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至13日,本報記者跟隨深圳市政府和經貿代表團采訪,突出的感受是:海外分會產生“磁鐵”效應,中國企業和技術在這里受到熱捧,歐洲企業爭相前來談合作。
高交會海外產生“磁鐵”效應
中國企業和技術受熱捧 歐洲企業期待與深圳合作
在一張張洽談桌上,金發碧眼的歐洲專家和企業代表,熱情地向中方企業推介自己的科研成果和項目。這是記者連日來在高交會海外分會上看到的場景。
本屆高交會海外分會的選點可謂獨具匠心:俄羅斯與中國已建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也是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點國家;比利時是“歐洲之心”歐盟總部所在地,被稱為歐洲“科技小巨人”。6月6日至13日,本報記者跟隨深圳市政府和經貿代表團采訪,突出的感受是:高交會海外分會產生“磁鐵”效應,中國企業和技術在這里受到熱捧,歐洲企業爭相前來談合作。
從2005年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首屆海外分會以來,高交會海外分會至今在國外多個城市舉辦了11屆。從一屆比一屆火爆的情況看,深圳經濟綜合實力、國際影響力在不斷增強,高交會平臺效應與日俱增。
中國企業創新發展“走出去”
參加本屆高交會海外分會的企業,包括深圳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新型電子產業、金融投資等領域的代表。其中,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派出強大團隊,所屬高新投集團、中小企業信用融資擔保集團、深圳市危險廢品處理站等企業,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均參展,受到眾多歐洲企業的關注。
莫斯科和深圳均是人口超過千萬的特大城市,交通擁堵是共同問題。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張曉春介紹說,這次帶來了交通政策研究及規劃設計、交通信息化與智能交通、軌道交通技術研究等合作方向及項目。此前,該中心曾承擔香港、澳門、珠三角等百余個城市的項目。
特發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寶告訴記者,在莫斯科的洽談中達成了兩項成果。而一同參展的廣州、珠海等地多個大型科技企業,希望借高交會這個平臺,創新發展“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戰略和“互聯網+”的背景下,在歐洲尋找新的商機。
此次高交會首次在俄羅斯舉行,因是俄羅斯科教部組織的,前來參加洽談的大多是高校企業和研究機構代表。
他們帶來的一些項目“新鮮出爐”,沒有經過市場調研和考驗,有的甚至樣品還沒有完成。對中國企業來說,如何“沙里淘金”,很考眼力。廣州浩洋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彭穎茹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勢在必行,但在此過程中應考慮周詳,不僅要對項目本身深思熟慮,還得考慮語言、人力資源甚至風土人情方面的因素。她在此次高交會海外分會沒有達成合作意向,但她保存了所有接洽人員的電話,并加了微信,以便有需要的時候可進一步加深了解,展開合作。
歐洲企業期盼與中國合作
高交會影響力的提升,體現在主動性的轉變上。記者隨行采訪發現,歐洲企業、科研院所與深圳及中國企業合作的愿望非常迫切。
在俄羅斯洽談會現場,來自俄羅斯聯邦超過25個地區的近50家科研機構、高校及科技公司的100多位代表濟濟一堂,與中方企業進行了超過150場次的對接洽談,涉及新材料、機械制造、航空航天、通信技術等。
“我在3個小時內和8位企業代表、專家洽談,真是口干舌燥。” 深圳市中小企業信用融資擔保集團副總經理李明感嘆。有同樣感受的又何止她一人。記者在現場看到,深圳創新投資集團副總理姚小雄正在和一位俄羅斯專家交談,身旁已有好幾位企業代表排隊等候。他的筆記本上顯示,此前他已跟7家企業代表有過交談。
在高交會比利時分會,比利時企業同樣“求賢似渴”。記者觀察發現,歐企“圍追”中國企業,既有經濟疲軟下希望通過技術、資本和市場合作,尋找產業突破的原因;同時,也是創新元素互補互動、內在發展的需求。他們希望通過高交會平臺,找到在中國的投資合作伙伴,以及進入中國后的融資等配套服務商。
“高交會海外分會除了可能達成合作、拿到訂單外,更重要的是開闊深圳企業的視野,為未來發展打下基礎。”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董事長梁鍵一席話,道出了眾多企業的心聲。大家認為,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過程中,中國企業投資海外不局限于能源、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也要積極向創新研發、高端裝備、高附加值服務等領域擴張。通過高交會海外分會等重要的經貿和科技交流活動,企業經過深入調研后再有針對性地“走出去”,發展步伐將更穩健。
高交會海外產生“磁鐵”效應
中國企業和技術受熱捧 歐洲企業期待與深圳合作
在一張張洽談桌上,金發碧眼的歐洲專家和企業代表,熱情地向中方企業推介自己的科研成果和項目。這是記者連日來在高交會海外分會上看到的場景。
本屆高交會海外分會的選點可謂獨具匠心:俄羅斯與中國已建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也是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點國家;比利時是“歐洲之心”歐盟總部所在地,被稱為歐洲“科技小巨人”。6月6日至13日,本報記者跟隨深圳市政府和經貿代表團采訪,突出的感受是:高交會海外分會產生“磁鐵”效應,中國企業和技術在這里受到熱捧,歐洲企業爭相前來談合作。
從2005年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首屆海外分會以來,高交會海外分會至今在國外多個城市舉辦了11屆。從一屆比一屆火爆的情況看,深圳經濟綜合實力、國際影響力在不斷增強,高交會平臺效應與日俱增。
中國企業創新發展“走出去”
參加本屆高交會海外分會的企業,包括深圳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新型電子產業、金融投資等領域的代表。其中,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派出強大團隊,所屬高新投集團、中小企業信用融資擔保集團、深圳市危險廢品處理站等企業,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均參展,受到眾多歐洲企業的關注。
莫斯科和深圳均是人口超過千萬的特大城市,交通擁堵是共同問題。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張曉春介紹說,這次帶來了交通政策研究及規劃設計、交通信息化與智能交通、軌道交通技術研究等合作方向及項目。此前,該中心曾承擔香港、澳門、珠三角等百余個城市的項目。
特發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寶告訴記者,在莫斯科的洽談中達成了兩項成果。而一同參展的廣州、珠海等地多個大型科技企業,希望借高交會這個平臺,創新發展“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戰略和“互聯網+”的背景下,在歐洲尋找新的商機。
此次高交會首次在俄羅斯舉行,因是俄羅斯科教部組織的,前來參加洽談的大多是高校企業和研究機構代表。
他們帶來的一些項目“新鮮出爐”,沒有經過市場調研和考驗,有的甚至樣品還沒有完成。對中國企業來說,如何“沙里淘金”,很考眼力。廣州浩洋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彭穎茹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勢在必行,但在此過程中應考慮周詳,不僅要對項目本身深思熟慮,還得考慮語言、人力資源甚至風土人情方面的因素。她在此次高交會海外分會沒有達成合作意向,但她保存了所有接洽人員的電話,并加了微信,以便有需要的時候可進一步加深了解,展開合作。
歐洲企業期盼與中國合作
高交會影響力的提升,體現在主動性的轉變上。記者隨行采訪發現,歐洲企業、科研院所與深圳及中國企業合作的愿望非常迫切。
在俄羅斯洽談會現場,來自俄羅斯聯邦超過25個地區的近50家科研機構、高校及科技公司的100多位代表濟濟一堂,與中方企業進行了超過150場次的對接洽談,涉及新材料、機械制造、航空航天、通信技術等。
“我在3個小時內和8位企業代表、專家洽談,真是口干舌燥。” 深圳市中小企業信用融資擔保集團副總經理李明感嘆。有同樣感受的又何止她一人。記者在現場看到,深圳創新投資集團副總理姚小雄正在和一位俄羅斯專家交談,身旁已有好幾位企業代表排隊等候。他的筆記本上顯示,此前他已跟7家企業代表有過交談。
在高交會比利時分會,比利時企業同樣“求賢似渴”。記者觀察發現,歐企“圍追”中國企業,既有經濟疲軟下希望通過技術、資本和市場合作,尋找產業突破的原因;同時,也是創新元素互補互動、內在發展的需求。他們希望通過高交會平臺,找到在中國的投資合作伙伴,以及進入中國后的融資等配套服務商。
“高交會海外分會除了可能達成合作、拿到訂單外,更重要的是開闊深圳企業的視野,為未來發展打下基礎。”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董事長梁鍵一席話,道出了眾多企業的心聲。大家認為,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過程中,中國企業投資海外不局限于能源、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也要積極向創新研發、高端裝備、高附加值服務等領域擴張。通過高交會海外分會等重要的經貿和科技交流活動,企業經過深入調研后再有針對性地“走出去”,發展步伐將更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