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位于新疆哈密的天山換流站聯變擴建工程的工地上,新疆送變電工程公司的建設人員頂著料峭的寒風正在緊張施工。自3月10日新疆2015年電網建設重點工程全面開、復工以來,幾千名電力建設者,在新疆大地上擺開了戰場。
2015年,國網新疆電力公司提出了解決電網“兩頭薄弱”,確保建成750千伏主網架的奮斗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新疆電力全面加快了750千伏主網架和迎峰工程建設步伐,要求所有工程必須在年底前建成投運。新疆750千伏主網架工程包括庫車—阿克蘇—巴楚—喀什、三塘湖—哈密、五彩灣—芨芨湖—三塘湖、伊犁—庫車、吐魯番—哈密線路改接等750千伏輸變電工程。除伊犁—庫車750千伏輸變電工程計劃2016年9月投運以外,其余工程均計劃在2015年底建成投運。屆時,數千公里的750千伏電網將取代220千伏電網,把新疆串珠狀的風火水電基地連接起來,形成輸送能力更強、更加安全可靠的電網結構,也為新疆能源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奠定了基礎,形成一個新的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
從220千伏到750千伏,為新疆能源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奠定基礎
2010年11月,新疆建成投運首條750千伏輸變電工程,不僅實現了新疆與西北電網的聯網,也宣告了新疆電網超高壓時代的正式到來。雄偉的天山腳下,除了絲綢古道和亞歐大陸橋以外,又增加了一條嶄新的“空中電力高速公路”。
經過5年發展,截止到2014年底,新疆750千伏電網已建成“工”字型骨干網架,西至伊犁,南達庫車,向東經哈密與西北電網實現750千伏雙通道聯網。已建成750千伏變電站12座,變電容量2000萬千伏安;建成750千伏線路20條,總長度3939千米。
然而,在2010年之前,新疆主電網最高電壓等級僅為220千伏。隨著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召開,新疆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煤炭、油氣等優勢資源加速轉化,一大批民生工程開工建設,推動了用電量的節節攀升。但是,由于新疆人口大多分布于分散的綠洲上,綠洲間電網距離長達300千米左右,電網東西、南北跨度均超過2000千米,220千伏的網架結構,根本無法滿足地區間大功率送電的需要和大容量電廠、大型水火電基地的接入及送出需要。因此,新疆迫切需要建設更高一級電壓等級的電網網架。
2014年11月,新疆電力啟動了750千伏主網架工程建設,成立了750千伏電網建設領導小組,決定集全公司之力加快建設,確保2015年底基本建成750千伏骨干網架。
新疆750千伏主網架工程包括庫車—阿克蘇—巴楚—喀什、三塘湖—哈密、五彩灣—芨芨湖—三塘湖、伊犁—庫車、吐魯番—哈密線路改接等750千伏輸變電工程。除伊犁—庫車750千伏輸變電工程計劃2016年9月投運以外,其余工程均計劃在2015年底建成投運。屆時,新疆電網主網架將由目前的220千伏直接升級為750千伏。
從用上電到用好電,農村電網卡脖子問題將得到有效改善
3月16日清晨,群山環繞之中的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巴仁鄉汗鐵列克村,在一盞盞燈光中慢慢蘇醒。在安居富民房明亮的燈光下,59歲的維吾爾族村民阿布都克里力?買買提正給孫子準備早餐。
而在2014年9月25日之前,這一切只能在煤油燈下進行。隨著新疆汗鐵列克村的正式通電,歷時4年的新疆“十二五”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全線告捷,新疆電力比國家計劃提前15個月實現了電網延伸覆蓋范圍內的戶戶通電,全疆98.4萬無電人口徹底告別了無電歷史。
然而,剛剛解決用上電問題后,新疆電力又把目光轉向了用好電。2013年,全疆農村年度用電量高達586.54億千瓦時,較2010年相比增長54.52%;農村人均用電量增長幅度也在34%以上。
“現階段隨著新疆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和農牧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原有的輸變電設施已經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新疆電力農電工作部主任阿斯卡爾?阿合買提說。
據悉,新疆電力將在2015年投資27.24億元,用于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實施205個35千伏及以下農村電網升級改造項目,新建和改造35千伏變電站72座,新建和改造10千伏線路3794.51千米,低壓線路2758.64千米。整個工程年底將建成投運。屆時,廣大農村電網“應改未改”和用電“卡脖子”問題將得到有效改善,全疆11萬多戶農牧民會徹底告別“低電壓”歷史。
從“替補”到“主力”,一個新的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正在形成
2014年1月27日,新疆首條“疆電外送”特高壓±800千伏哈密南—鄭州直流輸電工程正式投運,強大的電流從新疆的東大門哈密出發,通過2192千米的輸電線路,先后跨越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6個省區,點亮了中原大地。這意味著新疆能源又多了一條“走出去”的大通道。
2010年11月,新疆與西北電網聯網工程開啟了“疆電外送”的大門,新疆豐富的電力資源首次實現外送。2013年6月,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第二通道建成投運,“疆電外送”能力提升到了200萬千瓦。而2014年1月投運的±800千伏哈密南—鄭州直流輸電工程更是成為一條連接西部邊疆和中原大地的“電力絲綢之路”,同時也讓新疆電網跨入了800千伏的特高壓時代。
哈鄭工程投運后,新疆外送電能力將提升400%,額定功率運行下每年可向華中地區輸送電量500億千瓦時,直接拉動新疆投資1000億元,拉動河南GDP增長2500億元,相當于運輸煤炭2300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4000萬噸、二氧化硫33萬噸,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河南省電力公司領導表示,2015年河南用電量將達到3900億千瓦時,今后將有12%以上的用電來自于鄭哈輸電工程。而這相當于鄭州市一年的全部用電量。
隨著特高壓“疆電外送”工程的全面建設,新疆正在逐步由中國能源領域的“替補”變為“主力”,成為一個新的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
新疆具有豐富的新能源資源,開發潛力巨大,風能占全國總量的37%,僅次于內蒙古;全年平均日照時數居全國第二,新疆戈壁、荒漠、沙地等非常適合發展大規模光伏電站。
憑借獨特的資源優勢,新疆正逐漸成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高地。截至2014年底,新疆電網風電與光伏裝機容量達到1129萬千瓦,同比增長39%。
要實現新能源大規模開發與高效利用,必須統籌考慮新能源基地與外送通道建設,預留消納市場,同步建設跨區特高壓輸電工程,將西部和北部地區的風電輸送到華北、華中、華東等用電負荷中心。
2010年11月3日投運的新疆與西北750千伏聯網工程,就是一項對于促進西北地區水、火、風電“打捆”外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輸變電工程,使新疆電力正式參與到全國能源配置體系之中。
自新疆與西北電網實現聯網后,新疆每年大約并網10個風電場,而且基本建成了就能并網。哈密南至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正式投入運行,更是有利于推動西北煤電和風電、太陽能的集約化開發,實現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
當前,國家電網再次在央企中率先出臺了20條支持新疆電力發展的意見,積極落實“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加快實施特高壓電網和750千伏網架建設,確保新疆地區電力可靠供應。
2015年,國網新疆電力公司提出了解決電網“兩頭薄弱”,確保建成750千伏主網架的奮斗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新疆電力全面加快了750千伏主網架和迎峰工程建設步伐,要求所有工程必須在年底前建成投運。新疆750千伏主網架工程包括庫車—阿克蘇—巴楚—喀什、三塘湖—哈密、五彩灣—芨芨湖—三塘湖、伊犁—庫車、吐魯番—哈密線路改接等750千伏輸變電工程。除伊犁—庫車750千伏輸變電工程計劃2016年9月投運以外,其余工程均計劃在2015年底建成投運。屆時,數千公里的750千伏電網將取代220千伏電網,把新疆串珠狀的風火水電基地連接起來,形成輸送能力更強、更加安全可靠的電網結構,也為新疆能源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奠定了基礎,形成一個新的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
從220千伏到750千伏,為新疆能源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奠定基礎
2010年11月,新疆建成投運首條750千伏輸變電工程,不僅實現了新疆與西北電網的聯網,也宣告了新疆電網超高壓時代的正式到來。雄偉的天山腳下,除了絲綢古道和亞歐大陸橋以外,又增加了一條嶄新的“空中電力高速公路”。
經過5年發展,截止到2014年底,新疆750千伏電網已建成“工”字型骨干網架,西至伊犁,南達庫車,向東經哈密與西北電網實現750千伏雙通道聯網。已建成750千伏變電站12座,變電容量2000萬千伏安;建成750千伏線路20條,總長度3939千米。
然而,在2010年之前,新疆主電網最高電壓等級僅為220千伏。隨著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召開,新疆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煤炭、油氣等優勢資源加速轉化,一大批民生工程開工建設,推動了用電量的節節攀升。但是,由于新疆人口大多分布于分散的綠洲上,綠洲間電網距離長達300千米左右,電網東西、南北跨度均超過2000千米,220千伏的網架結構,根本無法滿足地區間大功率送電的需要和大容量電廠、大型水火電基地的接入及送出需要。因此,新疆迫切需要建設更高一級電壓等級的電網網架。
2014年11月,新疆電力啟動了750千伏主網架工程建設,成立了750千伏電網建設領導小組,決定集全公司之力加快建設,確保2015年底基本建成750千伏骨干網架。
新疆750千伏主網架工程包括庫車—阿克蘇—巴楚—喀什、三塘湖—哈密、五彩灣—芨芨湖—三塘湖、伊犁—庫車、吐魯番—哈密線路改接等750千伏輸變電工程。除伊犁—庫車750千伏輸變電工程計劃2016年9月投運以外,其余工程均計劃在2015年底建成投運。屆時,新疆電網主網架將由目前的220千伏直接升級為750千伏。
從用上電到用好電,農村電網卡脖子問題將得到有效改善
3月16日清晨,群山環繞之中的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巴仁鄉汗鐵列克村,在一盞盞燈光中慢慢蘇醒。在安居富民房明亮的燈光下,59歲的維吾爾族村民阿布都克里力?買買提正給孫子準備早餐。
而在2014年9月25日之前,這一切只能在煤油燈下進行。隨著新疆汗鐵列克村的正式通電,歷時4年的新疆“十二五”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全線告捷,新疆電力比國家計劃提前15個月實現了電網延伸覆蓋范圍內的戶戶通電,全疆98.4萬無電人口徹底告別了無電歷史。
然而,剛剛解決用上電問題后,新疆電力又把目光轉向了用好電。2013年,全疆農村年度用電量高達586.54億千瓦時,較2010年相比增長54.52%;農村人均用電量增長幅度也在34%以上。
“現階段隨著新疆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和農牧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原有的輸變電設施已經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新疆電力農電工作部主任阿斯卡爾?阿合買提說。
據悉,新疆電力將在2015年投資27.24億元,用于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實施205個35千伏及以下農村電網升級改造項目,新建和改造35千伏變電站72座,新建和改造10千伏線路3794.51千米,低壓線路2758.64千米。整個工程年底將建成投運。屆時,廣大農村電網“應改未改”和用電“卡脖子”問題將得到有效改善,全疆11萬多戶農牧民會徹底告別“低電壓”歷史。
從“替補”到“主力”,一個新的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正在形成
2014年1月27日,新疆首條“疆電外送”特高壓±800千伏哈密南—鄭州直流輸電工程正式投運,強大的電流從新疆的東大門哈密出發,通過2192千米的輸電線路,先后跨越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6個省區,點亮了中原大地。這意味著新疆能源又多了一條“走出去”的大通道。
2010年11月,新疆與西北電網聯網工程開啟了“疆電外送”的大門,新疆豐富的電力資源首次實現外送。2013年6月,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第二通道建成投運,“疆電外送”能力提升到了200萬千瓦。而2014年1月投運的±800千伏哈密南—鄭州直流輸電工程更是成為一條連接西部邊疆和中原大地的“電力絲綢之路”,同時也讓新疆電網跨入了800千伏的特高壓時代。
哈鄭工程投運后,新疆外送電能力將提升400%,額定功率運行下每年可向華中地區輸送電量500億千瓦時,直接拉動新疆投資1000億元,拉動河南GDP增長2500億元,相當于運輸煤炭2300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4000萬噸、二氧化硫33萬噸,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河南省電力公司領導表示,2015年河南用電量將達到3900億千瓦時,今后將有12%以上的用電來自于鄭哈輸電工程。而這相當于鄭州市一年的全部用電量。
隨著特高壓“疆電外送”工程的全面建設,新疆正在逐步由中國能源領域的“替補”變為“主力”,成為一個新的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
新疆具有豐富的新能源資源,開發潛力巨大,風能占全國總量的37%,僅次于內蒙古;全年平均日照時數居全國第二,新疆戈壁、荒漠、沙地等非常適合發展大規模光伏電站。
憑借獨特的資源優勢,新疆正逐漸成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高地。截至2014年底,新疆電網風電與光伏裝機容量達到1129萬千瓦,同比增長39%。
要實現新能源大規模開發與高效利用,必須統籌考慮新能源基地與外送通道建設,預留消納市場,同步建設跨區特高壓輸電工程,將西部和北部地區的風電輸送到華北、華中、華東等用電負荷中心。
2010年11月3日投運的新疆與西北750千伏聯網工程,就是一項對于促進西北地區水、火、風電“打捆”外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輸變電工程,使新疆電力正式參與到全國能源配置體系之中。
自新疆與西北電網實現聯網后,新疆每年大約并網10個風電場,而且基本建成了就能并網。哈密南至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正式投入運行,更是有利于推動西北煤電和風電、太陽能的集約化開發,實現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
當前,國家電網再次在央企中率先出臺了20條支持新疆電力發展的意見,積極落實“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加快實施特高壓電網和750千伏網架建設,確保新疆地區電力可靠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