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光伏項目建設進入高峰期,光伏產業鏈產品價格全面走強,券商預計這一趨勢還將延續。與此同時,部分銀行開始積極備戰光伏項目貸款。例如,招商銀行目前已經把“光伏電站行業”定為“適度進入類行業”。銀行放松光伏項目的貸款政策是大勢所趨,目前光伏電站的運營已經是社會資金非常好的投向之一,銀行業必然會抓住行業機會,積極進入。從招行的文件來看,暫時規避了光伏制造業。隨著銀行政策支持的到位,光伏電站的融資問題將會得到越來越好的解決
幾位銀行從業人員在與《國際金融報》記者聊天時坦言,判斷一個產業或實體企業的好與壞,只要看銀行的動作就可以了:當信貸員爭先恐后地找你時,就說明你這家企業“還不錯”,整個行業也被外界看好;但反過來,即使你企業仍有盈利,銀行信貸員仍不管不顧地向你追債時,就說明你所在的行業“出了問題”。
中國的光伏行業就大抵如此。前幾年,在各方簇擁下,當時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板制造商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下稱“無錫尚德”)、原先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江西賽維LDK公司(下稱“賽維”)等企業一下子就成為了行業的“標桿”,風光無限。去年以來,隨著無錫尚德的破產,上海的A股上市公司超日太陽被投資者追債,光伏一下就成了人見人怕的行業,除了幾家敢于抄底的企業,似乎很少有企業再去主動擴大自己的產能。
但目前,光伏行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定的逆轉。最近,光伏從業者普遍關注到這樣一條消息——招商銀行發布的一份《光伏發電行業信貸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稱,銀行介入光伏行業“已具有較大空間和前景”。同時,招行也把“光伏電站行業”定為“適度進入類行業”。
“就我個人看,與先前相比,招行的《指導意見》可能是行業中一個比較大的變化。”一家浙江中小銀行的信貸部經理10月20日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各個銀行的策略不同,貸款的主要方向也不同。但招行發布利好信息,顯示了他們對這個行業一定程度地看好。說不定,未來的支持力度也會大一些。”
“但就我與企業和其他銀行的信貸人員接觸下來看,包括我們在內,不少銀行仍對光伏的貸款審批采取謹慎松貸的策略。”上述信貸部經理同時強調,“畢竟,誰也不愿意承擔可能帶來的行業風險。”
與此同時,一位光伏業內人士10月23日晚看過文件后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光伏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很廣,“本次招行的措辭實際上很小心,沒有說對多晶硅等產能過剩行業的看好,只是強調‘支持主流’,支持分布式發電。這本就是控制風險的表現”。
這位光伏業內人士還對記者指出,就整個光伏行業看,雖然“形勢比去年好”,但“要全部回暖”,“或還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事實上,賽維日前就基于美國《破產法》第15章的保護規定,于當地時間10月21日向設于特拉華州威爾明頓的美國破產法院提交了破產申請。截至今年5月31日,公司債務約11.3億美元,資產5.1億美元。
招行率先松綁
光伏行業一度是銀行的寵兒。“我2007年剛進銀行業工作,很快就分配到了信貸部。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向老師學習,其中,就包括對鋼貿和光伏市場的一些基本情況。”在五大國有銀行之一工作的小張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后來,我自己的客戶中,也包括中小型的光伏企業。當時,談不上這個行業受歡迎,但在審批環節,遠沒有現在這么復雜。”
上述信貸部經理原先在一家深圳的上市銀行工作。在她的主要客戶中,既有一些“鋼貿大王”,也有礦業公司,還有“當時怎么都覺得非常靠譜”的光伏客戶。“但現在,一個都不行了。”她略顯無奈地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
自2012年開始,在外部環境——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頻繁對中國光伏業發起貿易調查,內部環境——發展過熱、企業不斷涌現之際,銀行對光伏行業的融資支持卻在“不斷萎縮”。
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要歸因于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同樣有部分原因,要歸結為高負債。有報道稱,即使近幾年一直在出貨量上表現搶眼的光伏業巨頭英利,“截至2013年底的財報,該公司負債率已經攀至行業榜首,高達92.2%”。最近公布的今年前兩個季度負債率,該公司“也一直維持在90%以上”。更有甚者,超日太陽的債券甚至出現了“違約”。
對此,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原先一直大力支持光伏企業融資的國家開發銀行的時任董事長陳元就對外表示,“今年將控制對光伏產業新增貸款,以降低風險。”《國際金融報》記者今年年初也曾獲得這樣的信息,有銀行業內人士稱,在銀行業的“壞賬”這一環,光伏行業同樣受到關注,“其中,五大銀行中的某家銀行受光伏壞賬的影響還比較大”。
“直到現在,我們圈子里還有這樣的說法:銀行行長2014年‘十不貸’,包括山西的煤礦、江蘇的光伏、上海的紙行業和河北的鋼材等。”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的一家股份制銀行的信貸部人士此前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確認,“這些銀行行長不敢貸款的行業規則,差不多也是我們要遵循的。”
但就現在來看,光伏行業或許已經出現轉機。“這個行業從來不是沒有潛力,經過一定的洗牌,行業集中度提高,還能充分挖掘國內的潛力。”一家沿海地區光伏企業的管理層人士曾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對于今年的形勢,他本人還是挺欣慰的,“至少,前幾大光伏企業的出貨量還不錯”,同時,就外部形勢看,“利空算出盡了”。
“各家商業銀行中,招行做得最好,也挺有前瞻性。”上述浙江中小銀行的信貸部經理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相信他們做出這個判斷,也是基于目前的市場行情。”
銀行仍很謹慎
事實上,就官方文件看,銀行從沒有說要停止對光伏行業的貸款。比如,據媒體報道,央行下發給各分支機構及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的2014年信貸政策工作意見中,就曾明確,抓好科技文化金融政策措施落實工作,開發適合高新技術企業需求特點的融資產品,“支持信息消費、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光伏等戰略新興產業發展”。
但上述光伏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即使有央行的支持,招行也發布了報告,但真正執行起來,還需要市場來檢驗。就拿最新放松的房貸政策來說,又有多少銀行在真正執行?”
以招行文件的全部內容看,該銀行也采用了比較謹慎的措辭。比如,招行把“光伏電站行業”定為“適度進入類行業”。同時,《指導意見》還顯示,“綜合考慮上網條件、工程造價、股東實力等因素的基礎上,招商銀行重點支持主流電力企業投資,位于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區的并網型晶硅光伏發電項目,擇優支持分布式電站”。
“在產能過剩、產品銷不出去的情況下,光伏電站就是‘一劑良藥’。一旦獲得國家電網的并網,或將光伏的發電售賣給其他人,那么,這一塊至少能保障企業不受損失。”上述業內人士說,“但電站有一個缺點,就是投資周期比較長,回本相對較慢,且就并網來說,還存在不確定性。”
有預測顯示,太陽能光伏發電在21世紀會占據世界能源消費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規能源,且將成為世界能源供應的主體,“預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結構中將占到30%以上,而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世界總電力供應中的占比也將達到10%以上”。但與此同時,平安證券能源金融部執行總經理王海生也曾對記者說:“并網因為免費,沒有納入原有考核體系,地方公司執行的積極性并不高。”
更大的缺點可能還在于質量。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看來:“銀行和投資者對光伏電站有顧慮的重要原因,仍在于電站的質量。這一點,卻并沒有引起電站開發商的足夠重視。”
“目前國內已建成的光伏電站中,具備投資安全邊際的潛在可收購對象非常少,除了政策及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外,投資方最大的擔憂是對這些光伏電站的質量缺乏足夠的信心。”有觀察人士直言,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未經實績驗證的材料,往往讓電站得不償失。
“使用未經實績驗證的背板材料,每瓦成本或許能節省0.01元到0.12元,但這僅相當于光伏組件1天-29天的發電量。但質量問題直接帶來的后果則可能會導致電站壽命縮短、電力輸出大幅衰減率;同時,也可能導致電站的內部收益率從預期的11%左右降低跌至5%以下。”上述觀察人士稱。
“銀行都是謹慎的,不想不賺錢。”對此,上述股份制銀行的信貸部人士稱,“所以,招行的表態值得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謹慎不止體現在“適度進入”的表述上。
招商銀行還稱,“暫不介入薄膜光伏電站、離網光伏電站、光伏制造企業投資的光伏電站。”同時,“招商銀行項目貸款期限原則上不超過12年,最高不得超過15年。”
對此,也有樂觀者總結稱,“銀行放松光伏項目的貸款政策是大勢所趨,目前光伏電站的運營已經是社會資金非常好的投向之一,銀行業必然會抓住行業機會,積極進入。從招行的文件來看,暫時規避了光伏制造業。隨著銀行政策支持的到位,光伏電站的融資問題將會得到越來越好的解決,特別是分布式項目。”
融資有新途徑
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看,招行的《指導意見》與國家有關部門的說法相配套。國家能源局網站稍早前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光伏電站建設與運行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與過去發布的支持光伏行業發展的文件相比,“此次發布的《通知》提出了要統籌推進大型光伏電站基地建設,并鼓勵創新光伏電站金融產品和服務”。
《通知》還提出“鼓勵銀行、保險、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結合光伏電站的特點和融資需求,對光伏電站提供優惠貸款,簡化貸款管理流程,采取靈活的貸款擔保方式,實行以項目售電收費權為質押的貸款機制”。
《通知》還稱,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融資服務平臺,與光伏電站投資企業建設銀企戰略合作關系,探索對有效益、有市場、有訂單、有信譽的“四有企業”實行封閉貸款。
《國際金融報》記者在與幾家光伏企業的接觸中了解到,對于大型企業或出貨量比較好的企業,他們根本不用擔心銀行的貸款。江蘇一家龍頭光伏企業高層人士早些時候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雖然每個企業的感受有所不同,盈利和虧損等也存在差異,但僅站在我們企業的角度看,公司和銀行有比較良性的互動,且銀行至今保持著對企業的支持。”
“有的時候,比如我們想要收購或進一步拓展業務,多家銀行會聯合起來,組建銀團來找公司,提供融資上的幫助。”上述高層人士坦言,“銀行實際上很看好我們企業。”
因此,企業想要向銀行貸款,首先要做的,還是“企業自身過硬”。在大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能夠依然保持健康的企業,可能不會被銀行摒棄。
不過,在今年2月記者的一次采訪中,有銀行從業人士直言不諱地說:“回到2008年時,銀行們或許都會認為光伏行業是新興產業和有潛力的行業,卻沒有看清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也沒有進行最全面的風險評估。最終,市場出現的是產能過剩和對光伏壞賬的爭議。因此,市場要學會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盲從和大干快上。”
再換個角度,除了尋求銀行的貸款外,光伏企業也可以考慮其他的融資途徑。世界領先的認證機構DNV GL集團近日對外發布了光伏融資的幾大趨勢。其中,包括資產證券化,增發新股、企業結構和債券,甚至是“眾籌”。
“眾籌利用互聯網和SNS(社會性網絡服務)傳播的特性向小型投資者展示自身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與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太陽能推銷者亦可利用網絡平臺直接與小型投資者聯系。”DNV GL建議。

幾位銀行從業人員在與《國際金融報》記者聊天時坦言,判斷一個產業或實體企業的好與壞,只要看銀行的動作就可以了:當信貸員爭先恐后地找你時,就說明你這家企業“還不錯”,整個行業也被外界看好;但反過來,即使你企業仍有盈利,銀行信貸員仍不管不顧地向你追債時,就說明你所在的行業“出了問題”。
中國的光伏行業就大抵如此。前幾年,在各方簇擁下,當時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板制造商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下稱“無錫尚德”)、原先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江西賽維LDK公司(下稱“賽維”)等企業一下子就成為了行業的“標桿”,風光無限。去年以來,隨著無錫尚德的破產,上海的A股上市公司超日太陽被投資者追債,光伏一下就成了人見人怕的行業,除了幾家敢于抄底的企業,似乎很少有企業再去主動擴大自己的產能。
但目前,光伏行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定的逆轉。最近,光伏從業者普遍關注到這樣一條消息——招商銀行發布的一份《光伏發電行業信貸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稱,銀行介入光伏行業“已具有較大空間和前景”。同時,招行也把“光伏電站行業”定為“適度進入類行業”。
“就我個人看,與先前相比,招行的《指導意見》可能是行業中一個比較大的變化。”一家浙江中小銀行的信貸部經理10月20日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各個銀行的策略不同,貸款的主要方向也不同。但招行發布利好信息,顯示了他們對這個行業一定程度地看好。說不定,未來的支持力度也會大一些。”
“但就我與企業和其他銀行的信貸人員接觸下來看,包括我們在內,不少銀行仍對光伏的貸款審批采取謹慎松貸的策略。”上述信貸部經理同時強調,“畢竟,誰也不愿意承擔可能帶來的行業風險。”
與此同時,一位光伏業內人士10月23日晚看過文件后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光伏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很廣,“本次招行的措辭實際上很小心,沒有說對多晶硅等產能過剩行業的看好,只是強調‘支持主流’,支持分布式發電。這本就是控制風險的表現”。
這位光伏業內人士還對記者指出,就整個光伏行業看,雖然“形勢比去年好”,但“要全部回暖”,“或還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事實上,賽維日前就基于美國《破產法》第15章的保護規定,于當地時間10月21日向設于特拉華州威爾明頓的美國破產法院提交了破產申請。截至今年5月31日,公司債務約11.3億美元,資產5.1億美元。
招行率先松綁
光伏行業一度是銀行的寵兒。“我2007年剛進銀行業工作,很快就分配到了信貸部。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向老師學習,其中,就包括對鋼貿和光伏市場的一些基本情況。”在五大國有銀行之一工作的小張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后來,我自己的客戶中,也包括中小型的光伏企業。當時,談不上這個行業受歡迎,但在審批環節,遠沒有現在這么復雜。”
上述信貸部經理原先在一家深圳的上市銀行工作。在她的主要客戶中,既有一些“鋼貿大王”,也有礦業公司,還有“當時怎么都覺得非常靠譜”的光伏客戶。“但現在,一個都不行了。”她略顯無奈地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
自2012年開始,在外部環境——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頻繁對中國光伏業發起貿易調查,內部環境——發展過熱、企業不斷涌現之際,銀行對光伏行業的融資支持卻在“不斷萎縮”。
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要歸因于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同樣有部分原因,要歸結為高負債。有報道稱,即使近幾年一直在出貨量上表現搶眼的光伏業巨頭英利,“截至2013年底的財報,該公司負債率已經攀至行業榜首,高達92.2%”。最近公布的今年前兩個季度負債率,該公司“也一直維持在90%以上”。更有甚者,超日太陽的債券甚至出現了“違約”。
對此,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原先一直大力支持光伏企業融資的國家開發銀行的時任董事長陳元就對外表示,“今年將控制對光伏產業新增貸款,以降低風險。”《國際金融報》記者今年年初也曾獲得這樣的信息,有銀行業內人士稱,在銀行業的“壞賬”這一環,光伏行業同樣受到關注,“其中,五大銀行中的某家銀行受光伏壞賬的影響還比較大”。
“直到現在,我們圈子里還有這樣的說法:銀行行長2014年‘十不貸’,包括山西的煤礦、江蘇的光伏、上海的紙行業和河北的鋼材等。”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的一家股份制銀行的信貸部人士此前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確認,“這些銀行行長不敢貸款的行業規則,差不多也是我們要遵循的。”
但就現在來看,光伏行業或許已經出現轉機。“這個行業從來不是沒有潛力,經過一定的洗牌,行業集中度提高,還能充分挖掘國內的潛力。”一家沿海地區光伏企業的管理層人士曾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對于今年的形勢,他本人還是挺欣慰的,“至少,前幾大光伏企業的出貨量還不錯”,同時,就外部形勢看,“利空算出盡了”。
“各家商業銀行中,招行做得最好,也挺有前瞻性。”上述浙江中小銀行的信貸部經理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相信他們做出這個判斷,也是基于目前的市場行情。”
銀行仍很謹慎
事實上,就官方文件看,銀行從沒有說要停止對光伏行業的貸款。比如,據媒體報道,央行下發給各分支機構及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的2014年信貸政策工作意見中,就曾明確,抓好科技文化金融政策措施落實工作,開發適合高新技術企業需求特點的融資產品,“支持信息消費、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光伏等戰略新興產業發展”。
但上述光伏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即使有央行的支持,招行也發布了報告,但真正執行起來,還需要市場來檢驗。就拿最新放松的房貸政策來說,又有多少銀行在真正執行?”
以招行文件的全部內容看,該銀行也采用了比較謹慎的措辭。比如,招行把“光伏電站行業”定為“適度進入類行業”。同時,《指導意見》還顯示,“綜合考慮上網條件、工程造價、股東實力等因素的基礎上,招商銀行重點支持主流電力企業投資,位于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區的并網型晶硅光伏發電項目,擇優支持分布式電站”。
“在產能過剩、產品銷不出去的情況下,光伏電站就是‘一劑良藥’。一旦獲得國家電網的并網,或將光伏的發電售賣給其他人,那么,這一塊至少能保障企業不受損失。”上述業內人士說,“但電站有一個缺點,就是投資周期比較長,回本相對較慢,且就并網來說,還存在不確定性。”
有預測顯示,太陽能光伏發電在21世紀會占據世界能源消費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規能源,且將成為世界能源供應的主體,“預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結構中將占到30%以上,而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世界總電力供應中的占比也將達到10%以上”。但與此同時,平安證券能源金融部執行總經理王海生也曾對記者說:“并網因為免費,沒有納入原有考核體系,地方公司執行的積極性并不高。”
更大的缺點可能還在于質量。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看來:“銀行和投資者對光伏電站有顧慮的重要原因,仍在于電站的質量。這一點,卻并沒有引起電站開發商的足夠重視。”
“目前國內已建成的光伏電站中,具備投資安全邊際的潛在可收購對象非常少,除了政策及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外,投資方最大的擔憂是對這些光伏電站的質量缺乏足夠的信心。”有觀察人士直言,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未經實績驗證的材料,往往讓電站得不償失。
“使用未經實績驗證的背板材料,每瓦成本或許能節省0.01元到0.12元,但這僅相當于光伏組件1天-29天的發電量。但質量問題直接帶來的后果則可能會導致電站壽命縮短、電力輸出大幅衰減率;同時,也可能導致電站的內部收益率從預期的11%左右降低跌至5%以下。”上述觀察人士稱。
“銀行都是謹慎的,不想不賺錢。”對此,上述股份制銀行的信貸部人士稱,“所以,招行的表態值得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謹慎不止體現在“適度進入”的表述上。
招商銀行還稱,“暫不介入薄膜光伏電站、離網光伏電站、光伏制造企業投資的光伏電站。”同時,“招商銀行項目貸款期限原則上不超過12年,最高不得超過15年。”
對此,也有樂觀者總結稱,“銀行放松光伏項目的貸款政策是大勢所趨,目前光伏電站的運營已經是社會資金非常好的投向之一,銀行業必然會抓住行業機會,積極進入。從招行的文件來看,暫時規避了光伏制造業。隨著銀行政策支持的到位,光伏電站的融資問題將會得到越來越好的解決,特別是分布式項目。”
融資有新途徑
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看,招行的《指導意見》與國家有關部門的說法相配套。國家能源局網站稍早前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光伏電站建設與運行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與過去發布的支持光伏行業發展的文件相比,“此次發布的《通知》提出了要統籌推進大型光伏電站基地建設,并鼓勵創新光伏電站金融產品和服務”。
《通知》還提出“鼓勵銀行、保險、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結合光伏電站的特點和融資需求,對光伏電站提供優惠貸款,簡化貸款管理流程,采取靈活的貸款擔保方式,實行以項目售電收費權為質押的貸款機制”。
《通知》還稱,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融資服務平臺,與光伏電站投資企業建設銀企戰略合作關系,探索對有效益、有市場、有訂單、有信譽的“四有企業”實行封閉貸款。
《國際金融報》記者在與幾家光伏企業的接觸中了解到,對于大型企業或出貨量比較好的企業,他們根本不用擔心銀行的貸款。江蘇一家龍頭光伏企業高層人士早些時候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雖然每個企業的感受有所不同,盈利和虧損等也存在差異,但僅站在我們企業的角度看,公司和銀行有比較良性的互動,且銀行至今保持著對企業的支持。”
“有的時候,比如我們想要收購或進一步拓展業務,多家銀行會聯合起來,組建銀團來找公司,提供融資上的幫助。”上述高層人士坦言,“銀行實際上很看好我們企業。”
因此,企業想要向銀行貸款,首先要做的,還是“企業自身過硬”。在大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能夠依然保持健康的企業,可能不會被銀行摒棄。
不過,在今年2月記者的一次采訪中,有銀行從業人士直言不諱地說:“回到2008年時,銀行們或許都會認為光伏行業是新興產業和有潛力的行業,卻沒有看清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也沒有進行最全面的風險評估。最終,市場出現的是產能過剩和對光伏壞賬的爭議。因此,市場要學會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盲從和大干快上。”
再換個角度,除了尋求銀行的貸款外,光伏企業也可以考慮其他的融資途徑。世界領先的認證機構DNV GL集團近日對外發布了光伏融資的幾大趨勢。其中,包括資產證券化,增發新股、企業結構和債券,甚至是“眾籌”。
“眾籌利用互聯網和SNS(社會性網絡服務)傳播的特性向小型投資者展示自身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與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太陽能推銷者亦可利用網絡平臺直接與小型投資者聯系。”DNV GL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