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美國發起新一輪針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加上行業增速放緩、金融等因素影響,行業盈利水平依然偏低,走向全面復蘇還需各方努力。
從起步開始,中國的光伏行業全球化程度就很高,一開始就面臨激烈的全球競爭形勢。十幾年來,既經歷了蜂擁熱鬧的黃金發展期,也經受了驚心動魄的痛苦整合期,在過山車般的起伏中,中國光伏產業實現崛起,帶動了世界光伏產業的發展。同時推動了技術進步,降低了光伏產品成本,加快了全球光伏產業應用步伐,并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具備了成套技術打包輸出能力。這也是中國光伏產業近年遭遇歐美“雙反”的直接原因。
歐美國家正“痛定思痛”,汲取過度依賴虛擬經濟帶來的經濟風險教訓,重新撿起放棄多年的制造業,積極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政策,支持本國制造業的復蘇,以光伏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成為被支持的重點。美國政府通過稅收抵免、貸款擔保、鼓勵光伏制造業發展,目標是到2030年光伏發電占國內發電量的14%,2050年為27%。歐洲光伏工業協會預測2020
年歐洲光伏發電占總發電量的12%,2050年將超過50%。巨大的市場驅動光伏行業新一輪發展契機與博弈,歐美國家欲重新奪回光伏制造業領先優勢的企圖已十分明顯。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中國制造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為落實這一目標,如何保持中國光伏制造業領先優勢已迫在眉睫。在國家推動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提供國,正由光伏制造大國向光伏應用大國轉變。但目前光伏企業普遍承受著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壓力,大部分面臨資金鏈緊繃的考驗。融資“瓶頸”遏制效應一旦成為現實,會給中國光伏制造業優勢產生致命損害。
因此,一方面國家應對競爭力強、資產優良、掌握核心技術的光伏骨干企業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可嘗試建立國家主權基金,用于對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戰略性行業的支持。當然,更重要的是,中國光伏企業要保持敢闖敢拼、敢為人先、敢在世界舞臺上與歐美領先企業同臺競技的行業精神,加大科技投入和產品更新換代,發力國際新興市場,加緊國內排兵布陣。▲(作者是英利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