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段時間來寫楊懷進有點多,老紅原本決意短期內不再點評海潤。偏偏近日海潤又創造了一個世界記錄,牽手聯合光伏把一次光伏電站的交易規模推上了GW級;偏偏研究海潤的高手們就此連發評論:“斷臂止血”、“請來白衣騎士”云云。
海潤何時變得如此孱弱,竟然到了需要別人扶著走的時候?老紅覺得這不是光伏人心目中的海潤。
因為關心中國光伏,所以不陌生海潤。因為始終相信楊懷進,所以持續關注。當老紅看到海潤與聯合光伏的成功合作,第一直覺是:這是海潤始終如一的發展戰略的成功。
正所謂“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老紅與這些海潤分析專家,不知道誰是“行家”,但面對同樣的事實,卻看到完全不同樣的“門道”。
從海潤和聯合光伏合作的“熱鬧”,應當看出什么“門道”?
首先,這里不需要營造“壯士斷腕”的悲壯氣氛。借殼上市三年來,海潤的業績不是不理想,而是很不理想。但是為什么不理想?不單老紅沒太看明白,求教于業內人士亦是沒太看明白。恰恰是與聯合光伏的合作及“斷臂”的評論,讓老紅思考、明白了一些。“斷腕”、“斷臂”甚至“斷腰”,是對資本市場一個行為的專業而貼切的形容,它幾乎是企業投資失誤的最后保命之舉。用于今天海潤,斷然是不對的。光伏電站投資市場,金融屬性突出,考核這個市場中的投資企業,現金流是最重要指標。當前的海潤,資產負債率67%,在業內當屬“優等生”;去年底現金雖然難言充沛,可30多個億的可流動電站資產會讓楊懷進有著“家里有糧心里不慌”的底氣;正是這種底氣,海潤坦然地持有著合作伙伴聯合光伏10億元可轉債。如此海潤,何需“斷臂”,何需悲情。
建設電站,賣出電站,回收資金,建設更大的電站是光伏電站市場的商業模式之一,也是海潤的商業模式。此次海潤大規模出售電站,外行人看是“斷臂”,內行人看是實現自己的商業模式。在老紅眼中,業內采用同一模式的不少,實現同一交易規模的不多。
其次,這不僅是一次交易的成功,這更是一個戰略的成功,或是一個強強合作的開始。2011年底,借殼上市后不久,海潤即開始實施進軍光伏電站的戰略,這是光伏加工企業中轉型最早的。“戰略”之說的佐證之一是,海潤完成上市不足三月立即推出38億元的再融資。但明白的人都明白,其中大部只能是為了進軍電站,一定不是為了擴大生產,因為那時光伏加工企業都在搶著降低產能。幾年來,無論多難,海潤從國內到國外,從未放棄這一戰略。海潤的努力也已得到業界的充分認可,2013年7月海潤就與順風清潔能源實現總計499兆瓦、金額47億元6個光伏電站的轉讓。今年三月,江蘇曠達3億元收購海潤100MW電站等。再說聯合光伏,從成功借殼“金寶利”那天起,不斷施展資本手段,大舉進軍光伏電站市場,特別是從去年中期招商新能源追加資本力量開始,其問鼎電站市場的決心昭然。在老紅看來,海潤與聯合光伏的合作,或因偶然起,或有必然因。
決定一個光伏電站投資收益的因素有很多,一次完成17個電站的交易充分顯示著交易雙方的相互信任。因為海潤、聯合光伏兩家優秀企業的一次世界級合作是優勢互補的戰略合作,所以這種合作今后再有驚人之舉也是可以期盼的。當前光伏產業,上游與下游,金融與實業,兩家之間、多家之間企業發揮各自優勢簽署戰略合作的不少,讓人振奮,讓人期盼。但誰也沒想到的是,偏偏是海潤與聯合光伏“于無聲處聽驚雷”。
正確的輿論,是光伏產業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之一。一個不正確的輿論,既可能毀掉一個優秀的光伏企業,也可能誤導這個企業的投資者。回顧近幾年來社會看光伏產業,好的時候像是一朵花,不好的時候像是一堆狗屎。可現實是,中國的光伏產業越來越好,倒是讓不少金融資本失去了最佳的戰機。
海潤何時變得如此孱弱,竟然到了需要別人扶著走的時候?老紅覺得這不是光伏人心目中的海潤。
因為關心中國光伏,所以不陌生海潤。因為始終相信楊懷進,所以持續關注。當老紅看到海潤與聯合光伏的成功合作,第一直覺是:這是海潤始終如一的發展戰略的成功。
正所謂“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老紅與這些海潤分析專家,不知道誰是“行家”,但面對同樣的事實,卻看到完全不同樣的“門道”。
從海潤和聯合光伏合作的“熱鬧”,應當看出什么“門道”?
首先,這里不需要營造“壯士斷腕”的悲壯氣氛。借殼上市三年來,海潤的業績不是不理想,而是很不理想。但是為什么不理想?不單老紅沒太看明白,求教于業內人士亦是沒太看明白。恰恰是與聯合光伏的合作及“斷臂”的評論,讓老紅思考、明白了一些。“斷腕”、“斷臂”甚至“斷腰”,是對資本市場一個行為的專業而貼切的形容,它幾乎是企業投資失誤的最后保命之舉。用于今天海潤,斷然是不對的。光伏電站投資市場,金融屬性突出,考核這個市場中的投資企業,現金流是最重要指標。當前的海潤,資產負債率67%,在業內當屬“優等生”;去年底現金雖然難言充沛,可30多個億的可流動電站資產會讓楊懷進有著“家里有糧心里不慌”的底氣;正是這種底氣,海潤坦然地持有著合作伙伴聯合光伏10億元可轉債。如此海潤,何需“斷臂”,何需悲情。
建設電站,賣出電站,回收資金,建設更大的電站是光伏電站市場的商業模式之一,也是海潤的商業模式。此次海潤大規模出售電站,外行人看是“斷臂”,內行人看是實現自己的商業模式。在老紅眼中,業內采用同一模式的不少,實現同一交易規模的不多。
其次,這不僅是一次交易的成功,這更是一個戰略的成功,或是一個強強合作的開始。2011年底,借殼上市后不久,海潤即開始實施進軍光伏電站的戰略,這是光伏加工企業中轉型最早的。“戰略”之說的佐證之一是,海潤完成上市不足三月立即推出38億元的再融資。但明白的人都明白,其中大部只能是為了進軍電站,一定不是為了擴大生產,因為那時光伏加工企業都在搶著降低產能。幾年來,無論多難,海潤從國內到國外,從未放棄這一戰略。海潤的努力也已得到業界的充分認可,2013年7月海潤就與順風清潔能源實現總計499兆瓦、金額47億元6個光伏電站的轉讓。今年三月,江蘇曠達3億元收購海潤100MW電站等。再說聯合光伏,從成功借殼“金寶利”那天起,不斷施展資本手段,大舉進軍光伏電站市場,特別是從去年中期招商新能源追加資本力量開始,其問鼎電站市場的決心昭然。在老紅看來,海潤與聯合光伏的合作,或因偶然起,或有必然因。
決定一個光伏電站投資收益的因素有很多,一次完成17個電站的交易充分顯示著交易雙方的相互信任。因為海潤、聯合光伏兩家優秀企業的一次世界級合作是優勢互補的戰略合作,所以這種合作今后再有驚人之舉也是可以期盼的。當前光伏產業,上游與下游,金融與實業,兩家之間、多家之間企業發揮各自優勢簽署戰略合作的不少,讓人振奮,讓人期盼。但誰也沒想到的是,偏偏是海潤與聯合光伏“于無聲處聽驚雷”。
正確的輿論,是光伏產業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之一。一個不正確的輿論,既可能毀掉一個優秀的光伏企業,也可能誤導這個企業的投資者。回顧近幾年來社會看光伏產業,好的時候像是一朵花,不好的時候像是一堆狗屎。可現實是,中國的光伏產業越來越好,倒是讓不少金融資本失去了最佳的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