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29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昨天晚間,在港交所上市的漢能薄膜公布未經審核的上半年財報。財報顯示,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4%;凈虧損近6千萬港元,這也是漢能系2013年正式登陸港股市場后首次出現業績虧損。
同時,財報中還提到,母公司漢能控股集團將從總部、事業部及各區域公司大幅裁員2千人,比例超過漢能控股集團和上市公司員工總數的30%。有報道稱,工齡3年以內的漢能員工,90%都被裁掉了,試用期內的員工100%被裁,很多中層管理人員都在招聘網站上更新了求職信息。《天下公司》今天就這些情況向漢能有關人士求證,但對方表示不便置評。
漢能薄膜稱,業績下降是公司大幅取消關聯交易導致的。今年以來,漢能薄膜先后兩次取消與母公司的關聯交易,總金額高達173億元人民幣。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我們,市場并不認可漢能的薄膜發電技術,它只能賣給自己的母公司:
業內人士:之前所謂的業績好,指的都是上市公司這部分,其實它的收入來源大多都來源于它的母集團,它的上市公司這一部分主營業務是賣薄膜發電的太陽能制造設備,而集團拿這些設備造出太陽能電池,然后再銷售用來發電,只能說如果市場的狀況不會向他傾斜的話,他早晚都會有這種風險在。
就在幾個月前,漢能薄膜還是港交所的一只明星股票。4月23日,漢能的市值達3290億港元,比太陽能行業的全球領頭羊——美國福思第一太陽能公司的市值高出5倍多。漢能的創始人李河君當時也超越馬云和王健林,成為中國首富。
然而,好景不長。5月20日,漢能薄膜的股價在半小時內暴跌47%,隨后緊急停牌;7月15日,港交所發公告稱,對漢能薄膜強制停牌。此前,港交所已經開始就漢能涉嫌操縱股價和關聯交易等問題展開調查。為了尋求盡快復牌,漢能不得不大幅降低關聯交易。
港股分析師李相峰認為,當初漢能的股價能沖得那么高,除了有關聯交易帶來的業績假象之外,還有李河君本人資本運作的因素:
李相峰:從現在來看的話,應該說本來就是虛高吧,因為漢能主要做的一些像薄膜這些產品,從市場占有率或者說從整個市場的業績水平來看的話,,其實之前的股價是挺難支撐的,再加上李河君資本的運作吧,一旦在他資本運作那些方面出問題之后,導致出來的就是一個泡沫的破滅。
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李河君今年47歲。2009年,他和當時很多中國企業家一樣,決定跨入光伏行業,并選擇了薄膜太陽能技術。當時,恰逢國家大力支持光伏產業,乘著政策的東風,李河君也得到了多個地方政府的支持。
業內人士指出,李河君當初選擇薄膜太陽能技術,主要是因為這個技術需要的材料比較便宜,但如今市場已經發巨變,薄膜發電已經毫無優勢可言:
業內人士:當時多晶硅特別貴,薄膜這種技術便宜,所以當時很多人投產,漢能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后來多晶硅價格巨幅下降,從400多美金直接跌到了不到20美金,薄膜電池能夠在市場上打敗晶硅電池的邏輯已經不存在了,人家效率又高又便宜,薄膜就賣不出去了,很多人就撐不下去撐過苦難時期嘛!所以就用的是自己的上市公司跟自己的母集團關聯交易,自己賣自己嘛,無論如何最終東西還是要在市場認可的,而市場現在對于薄膜電池是不認可的。
現在光伏發電有幾種形式,比如單晶硅多晶硅發電、薄膜發電、聚光發電,每種技術都有各自適應的范圍,不存在哪一種發電技術更先進的說法。但李河君堅持認為薄膜發電最好,為了扶持這一技術,他進行了大量關聯交易。業內人士說,這樣做的時間一長,一定會出問題:
業內人士:我們都是希望漢能好的,但它現在就是說:我代表的是薄膜,你們晶硅跟我比,你們不如我,我的薄膜最好。但是事實上它沒有頂住,它想頂得住都是要靠真金白銀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過的時間太長了一定會出問題的,這個錢是有數的,不掙錢,天天花錢,肯定有一天坐吃山空。
現在,強制停牌給漢能薄膜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在過去8年里,只有少數幾家公司在香港證監會的要求下被停止買賣。據統計,香港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調查常常超過1年,目前正在調查的19家涉違規公司中,有10家停牌時間已超過了兩年。誰也不知道漢能薄膜何時才能復牌。而在復牌之后,它的投資價值如何呢?港股分析師李相峰說,再爛的公司也有投資價值,但之前進去的那些投資者,肯定要蒙受損失:
李相峰:再爛的公司都有一定的投資價值,除非它退市了或者說整個公司清算了。公司還是有投資價值的,但是在沒復牌之前你想投資也投資不了。對于之前在里面的那些股東來說,他們會蒙受巨大虧損或者是損失這是肯定的。
同時,財報中還提到,母公司漢能控股集團將從總部、事業部及各區域公司大幅裁員2千人,比例超過漢能控股集團和上市公司員工總數的30%。有報道稱,工齡3年以內的漢能員工,90%都被裁掉了,試用期內的員工100%被裁,很多中層管理人員都在招聘網站上更新了求職信息。《天下公司》今天就這些情況向漢能有關人士求證,但對方表示不便置評。
漢能薄膜稱,業績下降是公司大幅取消關聯交易導致的。今年以來,漢能薄膜先后兩次取消與母公司的關聯交易,總金額高達173億元人民幣。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我們,市場并不認可漢能的薄膜發電技術,它只能賣給自己的母公司:
業內人士:之前所謂的業績好,指的都是上市公司這部分,其實它的收入來源大多都來源于它的母集團,它的上市公司這一部分主營業務是賣薄膜發電的太陽能制造設備,而集團拿這些設備造出太陽能電池,然后再銷售用來發電,只能說如果市場的狀況不會向他傾斜的話,他早晚都會有這種風險在。
就在幾個月前,漢能薄膜還是港交所的一只明星股票。4月23日,漢能的市值達3290億港元,比太陽能行業的全球領頭羊——美國福思第一太陽能公司的市值高出5倍多。漢能的創始人李河君當時也超越馬云和王健林,成為中國首富。
然而,好景不長。5月20日,漢能薄膜的股價在半小時內暴跌47%,隨后緊急停牌;7月15日,港交所發公告稱,對漢能薄膜強制停牌。此前,港交所已經開始就漢能涉嫌操縱股價和關聯交易等問題展開調查。為了尋求盡快復牌,漢能不得不大幅降低關聯交易。
港股分析師李相峰認為,當初漢能的股價能沖得那么高,除了有關聯交易帶來的業績假象之外,還有李河君本人資本運作的因素:
李相峰:從現在來看的話,應該說本來就是虛高吧,因為漢能主要做的一些像薄膜這些產品,從市場占有率或者說從整個市場的業績水平來看的話,,其實之前的股價是挺難支撐的,再加上李河君資本的運作吧,一旦在他資本運作那些方面出問題之后,導致出來的就是一個泡沫的破滅。
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李河君今年47歲。2009年,他和當時很多中國企業家一樣,決定跨入光伏行業,并選擇了薄膜太陽能技術。當時,恰逢國家大力支持光伏產業,乘著政策的東風,李河君也得到了多個地方政府的支持。
業內人士指出,李河君當初選擇薄膜太陽能技術,主要是因為這個技術需要的材料比較便宜,但如今市場已經發巨變,薄膜發電已經毫無優勢可言:
業內人士:當時多晶硅特別貴,薄膜這種技術便宜,所以當時很多人投產,漢能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后來多晶硅價格巨幅下降,從400多美金直接跌到了不到20美金,薄膜電池能夠在市場上打敗晶硅電池的邏輯已經不存在了,人家效率又高又便宜,薄膜就賣不出去了,很多人就撐不下去撐過苦難時期嘛!所以就用的是自己的上市公司跟自己的母集團關聯交易,自己賣自己嘛,無論如何最終東西還是要在市場認可的,而市場現在對于薄膜電池是不認可的。
現在光伏發電有幾種形式,比如單晶硅多晶硅發電、薄膜發電、聚光發電,每種技術都有各自適應的范圍,不存在哪一種發電技術更先進的說法。但李河君堅持認為薄膜發電最好,為了扶持這一技術,他進行了大量關聯交易。業內人士說,這樣做的時間一長,一定會出問題:
業內人士:我們都是希望漢能好的,但它現在就是說:我代表的是薄膜,你們晶硅跟我比,你們不如我,我的薄膜最好。但是事實上它沒有頂住,它想頂得住都是要靠真金白銀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過的時間太長了一定會出問題的,這個錢是有數的,不掙錢,天天花錢,肯定有一天坐吃山空。
現在,強制停牌給漢能薄膜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在過去8年里,只有少數幾家公司在香港證監會的要求下被停止買賣。據統計,香港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調查常常超過1年,目前正在調查的19家涉違規公司中,有10家停牌時間已超過了兩年。誰也不知道漢能薄膜何時才能復牌。而在復牌之后,它的投資價值如何呢?港股分析師李相峰說,再爛的公司也有投資價值,但之前進去的那些投資者,肯定要蒙受損失:
李相峰:再爛的公司都有一定的投資價值,除非它退市了或者說整個公司清算了。公司還是有投資價值的,但是在沒復牌之前你想投資也投資不了。對于之前在里面的那些股東來說,他們會蒙受巨大虧損或者是損失這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