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擬對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特別是沒有好的發展路徑,一直是困擾農村發展的一大難題。日前,合肥市宣布在全國率先成功試點光伏下鄉精準扶貧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思路,試點建設村級小型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通過光伏發電,讓村集體有了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盤活集體經濟,破解發展難題。
去年以來,合肥市充分利用國家扶持光伏產業發展政策,大力實施“光伏下鄉工程”,其中,創新實施的“光伏下鄉扶貧工程”,實現了光伏產業發展與農村扶貧工作深度結合,探索了點對點、戶對戶的精準扶貧新路,成為“合肥模式”,并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此基礎上,合肥市借助光伏產業發展政策,總結光伏下鄉扶貧工作經驗,充分利用農村村委會、衛生室、敬老院、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等公共屋頂資源,建設“權屬村集體所有、收益歸村集體使用”的小型分布式光伏發電站。
為了做好這一試點工作,合肥市政府日前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利用促進光伏產業發展政策,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根據會議部署,今年該市將在長豐縣先行試點建設首批24個光伏電站,每座電站建設資金預算27萬元,市里安排15萬元,縣里配套12萬元。市級資金從今年節余的美好鄉村建設專項資金安排,預計在2015年一季度建成。
“每個電站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可達3.5萬千瓦時,每年為村集體穩定增加收入3.5萬元。每個電站使用壽命25年,累計收入達87.5萬元,穩定增收達60.5萬元。”合肥市農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從明年起,合肥將在全市美好鄉村中心村全面建設村集體光伏電站。
另悉,合肥此前已出臺文件,要求大力推進農村“光伏社區”建設,凡實施土地增減掛鉤項目新建中心村的,必須同步規劃建設村集體光伏電站,資金納入市級土地增減掛鉤補助資金范圍,實行專項預算,統籌使用,發電站產權和收益均歸村集體所有。
去年以來,合肥市充分利用國家扶持光伏產業發展政策,大力實施“光伏下鄉工程”,其中,創新實施的“光伏下鄉扶貧工程”,實現了光伏產業發展與農村扶貧工作深度結合,探索了點對點、戶對戶的精準扶貧新路,成為“合肥模式”,并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此基礎上,合肥市借助光伏產業發展政策,總結光伏下鄉扶貧工作經驗,充分利用農村村委會、衛生室、敬老院、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等公共屋頂資源,建設“權屬村集體所有、收益歸村集體使用”的小型分布式光伏發電站。
為了做好這一試點工作,合肥市政府日前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利用促進光伏產業發展政策,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根據會議部署,今年該市將在長豐縣先行試點建設首批24個光伏電站,每座電站建設資金預算27萬元,市里安排15萬元,縣里配套12萬元。市級資金從今年節余的美好鄉村建設專項資金安排,預計在2015年一季度建成。
“每個電站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可達3.5萬千瓦時,每年為村集體穩定增加收入3.5萬元。每個電站使用壽命25年,累計收入達87.5萬元,穩定增收達60.5萬元。”合肥市農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從明年起,合肥將在全市美好鄉村中心村全面建設村集體光伏電站。
另悉,合肥此前已出臺文件,要求大力推進農村“光伏社區”建設,凡實施土地增減掛鉤項目新建中心村的,必須同步規劃建設村集體光伏電站,資金納入市級土地增減掛鉤補助資金范圍,實行專項預算,統籌使用,發電站產權和收益均歸村集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