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今,太陽能光伏產業波動不小。300多萬元1噸的多晶硅,因一場金融危機,跌落到50萬元1噸。
我省是多晶硅產業全國的早行者,又是當之無愧的大省。據省招商引資局2008年底形成的《硅材料產業分析報告》預測,我省在建、擬建項目如果全部投產,規模將達到5萬噸。去年底,全省建成產能已占全國一半。
最近多晶硅價格有所回升,對我省多晶硅產業而言,面臨的不僅僅是第二次起跑,而是如何加速跑。
規模領跑 延長產業鏈是新課題
支撐光伏產業的基礎,是多硅晶制造業。就光伏整個產業來講,我國的發展主要分兩種路徑:一是以我省為代表,著力于太陽能光伏產業上游,多晶硅生產實力強大;二是以江蘇、江西、浙江等省為代表,從產業鏈中下游向上游延伸。
外省的原料基地在我省。8月初,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3000噸/年多晶硅項目在眉山正式投產。浙江昱輝陽光能源有限公司拿到產品后,在浙江拉單晶、澆鑄、切片,在江蘇生產電池、組建封裝……在這種情況下,瑞能不那么在意價格波動,如公司副董事長董鄉君所說:“滿足浙江母公司的需求尚需外購,市場根本不擔心?!?/P>
與外省路徑相悖,四川企業目前大多固守上游產業,盡管擁有多晶硅副產品四氯化硅的核心處理技術,取得了中國多晶硅生產企業低生產成本的要訣之一,但畢竟較少涉及下游產業,很難分享整個產業鏈的利益,而且市場抵抗力偏弱。
長遠看,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一片光明。而我省偏執一端的產業結構,顯然于將新能源產業做成新的經濟發展動力的雄心壯志不合拍。
做大做強 催生二次加速跑規劃
今年3月,國家出臺了太陽能光電建筑扶持政策;近日,財政部、科技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決定在2-3年內,采用財政補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發電示范項目。業內人士分析,按照目前的投建成本500兆瓦的最低量計算,財政將拿出至少60億元補貼光伏。
“這將調動光伏產業的積極性。”省新能源產業促進會副會長李成華如此認為。
當前,從新能源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看,原材料加工、中間產品制造、終端產品組裝,以及各種可能應用于生產和生活的新能源相關設備和產品,在技術上似乎沒有太多的難題。但在實際應用中,無論是以新能源發電,還是直接使用新能源相關的設備和產品,眼下成功的案例還不多。因此,新能源產業發展更需要一種綜合解決方案。
此外,加快突破千噸級多晶硅產業化關鍵技術,形成從材料生產工藝、裝備、自動控制、回收循環利用的產業化生產線等,也是需要重點攻關的。
這些難點,恰恰也是機遇所在。
已有地方在謀劃。7月中旬,樂山市通過相關規劃方案,計劃到2013年,硅材料及綜合利用相關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規劃還包括設立產業引導基金,鼓勵風投機構參與硅材料投資,支持硅材料企業上市、發行債券等。
著眼于整個光伏產業的做大做強,省上相關部門更宏觀務實地規劃,正是當務之急。省招商引資局信息中心主任蒲平透露:正邀請專業人士,細化光伏產業鏈、細分產業鏈各環節產品,補鏈招商、延長產業鏈招商成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