE)的高新技術也在為節能提效不斷運轉。除了風場本身的數據之外,全球的數據也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共享分析,這就是數字風場和Predix系統平臺帶來的益處。
即使是1%,也是巨大的經濟效益。

在華能金陵燃機電廠,通過監控中心的畫面,就可以對設備進行24小時、年中無休的監視,對每一臺機器的運轉了如指掌。為了保證電網電壓的穩定,避免任何一絲非正常停機的可能,實時監控中心的每一個數據都背負著巨大的使命。監控、顯示、調度,三大功能全都集成一體,所有這些操作僅僅通過少數幾個按鍵完成。
電廠的集控中心關注的是當前運行的狀況,而通用電氣(GE)的技術支持中心,則更加關注機組全壽命周期的運行情況。基于歷史數據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對和分析,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甚至預測故障……
因為智能設備的接入,實現了智能電網的變革,高度的自動化運行,也成就了整個電網“自愈”的能力。這對于遍地開花的“不夜城”都市而言,是一重穩定的保障。

新能源電力的并網對電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架結構越堅強,智能化程度越高,覆蓋范圍越廣泛,消納清潔能源的規模就越大。而工業互聯網的運用可以帶來更多想象空間。通過海量資訊和數據的收集整理,預測各地的用電需求,重新配置資源,從判斷到調度,這一切,因為工業互聯網的存在,變得可能。

從能源應用的不斷增加,到傳統能源的高效轉換。從輸配環節的智能升級,到耗能階段的可知可控。每一個環節都有提高效能的空間。工業互聯網技術讓這些效能不再偷偷溜走,減少浪費增加產出是解決能源問題的有效方式。
每一個1%的提升,都關乎著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