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對未來的憧憬。在這個無處不言互聯網的時代,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根基的能源領域如何同互聯網產生 “化學反應”?對此《中國能源報》專訪了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盧衛。
未來是“無處不終端”時代
中國能源報:在談能源互聯網之前,想聽聽您如何看待當前互聯網的發展?
盧衛:在不久前召開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ヂ摼W真正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讓國際社會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是從宏觀上,對全球互聯網發展的概括。
具體來看,一方面,互聯網已不僅僅是“人人連接”,還包括“人物連接”和“物物連接”;另一方面,互聯網跨出了單純或者主要的技術導向,當前最受關注的已不再僅是互聯網技術企業。
中國能源報:您能具體談談這種轉變嗎?
盧衛:根據預測,2015到2020年全世界將有400億—500億個終端,其中100億個是手機和掌上電腦。智能終端會成為人體器官功能的延伸。互聯網將滲透到各個領域,每個人、每個物品都可以成為一個終端,包括現在很流行的可穿戴設備等。我相信,未來會是一個無處不終端的萬物互聯時代。
20多年來,我們主要是在技術層面研究互聯網,但現在互聯網更是一種思維。很多互聯網專業的人談互聯網往往不如其他行業的人談得好、談得深刻,就是因為后者跳出了技術,真正用一種互聯的思維去看互聯網。事實證明,他們在互聯網技術應用和跨界發展上取得了先人一步的成功。
能源擁抱互聯網
中國能源報:那么,我國在能源互聯網方面正在進行哪些有益的探索?
盧衛:全世界范圍內,能源互聯網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但這是大勢所趨。近幾年,我國部分能源企業已n開始積極嘗試,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比如:南方電網公司目前建成了電力通信專網光纜13.8萬公里,各類通信設備近5萬臺;華為提出數字能源解決方案,通過融合油氣生產與信息和通信技術,提供通信應用、整合業務流程,推進油氣能源行業數字化。該方案已應用于中國石油、中國海油、中國石化、中哈天然氣管道等大型能源企業和項目。
中國能源報:互聯網企業在推動能源互聯網方面應該做些什么?
盧衛:互聯網企業具備很強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實力,具備研究與開發新產品的能力。能源互聯網是信息和通信技術與能源電力技術的結合。
而互聯網企業在創新商業模式方面具有優勢,包括互動營銷、線上線下相融合、增值業務等。此外,互聯網企業平等、開放、協作、分享的精神和注重用戶體驗的思路,能為行業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能源電力技術的效率,使得能源互聯網跟互聯網一樣信息分享便捷。
中國能源報:在您看來,能源領域該如何同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終端這三大互聯網新趨勢相結合?
盧衛:這三項已催生了很多新業務和新應用,未來會引發更多的產業變革和跨界融合。有專家將信息互聯網與能源互聯網進行了類比:能源互聯網中傳輸的電能相當于互聯網中傳輸的數據和信息,來自煤電、核電、可再生能源的電站相當于海量的網站,儲能裝置的角色與服務器相當,輸電線路好比通信線路——互聯網之外的另一張“能源互聯網”模型初具雛形。從這個意義上講,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思路在能源互聯網中進行應用是可行的。
現在有云能源的說法,就是指基于云計算商業模式應用下的能源技術進步、能源工業變革和能源云平臺的總稱;也有提到智能變電站,要實現在線監測及智能輔助控制等多功能聯動,需要與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相融合。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中國能源報:當前發展能源互聯網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盧衛:我國是互聯網大國,但還不是能源網強國,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及體制機制方面我們存在短板。能源同互聯網跨界融合發展更是處于起步階段,很多東西都“看不清”,相互融合發展的觀念還不足、信心還不強,這也是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
此外,中國還面臨著能源轉型的迫切性,需要向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方向發展?;ヂ摼W改變了很多產業的格局,如果與可再生能源結合,可實現一種“人人貢獻與分享能源”的局面。
舉個例子:建筑物釋放的能量在洲際共享,就是間歇式能源通過氫和其他存儲技術在建筑物存儲,再借助互聯網思維將每一大洲的電網轉化為能源共享網絡,建筑物釋放的能量在洲際共享。
中國能源報:互聯網協會在推進能源互聯網方面,還有哪些設想和規劃?
盧衛:用狄更斯的“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來形容眼下互聯網的時代是非常貼切的。20多年前,誰也想不到今天互聯網發展的樣子。同樣,我們無法準確預知20年后,能源互聯網會發展成什么樣。
作為協會,我們將會在政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打造交流合作平臺,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搭建各領域之間信息分享和交流的橋梁。同時,緊密跟蹤新技術和新應用,充分發揮互聯網行業優勢,加強能源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推動能源巨頭跨界互聯網實現行業間的相互融合,讓互聯網成為人類的新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