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美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發表文章稱,中國的太陽能產業于2004年首次進入市場,開始批量生產太陽能電池板,隨后不斷擴大規模,逐漸控制了全球產量。2013年,其光伏裝機量達到全球容量的70%。在大型私企的推動下,截至2015年,中國太陽能產業已出現三大億萬巨頭。然而,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在國際市場也遇到了部分阻力,特別是在美國。美國2012年從中國進口太陽能電池板時,曾對其征收反傾銷稅。為克服上述新型壁壘對出口的影響,中國的太陽能企業需做出調整,轉向通過太陽能發電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供電。中國去年曾同美國達成協議,將限制二氧化碳排放,而擴大太陽能發電在國內的應用有助于中國實現上述目標,也有助于其遠離高污染行業。
雖然中國在太陽能電池板產量中居于領先,但在太陽能發電領域卻落后于德國和其他部分實力雄厚的國家。相比于其他大型新興市場國家,中國在太陽能發電方面的實力較強,發電量接近日本,但遠不如德國和西班牙等領先國家。而從太陽能發電占發電總量的比重來看,中國的太陽能產業仍處于中低水平,與印度和美國接近。
與太陽能發電供給相反,中國的太陽能消費水平遠遠落后,其關鍵問題在于基礎設施不足,使得太陽能發電的目標客戶群和企業無法獲得充足的供應。中國政府已計劃進一步提高國內太陽能發電量。2013年,為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的發展,中國曾發表聲明指出,該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需轉向服務國內市場而非依賴國外市場。而在實力雄厚的私人企業與政府支持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的太陽能產業有能力在生產和消費領域雙雙領先。
雖然中國在太陽能電池板產量中居于領先,但在太陽能發電領域卻落后于德國和其他部分實力雄厚的國家。相比于其他大型新興市場國家,中國在太陽能發電方面的實力較強,發電量接近日本,但遠不如德國和西班牙等領先國家。而從太陽能發電占發電總量的比重來看,中國的太陽能產業仍處于中低水平,與印度和美國接近。
與太陽能發電供給相反,中國的太陽能消費水平遠遠落后,其關鍵問題在于基礎設施不足,使得太陽能發電的目標客戶群和企業無法獲得充足的供應。中國政府已計劃進一步提高國內太陽能發電量。2013年,為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的發展,中國曾發表聲明指出,該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需轉向服務國內市場而非依賴國外市場。而在實力雄厚的私人企業與政府支持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的太陽能產業有能力在生產和消費領域雙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