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億,曾經的施正榮就是以這個身價成為2005年的中國首富。當施正榮創建的尚德企業在美國股市沖高到每股80美元的時候,他真的是站在人生事業的高峰,睥睨天下,可以說這一生應該榮華富貴不盡了。誰想到突然市場形勢逆轉,股價飛流直下三千里,竟然跌破1美元,成為資不抵債瀕臨破產的公司。
施正榮在37歲時以海歸洋人的身份回到中國,創辦了小型制造公司尚德電力,這家公司踩準了國外市場爆發的時機,在2005年一舉成為了第一家在美紐交所上市的中國公司。
大富大貴之后,施正榮的變與未變
“首富先生”似乎“變”得冷酷無情了,他開始重用一些背景更體面的人才,創業之初從底層跟隨他奮斗的員工則感到他們被施正榮拋棄,沒過兩年這些背景體面的高管也被其拋棄了,2009年,他又用一批更為體面的外籍高管將其取而代之。
事業的大成,讓他對光鮮亮麗的追求達到了頂峰。他愿意花20萬美元包一架公務機去參加達沃斯論壇,也愿意在企業社會責任上一年擲出6000萬人民幣,他與美國副總統戈爾共進晚餐,與英國查爾斯王子談合作,雇用了6名保鏢24小時保障他和家人的安全,盡管這些年從未真正遇過一次危險……
也有人說“首富先生”沒變。他依舊不愛應酬,不去酒吧,不去KTV,不打球,不玩古董,也不信宗教,只每年帶著全家去澳洲度假。他依舊愛吃河豚,再喝點白酒,或者下班后去尚德附近的一家日本料理店點一份涼拌三文魚。跟同學在一起高興時,“還是那個樣子,還是那個味道”。
有人說,他留給自己的那一面沒有變,變的是給別人看的那一面。盡管個人簡樸,他卻給自己買了近十輛頂級豪車,包括三輛雷克薩斯,一輛寶馬,一輛奔馳S600,一輛頂級賓利,一輛路虎,一輛沃爾沃……他身邊的人說,他見不同人時會開不同的車,他一向是個特別注重禮儀的人。
曾有員工12000人,一年半之后,尚德電力員工僅剩2400人
從天堂到地獄的距離其實并不遙遠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龍頭企業尚德電力來說,相隔不過短短8年。2001年施正榮創辦尚德電力,2005年尚德電力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主板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次年,施正榮被評為中國首富。2013年,尚德宣告破產重整,董事長施正榮被董事會罷免。甚至還卷入 “利益輸送”、“轉移資產”等諸般是非漩渦。尚德電力為什么會倒下?它對中國的光伏產業究竟帶來怎樣的影響?
2013年清明節后的無錫尚德P3工廠,一切工作還像往常一樣進行著。尚德破產重整的消息,并沒有給工人們帶來什么變化。負責組織生產的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熊海波向我們介紹,尚德的生產還在繼續,與破產之前相比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與幾年前相比,這里已經是另外一番景象。熊海波告訴記者,現在有2400工人,最多的時候,有12000人,那都是一年半以前的時候了。
在保證平日的生產的同時,尚德破產清算的工作也在緊張地進行著,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管理人,清算組組長楊二觀介紹,目前階段,催款是他們工作的難點。為了保證破產重整階段期間企業能有正的現金流,現在的尚德對每一個訂單的選擇都十分地慎重。
2013年3月20日,尚德宣布破產重整。很多曾經陪伴尚德一同打天下的人也都聽到了這個消息。楊懷進,與施正榮相識于1999年,是與最早施正榮一起創建尚德的伙伴,曾擔任尚德的總經理助理。張鳳鳴,與施正榮相識于1996年,在澳大利亞期間曾經與施正榮在同一家實驗室合作五年,歸國后曾擔任尚德第一任首席科學家。榮建國,在尚德成立期間,曾擔任無錫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曾經見證和參與尚德成立的他們,聽到這個消息時心里都是五味雜陳。
施正榮的尚德電力是怎么創立的
曾經見證了尚德成長的這些人無一例外都對尚德的衰落心存惋惜。那么尚德究竟是怎樣一步步走到破產的邊緣的呢?這還要從1999年的一個餐館說起。
1999年,兩個在澳大利亞的中國留學生一見如故,楊懷進在異國見到了他江蘇揚中的同鄉施正榮。兩個年輕人一拍即合,打算歸國創業。
2000年,剛從澳洲歸來的施正榮和楊懷進,帶著項目計劃書,帶著筆記本電腦,來到上海技術交易所,聽他們宣講的,是一些上海的太陽能專家和投資人。施正榮走上講臺,慷慨激昂地說,全世界太陽能技術第一流的專家就是我。但是坐在臺下的聽眾沒有一個人表示感興趣,甚至有人對楊懷進說,你根本不懂中國國情。”
但是,意氣風發的楊懷進和施正榮并沒有灰心喪氣,從上海離開,他們又在山東、遼寧、浙江、江蘇的許多城市連連吃了閉門羹。直到有一天,他們來到了無錫。楊懷進:“我們很幸運,就是說當初基本上不被理解的情況下到得到無錫市政府的這樣一個支持,特別讓我感覺驚訝的是無錫市的市委書記王佳俊,他聽了這個項目匯報之后,他立即就是說召開了這個幾家投資者的會議。無錫尚德就成立了。”
建立尚德的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初期啟動的資金需要八百萬美元。無錫國聯集團、小天鵝等幾家大國企,每家一百萬美元,就這樣為尚德籌到了第一筆資金。楊懷進:到位資金大概是五六百萬的美金,實際上都由無錫當時國有的幾家企業都分攤掉了,當時他(李延人)是經委主任,他的資源也是信譽個人魅力也是相當強的,他幫助了尚德早期的運營資金的問題。”
尚德電力四兄弟
這位原來的無錫市經委主任,也是尚德的第一任董事長李延人——在那時,施正榮常常稱呼他大哥。榮建國:“就是(像)這個我們平時傳說中的中關村的學子背個挎包,有個筆記本電腦,打開電腦縱覽世界,看他的學習情況,看他的歐洲的生活情況,看他的這個產品的研發,他發明論文的,反正所有的財富都在這個筆記本里。”
與施正榮、楊懷進一起回國的,還有他在澳洲實驗室的同事張鳳鳴博士和澳大利亞人泰德。這三位博士、一位碩士被大家稱為尚德海外歸來的“四兄弟”。張鳳鳴:我當時是尚德的首席科學家,然后兼這個技術研發中心的經理。當時就是創建研發中心,當時有一個新的起點,后來招聘這種技術人員,特別是研發方面的人員,再一個就是研發是國內最大的一條生產線。”
在無錫落地的尚德,也得到了無錫市和無錫新區政府的大力支持,為尚德進入運營正軌大大縮短了時間和成本。榮建國:“在很短時間內他已經完成了企業的串聯,完成了計劃的報批,他要把美金的進口要報批的,作為剛起來的公司他沒有這個時間,沒有這個經驗再去建廠房,時間也不允許,條件也沒有,拿出現有的標準廠房無償的給他使用,應該說是我們也是一站式服務,站站有人管著,每個關鍵的結點都有人在那里支持著。”
雖然當時的尚德已經建成了國內最大、最先進的光伏產品生產線,但是由于市場銷路還沒有打開,尚德的生產資金還常常短缺。但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施正榮和伙伴們一起撐過了尚德初期最艱苦的時光。榮建國:“尚德的起步,是人的努力,各界政府自支持,里面關鍵,應該說是和施正榮個人的魅力,個人的努力分不開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他周圍的創業團隊,團隊包括當時不是講四兄弟,他看見李(延人)主任總是叫大哥。”
但靠著兄弟支持和政府力挺,尚德這個幸運兒,很快就度過了初期資金短缺的困境。投產兩年之后,尚德就迎來了歐洲太陽能市場的春天。就在尚德第三條生產線投產的同一個月,德國政府更新了“可再生能源法”,對太陽能出臺了詳細的補貼計劃,德國對光伏電池的市場需求瞬間膨脹。而國內的光伏產業只有尚德一家有胃口吞下這塊大蛋糕,憑著先進的生產線,尚德很快開始賺錢。
然而,在尚德進入收獲季節的同時,施正榮最早的團隊卻在分崩離析,2002年到2003年,楊懷進、張鳳鳴、泰德,紛紛離開了尚德。
2004年,隨著第一屆董事會任期屆滿,李延人也離開了尚德,離開時,他只帶走了一百萬元的現金和一輛他開了幾年的奧迪A6,并沒有得到一分錢的股權。就這樣,四兄弟中的其他三人,以及第一屆董事長李延人離開了尚德。多年來,他們并未向外界講述過他們離開的真正原因。而隨著他們的離開,尚德也開始變成施正榮一個人的尚德。
不僅如此,施正榮也開始醞釀讓國有股東退出尚德,以便為尚德登陸資本市場做好準備。在無錫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協調下,國有股東紛紛以幾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回報退出,尚德也為私有化和上市鋪平了道路。
尚德電力在紐交所上市,施正榮瞬間拿下中國首富寶座
經歷了最初創業的艱難之后,尚德終于迎來了全新的市場機會。而德國政府對太陽能電池補貼的政策,更是讓尚德的市場需求瞬間暴發,產業前景一片光明。于是,尚德準備在美國上市,在資本市場施展拳腳。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人卻自己上門了。2005年9月20日,時任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總經理的詹姆斯突然造訪尚德,他問起當時正準備去納斯達克上市的施正榮,為什么不考慮到美國紐交所上市。而在當時的尚德高層看來,紐交所是當時全世界2000個VIP的俱樂部,他們沒有想到,就在3個月后,尚德也成為這2000個VIP公司中的一員。
2005年10月14日,在美國華爾街門紐交所前升起來了三面旗幟,從右至左是尚德電力、中國國旗和美國國旗,尚德電力就這樣成為了當時第一家在美國市場公開上市,融資規模最大的中國民營企業。上市當天尚德電力的股價,就從15美元漲到了21.2美元,而蒸蒸日上的尚德股價也讓施正榮在一夜之間,成為了中國首富。
那一年,美國上市歸來的施正榮成了征服海外資本市場的英雄。熊海波:很多供應商都紛紛來祝賀,包括我們施總從美國回來,再回到我們這邊,我們夾道歡迎,應該說員工從上到下歡聲一片,臉上充滿了喜悅。”2006年,施正榮以186億元的身家成為中國新首富。在美國上市成功的尚德,確實沒有理由不驕傲,剛才成立四年的尚德其發展速度,就超過了英國石油公司旗下的太陽能業務,以及美國紐交所上市公司。常青太陽能,躋身世界前五名。而據當時的尚德高管看來,上市帶來的財富對于施正榮的意義并不大,把尚德做成一份事業,做成一個百年老店。”
很快,越來越多的人在施正榮的這位榜樣的帶動下,帶著大量資本進入到光伏市場淘金。離開尚德的楊懷進也開始代理光伏生產設備。國內光伏市場的熱度變化,讓他也感到吃驚。楊懷進:“我在2001年的時候在推這個項目的時候,遇到的都是比較冷淡的面孔,對不對,那么到了2005年的時候呢參加一個展覽會,這個展覽會在浦東東方明珠這里,當我看到這個展覽會場面的時候讓我感到很驚訝,我幾乎要捂住眼睛不敢看,因為變得太瘋狂了,一下子從一個非常冷門的行業變成一個備受追捧的行業。”
張鳳鳴離開尚德之后,回到了南京大學光伏專業擔任教授,并且到南京中電光伏擔任首席技術官。他當時也感受到了光伏市場瘋狂的熱度。張鳳鳴:“還沒有生產出來,其沒有測試,客戶都把他的設備搬到你的車間來,當場測試以后,馬上包裝,就放在他自己的車上就拉走了,所以說是供不應求。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純利潤超過30%。”
供不應求的狀況讓所有的光伏企業都開始追逐光伏產品的原料晶硅。晶硅的價格就像坐了火箭一樣,變得不可思議起來。楊懷進: 2006年的時候硅料是22美金,27美金,然后漲到33美金及然后漲到50多美金,到了2007年、2008年的時候就漲到了500美元一公斤,歐美實際硅材料的成本就是在20多美金一公斤。”
瘋狂上漲的硅料價格讓施正榮也坐不住了。施正榮找到了全球十大硅片供應商之一,MEMC公司。憑著上市和借貸獲得的雄厚資金,施正榮與MEMC約定,在未來10年以每公斤80-100美元的價格,向尚德提供價值60億美元的硅片。施正榮也開始考慮轉換技術路線,減少硅料在產品制造中的使用。2007年,盡管尚德在非晶硅薄膜電池方面的技術路線和量產化方面尚未成熟,施正榮仍然力排眾議地宣布,在上海投產薄膜電池生產基地。
施正榮篤定地判斷,10年內,多晶硅價格不會跌破100美金。但是,硅料的價格跟施正榮開了個巨大的玩笑。楊懷進:“因為后來上的項目很多,大家動腦筋把所有的全世界的各種各樣的硅料的來源渠道甚至角落都掃遍了。從500美元一下子下降到50美元,從50美元下降到20多美元,就是說20多美元再下降到19美元17美元。”
2007年5月,施正榮宣布要投資3億美元發展薄膜電池基地。而隨著國際市場上的晶硅價格從每公斤500美元,降到五十美元以下,施正榮也叫停了薄膜電池項目,而是在同一地點上,投資26.8億元,建起了晶硅電池生產基地,而就是這一項決策的失誤,讓尚德損失了近五千萬美元。”
高價格的原料長期訂單也讓施正榮叫苦不迭,尚德一方面在找其他原料商,一方面也在承擔這個訂單的苦果,直到2011年,尚德付出了2億美元的“分手費”,終止了這張訂單。2008年,尚德的資金已經出現隱隱的危機。但是充裕的銀行貸款卻能夠為尚德的擴張保駕護航,短短三年,尚德從銀行獲取的貸款已經從2005年底的0.56億美元,增至7億美元左右,增長了十幾倍。從2005年到2008年,尚德營業收入經歷了從2.26億美元大幅漲到了19.23億美元,利潤總額也從2820萬美元提高到了8820萬美元。施正榮依然是備受追捧的明星企業家。
如果在幾年前來到無錫,人們會在鬧市區和高架橋旁巨幅廣告牌上,看到無錫幾個先進的人物: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和創新先鋒施正榮總是排在最顯著的位置。一個施正榮早期的伙伴這樣告訴我,每當經過這些廣告,他總是懷著復雜的心情低下頭,他有些擔心施正榮和尚德會不會就這樣被捧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給光伏市場吹進了一股寒風。施正榮選擇讓尚德保持極速擴張,不僅是他一人,其他企業、政府和金融機構也相信光伏業前景依然一片大好。2009年初,國開行江蘇分行和中行無錫分行共同向尚德提供了2億美元的貸款。對光伏業的大力支持隨處可見。尚德的銀行貸款從2005年末的0.56億美元攀升至2011年底的17億美元,暴增近30倍。楊懷進:投產就能夠掙錢,那么就能帶來GDP,當然就是說政府銀行都是支持的,所以推動了力量是很大。只要你在哪里開公司建太陽能,幾乎所有的行業銀行的行長都會來參加這樣一個開工儀式,都會來給你談接下來貸款的事情,這樣的從政府的角度也是如此,到處都是建太陽能生產基地。”記者:在這波熱潮建起來的基地,光伏產業園、擴大了的廠房有多少?”楊懷進:我想現在產能的50%都是在那波建立起來的。”
遍地開花的光伏產業讓光伏產品價格暴跌,價格戰愈演愈烈,不斷有企業曝出讓人驚詫的跳樓價。國內光伏產業的產能80-90%都要依賴對歐美市場的需求。而越來越低的中國光伏產品價格,讓美歐等國家對中國展開了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而且遭受債務危機的歐美市場,對太陽能的補貼和對光伏產品的需求大大萎縮。楊懷進:”政府補貼就如同開關一樣,他今年補貼開關就開,要過幾年不補貼了開關就關掉了,就沒有了,那么我沒有看到哪一個行業是依靠政府補貼瘋狂的發展的這個地步的,這個一直讓我感到不安的。我們恰恰做這個行業的時候做到忘記了我們認為政府補貼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一直都在那里。”
貸款太多,債主太多,當暴利無法維系時,尚德電力步入危局
2011年,尚德真正開始進入了危局。尚德2012一季度財報顯示,其負債達35.75億美元,資產為43.78億美元,資產負債率達81.8%。生產利潤極低,巨額貸款成了沉重的包袱。
十年前,施正榮的幾位合作伙伴在尚德開始盈利時離開。十年后,在尚德的重重危機之下,又有更多的高管離開了施正榮。2011年,正是尚德成立十周年的日子,榮建國作為施正榮的老朋友,也參加了這個尚德的慶典。與此同時,施正榮不斷被曝出關聯交易和GSF基金反擔保欺詐的丑聞,海外投資者和公眾紛紛質疑。施正榮通過亞州硅業、輝煌硅業等公司的關聯交易,將上市公司尚德電力數十億元的利益輸送到到自己名下的資產中。甚至有媒體曝出,2012年,國開行曾經提出讓施正榮以個人資產擔保,為尚德爭取新的貸款,以挽救危機中的尚德。但是這一提議被施正榮拒絕了。
2012年,8月15日晚,尚德電力宣布,施正榮卸任CEO。2013年3月4日晚間,尚德電力對外宣布,施正榮辭去董事長職務。但是,在尚德,依然有員工把他當作尚德的靈魂。2013年3月20日尚德宣布破產之時,破產之外加上了“重整” 二字,讓人們看到了尚德生存下去的希望。熊海波說,經過這一番調整,也許尚德還有機會迎來第二個春天。
就像這座全球巨大的光伏建筑一樣,尚德的輝煌仿佛就在昨天,歷歷在目,有的員工說施正榮還常常會來,只是外人已經很難再看到他的身影,經過這一番破產重整,尚德的牌子也許不會倒,尚德的廠房也許依然會在,但是尚德還是昨天的尚德嗎?”
回歸
施正榮締造了超高速度的財富神話,又以幾乎同樣的速度跌至谷底,財富來的快,去的也快。這件從中國首富到破產的故事血淋淋的告訴我們:“財富的定義不是以金額來衡量,而是以時間來衡量”。你今天有錢并不意味著你明天還會繼續有錢,你今天賺錢并不意味著你以后還能繼續賺錢。
但施正榮的故事絕不是唯一的個案,在企業界大起大落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5年,中大型企業平均壽命8~10年,絕大多數的企業存活不超過20年。
所以在全世界的華人圈中最有資格對保險說NO的首富李嘉誠就曾經說過:“大家都說我很富有,其實真正屬于我的財富是我為自己及家人購買的充足的人壽保險。”除此,李嘉誠又說:“人壽保險是企業發生財務危機時留給自己與家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這就是中國首富和亞洲首富在觀念上的本質區別。
李嘉誠之所以會在資產配置中增加巨額的人壽保險,是因為他在商場上拼搏50余年,早已認識到影響企業盛衰與財富增減的因素太多了。包括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經營風險、人身風險與責任風險、婚姻風險、系統風險等等……有些是可控的,有些則是不可控的,任何一個風險的發生都可能讓你一生辛辛苦苦的積累瞬間化為烏有。所以人生在世每個人都要懂得未雨綢繆,才能持盈保泰。有錢的時候更需要做好沒錢的準備,是每個富人一生都要修煉學習的課程。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世界500強企業安然在倒閉之后,總裁克里斯.萊夫婦全部資產被沒罰清償債務,唯獨他曾經以3700萬美元所購買的養老年金保險被保護下來,使得他們從2007年起每年可以從保險公司固定領取90萬美元的養老年金,債權人卻對他無可奈何,因為在美國人壽保險被視為家庭幸福的最后一道防線,不僅享受稅負的優惠,同樣的保險資產也在許多州獲得到法律上的保護,為受益人的利益而存在,免于債權的處分。
其實理財不僅管理的是現在,更重要還是為將來做打算,起碼人生雖短,但風險很多,能夠保證不被意外的風險讓自己白干幾十年,也很重要。
總之,首富的日子里,他得到了他過去所有渴望的東西,這些名利對于那個揚中少年來說更具有補償性質。
施正榮在37歲時以海歸洋人的身份回到中國,創辦了小型制造公司尚德電力,這家公司踩準了國外市場爆發的時機,在2005年一舉成為了第一家在美紐交所上市的中國公司。
大富大貴之后,施正榮的變與未變
“首富先生”似乎“變”得冷酷無情了,他開始重用一些背景更體面的人才,創業之初從底層跟隨他奮斗的員工則感到他們被施正榮拋棄,沒過兩年這些背景體面的高管也被其拋棄了,2009年,他又用一批更為體面的外籍高管將其取而代之。
事業的大成,讓他對光鮮亮麗的追求達到了頂峰。他愿意花20萬美元包一架公務機去參加達沃斯論壇,也愿意在企業社會責任上一年擲出6000萬人民幣,他與美國副總統戈爾共進晚餐,與英國查爾斯王子談合作,雇用了6名保鏢24小時保障他和家人的安全,盡管這些年從未真正遇過一次危險……
也有人說“首富先生”沒變。他依舊不愛應酬,不去酒吧,不去KTV,不打球,不玩古董,也不信宗教,只每年帶著全家去澳洲度假。他依舊愛吃河豚,再喝點白酒,或者下班后去尚德附近的一家日本料理店點一份涼拌三文魚。跟同學在一起高興時,“還是那個樣子,還是那個味道”。
有人說,他留給自己的那一面沒有變,變的是給別人看的那一面。盡管個人簡樸,他卻給自己買了近十輛頂級豪車,包括三輛雷克薩斯,一輛寶馬,一輛奔馳S600,一輛頂級賓利,一輛路虎,一輛沃爾沃……他身邊的人說,他見不同人時會開不同的車,他一向是個特別注重禮儀的人。
曾有員工12000人,一年半之后,尚德電力員工僅剩2400人
從天堂到地獄的距離其實并不遙遠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龍頭企業尚德電力來說,相隔不過短短8年。2001年施正榮創辦尚德電力,2005年尚德電力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主板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次年,施正榮被評為中國首富。2013年,尚德宣告破產重整,董事長施正榮被董事會罷免。甚至還卷入 “利益輸送”、“轉移資產”等諸般是非漩渦。尚德電力為什么會倒下?它對中國的光伏產業究竟帶來怎樣的影響?
2013年清明節后的無錫尚德P3工廠,一切工作還像往常一樣進行著。尚德破產重整的消息,并沒有給工人們帶來什么變化。負責組織生產的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熊海波向我們介紹,尚德的生產還在繼續,與破產之前相比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與幾年前相比,這里已經是另外一番景象。熊海波告訴記者,現在有2400工人,最多的時候,有12000人,那都是一年半以前的時候了。
在保證平日的生產的同時,尚德破產清算的工作也在緊張地進行著,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管理人,清算組組長楊二觀介紹,目前階段,催款是他們工作的難點。為了保證破產重整階段期間企業能有正的現金流,現在的尚德對每一個訂單的選擇都十分地慎重。
2013年3月20日,尚德宣布破產重整。很多曾經陪伴尚德一同打天下的人也都聽到了這個消息。楊懷進,與施正榮相識于1999年,是與最早施正榮一起創建尚德的伙伴,曾擔任尚德的總經理助理。張鳳鳴,與施正榮相識于1996年,在澳大利亞期間曾經與施正榮在同一家實驗室合作五年,歸國后曾擔任尚德第一任首席科學家。榮建國,在尚德成立期間,曾擔任無錫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曾經見證和參與尚德成立的他們,聽到這個消息時心里都是五味雜陳。
施正榮的尚德電力是怎么創立的
曾經見證了尚德成長的這些人無一例外都對尚德的衰落心存惋惜。那么尚德究竟是怎樣一步步走到破產的邊緣的呢?這還要從1999年的一個餐館說起。
1999年,兩個在澳大利亞的中國留學生一見如故,楊懷進在異國見到了他江蘇揚中的同鄉施正榮。兩個年輕人一拍即合,打算歸國創業。
2000年,剛從澳洲歸來的施正榮和楊懷進,帶著項目計劃書,帶著筆記本電腦,來到上海技術交易所,聽他們宣講的,是一些上海的太陽能專家和投資人。施正榮走上講臺,慷慨激昂地說,全世界太陽能技術第一流的專家就是我。但是坐在臺下的聽眾沒有一個人表示感興趣,甚至有人對楊懷進說,你根本不懂中國國情。”
但是,意氣風發的楊懷進和施正榮并沒有灰心喪氣,從上海離開,他們又在山東、遼寧、浙江、江蘇的許多城市連連吃了閉門羹。直到有一天,他們來到了無錫。楊懷進:“我們很幸運,就是說當初基本上不被理解的情況下到得到無錫市政府的這樣一個支持,特別讓我感覺驚訝的是無錫市的市委書記王佳俊,他聽了這個項目匯報之后,他立即就是說召開了這個幾家投資者的會議。無錫尚德就成立了。”
建立尚德的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初期啟動的資金需要八百萬美元。無錫國聯集團、小天鵝等幾家大國企,每家一百萬美元,就這樣為尚德籌到了第一筆資金。楊懷進:到位資金大概是五六百萬的美金,實際上都由無錫當時國有的幾家企業都分攤掉了,當時他(李延人)是經委主任,他的資源也是信譽個人魅力也是相當強的,他幫助了尚德早期的運營資金的問題。”
尚德電力四兄弟
這位原來的無錫市經委主任,也是尚德的第一任董事長李延人——在那時,施正榮常常稱呼他大哥。榮建國:“就是(像)這個我們平時傳說中的中關村的學子背個挎包,有個筆記本電腦,打開電腦縱覽世界,看他的學習情況,看他的歐洲的生活情況,看他的這個產品的研發,他發明論文的,反正所有的財富都在這個筆記本里。”
與施正榮、楊懷進一起回國的,還有他在澳洲實驗室的同事張鳳鳴博士和澳大利亞人泰德。這三位博士、一位碩士被大家稱為尚德海外歸來的“四兄弟”。張鳳鳴:我當時是尚德的首席科學家,然后兼這個技術研發中心的經理。當時就是創建研發中心,當時有一個新的起點,后來招聘這種技術人員,特別是研發方面的人員,再一個就是研發是國內最大的一條生產線。”
在無錫落地的尚德,也得到了無錫市和無錫新區政府的大力支持,為尚德進入運營正軌大大縮短了時間和成本。榮建國:“在很短時間內他已經完成了企業的串聯,完成了計劃的報批,他要把美金的進口要報批的,作為剛起來的公司他沒有這個時間,沒有這個經驗再去建廠房,時間也不允許,條件也沒有,拿出現有的標準廠房無償的給他使用,應該說是我們也是一站式服務,站站有人管著,每個關鍵的結點都有人在那里支持著。”
雖然當時的尚德已經建成了國內最大、最先進的光伏產品生產線,但是由于市場銷路還沒有打開,尚德的生產資金還常常短缺。但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施正榮和伙伴們一起撐過了尚德初期最艱苦的時光。榮建國:“尚德的起步,是人的努力,各界政府自支持,里面關鍵,應該說是和施正榮個人的魅力,個人的努力分不開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他周圍的創業團隊,團隊包括當時不是講四兄弟,他看見李(延人)主任總是叫大哥。”
但靠著兄弟支持和政府力挺,尚德這個幸運兒,很快就度過了初期資金短缺的困境。投產兩年之后,尚德就迎來了歐洲太陽能市場的春天。就在尚德第三條生產線投產的同一個月,德國政府更新了“可再生能源法”,對太陽能出臺了詳細的補貼計劃,德國對光伏電池的市場需求瞬間膨脹。而國內的光伏產業只有尚德一家有胃口吞下這塊大蛋糕,憑著先進的生產線,尚德很快開始賺錢。
然而,在尚德進入收獲季節的同時,施正榮最早的團隊卻在分崩離析,2002年到2003年,楊懷進、張鳳鳴、泰德,紛紛離開了尚德。
2004年,隨著第一屆董事會任期屆滿,李延人也離開了尚德,離開時,他只帶走了一百萬元的現金和一輛他開了幾年的奧迪A6,并沒有得到一分錢的股權。就這樣,四兄弟中的其他三人,以及第一屆董事長李延人離開了尚德。多年來,他們并未向外界講述過他們離開的真正原因。而隨著他們的離開,尚德也開始變成施正榮一個人的尚德。
不僅如此,施正榮也開始醞釀讓國有股東退出尚德,以便為尚德登陸資本市場做好準備。在無錫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協調下,國有股東紛紛以幾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回報退出,尚德也為私有化和上市鋪平了道路。
尚德電力在紐交所上市,施正榮瞬間拿下中國首富寶座
經歷了最初創業的艱難之后,尚德終于迎來了全新的市場機會。而德國政府對太陽能電池補貼的政策,更是讓尚德的市場需求瞬間暴發,產業前景一片光明。于是,尚德準備在美國上市,在資本市場施展拳腳。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人卻自己上門了。2005年9月20日,時任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總經理的詹姆斯突然造訪尚德,他問起當時正準備去納斯達克上市的施正榮,為什么不考慮到美國紐交所上市。而在當時的尚德高層看來,紐交所是當時全世界2000個VIP的俱樂部,他們沒有想到,就在3個月后,尚德也成為這2000個VIP公司中的一員。
2005年10月14日,在美國華爾街門紐交所前升起來了三面旗幟,從右至左是尚德電力、中國國旗和美國國旗,尚德電力就這樣成為了當時第一家在美國市場公開上市,融資規模最大的中國民營企業。上市當天尚德電力的股價,就從15美元漲到了21.2美元,而蒸蒸日上的尚德股價也讓施正榮在一夜之間,成為了中國首富。
那一年,美國上市歸來的施正榮成了征服海外資本市場的英雄。熊海波:很多供應商都紛紛來祝賀,包括我們施總從美國回來,再回到我們這邊,我們夾道歡迎,應該說員工從上到下歡聲一片,臉上充滿了喜悅。”2006年,施正榮以186億元的身家成為中國新首富。在美國上市成功的尚德,確實沒有理由不驕傲,剛才成立四年的尚德其發展速度,就超過了英國石油公司旗下的太陽能業務,以及美國紐交所上市公司。常青太陽能,躋身世界前五名。而據當時的尚德高管看來,上市帶來的財富對于施正榮的意義并不大,把尚德做成一份事業,做成一個百年老店。”
很快,越來越多的人在施正榮的這位榜樣的帶動下,帶著大量資本進入到光伏市場淘金。離開尚德的楊懷進也開始代理光伏生產設備。國內光伏市場的熱度變化,讓他也感到吃驚。楊懷進:“我在2001年的時候在推這個項目的時候,遇到的都是比較冷淡的面孔,對不對,那么到了2005年的時候呢參加一個展覽會,這個展覽會在浦東東方明珠這里,當我看到這個展覽會場面的時候讓我感到很驚訝,我幾乎要捂住眼睛不敢看,因為變得太瘋狂了,一下子從一個非常冷門的行業變成一個備受追捧的行業。”
張鳳鳴離開尚德之后,回到了南京大學光伏專業擔任教授,并且到南京中電光伏擔任首席技術官。他當時也感受到了光伏市場瘋狂的熱度。張鳳鳴:“還沒有生產出來,其沒有測試,客戶都把他的設備搬到你的車間來,當場測試以后,馬上包裝,就放在他自己的車上就拉走了,所以說是供不應求。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純利潤超過30%。”
供不應求的狀況讓所有的光伏企業都開始追逐光伏產品的原料晶硅。晶硅的價格就像坐了火箭一樣,變得不可思議起來。楊懷進: 2006年的時候硅料是22美金,27美金,然后漲到33美金及然后漲到50多美金,到了2007年、2008年的時候就漲到了500美元一公斤,歐美實際硅材料的成本就是在20多美金一公斤。”
瘋狂上漲的硅料價格讓施正榮也坐不住了。施正榮找到了全球十大硅片供應商之一,MEMC公司。憑著上市和借貸獲得的雄厚資金,施正榮與MEMC約定,在未來10年以每公斤80-100美元的價格,向尚德提供價值60億美元的硅片。施正榮也開始考慮轉換技術路線,減少硅料在產品制造中的使用。2007年,盡管尚德在非晶硅薄膜電池方面的技術路線和量產化方面尚未成熟,施正榮仍然力排眾議地宣布,在上海投產薄膜電池生產基地。
施正榮篤定地判斷,10年內,多晶硅價格不會跌破100美金。但是,硅料的價格跟施正榮開了個巨大的玩笑。楊懷進:“因為后來上的項目很多,大家動腦筋把所有的全世界的各種各樣的硅料的來源渠道甚至角落都掃遍了。從500美元一下子下降到50美元,從50美元下降到20多美元,就是說20多美元再下降到19美元17美元。”
2007年5月,施正榮宣布要投資3億美元發展薄膜電池基地。而隨著國際市場上的晶硅價格從每公斤500美元,降到五十美元以下,施正榮也叫停了薄膜電池項目,而是在同一地點上,投資26.8億元,建起了晶硅電池生產基地,而就是這一項決策的失誤,讓尚德損失了近五千萬美元。”
高價格的原料長期訂單也讓施正榮叫苦不迭,尚德一方面在找其他原料商,一方面也在承擔這個訂單的苦果,直到2011年,尚德付出了2億美元的“分手費”,終止了這張訂單。2008年,尚德的資金已經出現隱隱的危機。但是充裕的銀行貸款卻能夠為尚德的擴張保駕護航,短短三年,尚德從銀行獲取的貸款已經從2005年底的0.56億美元,增至7億美元左右,增長了十幾倍。從2005年到2008年,尚德營業收入經歷了從2.26億美元大幅漲到了19.23億美元,利潤總額也從2820萬美元提高到了8820萬美元。施正榮依然是備受追捧的明星企業家。
如果在幾年前來到無錫,人們會在鬧市區和高架橋旁巨幅廣告牌上,看到無錫幾個先進的人物: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和創新先鋒施正榮總是排在最顯著的位置。一個施正榮早期的伙伴這樣告訴我,每當經過這些廣告,他總是懷著復雜的心情低下頭,他有些擔心施正榮和尚德會不會就這樣被捧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給光伏市場吹進了一股寒風。施正榮選擇讓尚德保持極速擴張,不僅是他一人,其他企業、政府和金融機構也相信光伏業前景依然一片大好。2009年初,國開行江蘇分行和中行無錫分行共同向尚德提供了2億美元的貸款。對光伏業的大力支持隨處可見。尚德的銀行貸款從2005年末的0.56億美元攀升至2011年底的17億美元,暴增近30倍。楊懷進:投產就能夠掙錢,那么就能帶來GDP,當然就是說政府銀行都是支持的,所以推動了力量是很大。只要你在哪里開公司建太陽能,幾乎所有的行業銀行的行長都會來參加這樣一個開工儀式,都會來給你談接下來貸款的事情,這樣的從政府的角度也是如此,到處都是建太陽能生產基地。”記者:在這波熱潮建起來的基地,光伏產業園、擴大了的廠房有多少?”楊懷進:我想現在產能的50%都是在那波建立起來的。”
遍地開花的光伏產業讓光伏產品價格暴跌,價格戰愈演愈烈,不斷有企業曝出讓人驚詫的跳樓價。國內光伏產業的產能80-90%都要依賴對歐美市場的需求。而越來越低的中國光伏產品價格,讓美歐等國家對中國展開了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而且遭受債務危機的歐美市場,對太陽能的補貼和對光伏產品的需求大大萎縮。楊懷進:”政府補貼就如同開關一樣,他今年補貼開關就開,要過幾年不補貼了開關就關掉了,就沒有了,那么我沒有看到哪一個行業是依靠政府補貼瘋狂的發展的這個地步的,這個一直讓我感到不安的。我們恰恰做這個行業的時候做到忘記了我們認為政府補貼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一直都在那里。”
貸款太多,債主太多,當暴利無法維系時,尚德電力步入危局
2011年,尚德真正開始進入了危局。尚德2012一季度財報顯示,其負債達35.75億美元,資產為43.78億美元,資產負債率達81.8%。生產利潤極低,巨額貸款成了沉重的包袱。
十年前,施正榮的幾位合作伙伴在尚德開始盈利時離開。十年后,在尚德的重重危機之下,又有更多的高管離開了施正榮。2011年,正是尚德成立十周年的日子,榮建國作為施正榮的老朋友,也參加了這個尚德的慶典。與此同時,施正榮不斷被曝出關聯交易和GSF基金反擔保欺詐的丑聞,海外投資者和公眾紛紛質疑。施正榮通過亞州硅業、輝煌硅業等公司的關聯交易,將上市公司尚德電力數十億元的利益輸送到到自己名下的資產中。甚至有媒體曝出,2012年,國開行曾經提出讓施正榮以個人資產擔保,為尚德爭取新的貸款,以挽救危機中的尚德。但是這一提議被施正榮拒絕了。
2012年,8月15日晚,尚德電力宣布,施正榮卸任CEO。2013年3月4日晚間,尚德電力對外宣布,施正榮辭去董事長職務。但是,在尚德,依然有員工把他當作尚德的靈魂。2013年3月20日尚德宣布破產之時,破產之外加上了“重整” 二字,讓人們看到了尚德生存下去的希望。熊海波說,經過這一番調整,也許尚德還有機會迎來第二個春天。
就像這座全球巨大的光伏建筑一樣,尚德的輝煌仿佛就在昨天,歷歷在目,有的員工說施正榮還常常會來,只是外人已經很難再看到他的身影,經過這一番破產重整,尚德的牌子也許不會倒,尚德的廠房也許依然會在,但是尚德還是昨天的尚德嗎?”
回歸
施正榮締造了超高速度的財富神話,又以幾乎同樣的速度跌至谷底,財富來的快,去的也快。這件從中國首富到破產的故事血淋淋的告訴我們:“財富的定義不是以金額來衡量,而是以時間來衡量”。你今天有錢并不意味著你明天還會繼續有錢,你今天賺錢并不意味著你以后還能繼續賺錢。
但施正榮的故事絕不是唯一的個案,在企業界大起大落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5年,中大型企業平均壽命8~10年,絕大多數的企業存活不超過20年。
所以在全世界的華人圈中最有資格對保險說NO的首富李嘉誠就曾經說過:“大家都說我很富有,其實真正屬于我的財富是我為自己及家人購買的充足的人壽保險。”除此,李嘉誠又說:“人壽保險是企業發生財務危機時留給自己與家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這就是中國首富和亞洲首富在觀念上的本質區別。
李嘉誠之所以會在資產配置中增加巨額的人壽保險,是因為他在商場上拼搏50余年,早已認識到影響企業盛衰與財富增減的因素太多了。包括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經營風險、人身風險與責任風險、婚姻風險、系統風險等等……有些是可控的,有些則是不可控的,任何一個風險的發生都可能讓你一生辛辛苦苦的積累瞬間化為烏有。所以人生在世每個人都要懂得未雨綢繆,才能持盈保泰。有錢的時候更需要做好沒錢的準備,是每個富人一生都要修煉學習的課程。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世界500強企業安然在倒閉之后,總裁克里斯.萊夫婦全部資產被沒罰清償債務,唯獨他曾經以3700萬美元所購買的養老年金保險被保護下來,使得他們從2007年起每年可以從保險公司固定領取90萬美元的養老年金,債權人卻對他無可奈何,因為在美國人壽保險被視為家庭幸福的最后一道防線,不僅享受稅負的優惠,同樣的保險資產也在許多州獲得到法律上的保護,為受益人的利益而存在,免于債權的處分。
其實理財不僅管理的是現在,更重要還是為將來做打算,起碼人生雖短,但風險很多,能夠保證不被意外的風險讓自己白干幾十年,也很重要。
總之,首富的日子里,他得到了他過去所有渴望的東西,這些名利對于那個揚中少年來說更具有補償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