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爆發之初,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多次憂心忡忡地警告說,危機可能損害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的努力。
如今,當潘基文把目光投向中國,他應感欣慰。因為,在「貨幣為王」的危機時代,中國沒有減少環保方面的投入,反而把發展綠色經濟當作應對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利器,予以強力推進。
中國國務院8月12日審議并原則通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草案)》,使中國在環境立法領域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根據這一草案,中國各地今后在規劃水土使用和各個經濟部門的資源利用時,均需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從源頭上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中國正努力為經濟增長注入「綠色動力」。中國為應對金融危機而推出的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共有5800億元用于節能減排、生態工程、調整結構和技術改造等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項目。通過多年努力,中國在某些方面已經取得驕人成就。
今年中國在風電領域可能超越美歐。咨詢服務商Azure International提供的數據說,今年上半年中國制造的風力渦輪發電機數量和新增裝機容量雙雙超過美國。全球風能理事會秘書長史蒂夫•薩爾也曾預計,今年中國將成為世界頭號風力渦輪發電機生產國。
中國在太陽能領域同樣有所作為。德國光電產業刊物Photon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2008年中國產太陽能電池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3;同期,作為光電技術傳統先鋒的歐洲在此領域的市場份額卻降至約1/4。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以發展綠色經濟為契機,致力于創造「綠領」工作崗位,在節能設備的生產和應用兩方面均表現出眾,這無疑會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促進就業產生深遠影響。
如今,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政策已經顯現初步效果。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介紹,今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3.35%,降幅同比提高0.4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1.35%。預計上半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