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2014年全國新增光伏發電并網容量的完成情況卻不容樂觀。相關權威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光伏發電并網容量4吉瓦,不及全年總安裝量任務目標(14吉瓦)的30%。盡管當前仍有部分項目在沖刺最后一個季度,趕在年底前完成并網,但業內專家預測,今年光伏裝機任務或僅能完成一半。
8月4日,為打破國內分布式光伏市場的發展僵局,國家能源局在嘉興召開全國光伏溝通大會,光伏“新政”隨之推出。“新政”的最大亮點是將與農業結合的光伏應用納入分布式規模范圍,且項目不再受6兆瓦、10千伏分布式指標限制,35千伏(東北可達66千伏)、規模達20兆瓦的農業光伏項目均可納入分布式光伏指標內,并享受與地面電站相同的1元/千瓦時上網電價補貼。
如今“新政”頒發近4個月,從數據上看,被寄予厚望的農業光伏,短期內很難承擔起完成今年8吉瓦分布式裝機目標的重任。“新政”尚需要近半年的消化,預計明年一、二季度才能迎來分布式光伏并網的小高潮。
“比屋頂更復雜”
光伏“新政”的內容與業內期盼高度吻合,一度激起光伏企業和農業集團的極大興趣,近期也不斷爆出兩者合作的信息。今年初,分給各省的500兆瓦分布式指標也在“新政”發布后短時間內被瓜分完畢,動作之快絲毫不遜于當初的地面電站“爭奪戰”。但看似大有作為的農業光伏,卻在開發模式上始終處于探索狀態,難尋合適的開發模式,最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結合難以實現。
“今年,國家將農業光伏單個項目的規模提升到20兆瓦,并納入分布式電站規模指標,受此影響,各地完成審批并急于上馬的項目很多,但真正依靠市場機制運行并盈利的并不多。”中國光伏農業工作委員會副會長、高級工程師高祥根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坦言。
“農業涉及的內容豐富而廣泛,受到天氣、地域、環境、觀念等影響,光伏與農業結合,需要在多個分支模塊進行不斷探索與實踐,才能總結出一些規律。”高祥根說,“農業光伏的開發甚至比屋頂分布式還要復雜。當前光伏和農業的最佳結合模式主要有光伏菌業、光伏漁業、光伏荒山治理、光伏動物養殖等幾大類。以最常見的蔬菜大棚改造為例,如何在現有蔬菜大棚的棚頂安裝光伏板,并進行基建打樁作業,排布組件的方陣、角度、密度都需要摸索,三思而后行。因為農業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礎命脈,絕不可能允許推倒重來,反復試驗。”
與此同時,農業光伏項目也涉及“九龍治水”。據記者了解,每個農業光伏項目都需要經過地方發改委、規劃、水文、農業、國土、環評、消防、電力等眾多政府部門的審批,而各部門對政策的理解力、執行力不盡相同,成為光伏農業推進遲緩的重要原因。
“相較而言,山東可能是國內農業光伏做得最好的省份。山東既是農業大省,也是光伏大省,省內落地了不少成功的農業光伏項目。”分布式光伏應用的先行者航禹太陽能董事長丁文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這主要得益于當地的光伏政策。山東省對所有的地面光伏電站項目都設定了一個限制——電站必須和農業相結合。由于不改變土地性質,避免了很多潛在土地審批風險,為發展光伏打下了基礎。”
農業要先行
在光伏農業發展上,同為光伏大省的江蘇省今年卻鮮有亮點。據記者了解,江蘇省僅連云港市丘陵山區特色林果15兆瓦的項目稍具規模,其他項目進展均不樂觀。據相關人士透露,江蘇對農業光伏市場的開發非常審慎,地方能源局為規范農業光伏市場,正著手查處借光伏搞非農建設的項目,針對農業光伏的監管日趨嚴格。(轉2版)
“光伏農業的開發,必須先有相對成熟的農業基礎,在此基礎上才能順利開發光伏項目,如果為了建設光伏電站而發展農業養殖種植是本末倒置,非常不可取。” 高祥根說。
創新光伏與農業領域的融合,被視為農業光伏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國內一些光伏企業也在積極嘗試。有消息稱,協鑫集團將針對國內市場開發特點,成立專業的農業光伏公司,用專業人才對口開發這一專業性較強的領域。
“在現代農業的基礎上匹配光伏才更具推廣價值。未來,協鑫要做的農業大棚將是一個具有示范意義的高科技項目。”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說,“光伏大棚內將安裝智能自控系統,對棚內溫度、濕度、灌溉、土壤墑情等都將實現自動化檢測,達到一定數值,這些設備會自動開關。同時,還將采用先進的紅光、滴灌、無土栽培技術種植農作物,讓光伏與農業的結合產生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對農業光伏的開發,大型農業集團也表現得極為謹慎。本月初,石家莊景冉農業集團在其計劃開發的310兆瓦農業光伏項目中,僅拿出30兆瓦作為一期先行試點,并攜手國家水電規劃總院木聯能公司作為項目的設計方和參與方,希望通過木聯能推出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數據對標平臺,在農業光伏項目上尋找到最佳的經濟效益模式。
尚缺電網一紙公文
據記者了解,目前,農業光伏的投資主體一般以光伏(新能源)企業、農業龍頭企業、有向農業轉型意愿的投資機構為主。由于光伏農業項目的經營主體不同,經營模式也各不相同,很難形成完整統一的商業模式與工程體系。
同時,光伏電站初始投資的困局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以農業大棚14元/每千瓦時計算,1兆瓦就需要1400萬的投資,這筆錢完全由農業公司承擔有一定困難。畢竟農業是國家基礎產業,行業利潤非常微薄,而光伏是資金密集型、初始投資比較大的行業。要緩解這一矛盾,需要具備強大農業基礎的專業化公司和有大型光伏電站運營經驗的光伏企業共同完成。值得慶幸的是,資本巨頭中民投、綠巨人已相繼入局,為農業光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記者也注意到,光伏“新政”下發后,國網并未更新或重新下發相關的并網文件。與6兆瓦、10千伏的分布式項目相比,之前分布式并網政策已完全不能適用于“新政”下的項目規模。20兆瓦、35萬千伏的項目必須通過升壓站并入電網,但相關文件未見及時出臺。截至發稿,記者獲悉,該文件正在走會簽程序,距離正式出臺或已不遠。
在采訪中,多位行業專家提醒《中國能源報》記者,年初國家制定的14吉瓦裝機量應該是指導性的。今年是國內將光伏應用的方向從地面光伏電站轉向分布式的第一年,分布式發展的瓶頸有目共睹。相較而言,分布式光伏應用比地面電站更為復雜和多樣,操作難度也較大,且缺乏合理的投融資、項目運營管理模式,“步子邁得小些、慢些,對國內光伏應用的推動反而是理性的。”上述專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