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國經濟的產能過剩,已經從鋼鐵、水泥、煤炭、造船等傳統行業,蔓延到光伏和風電等新興產業。
產能過剩是怎樣造成的?光伏、風電產業當年的輝煌人們都忘了嗎?這些問題現在談起令人唏噓。另一個更為實際的問題是,當原先以出口為主的能源企業折戟海外、回歸國內又遭資金用腳投票后,如何盡快走出困境,保持國際競爭力,早日形成完全市場化運行的光伏產業,金融仍是主力。
資料顯示,商業和政策銀行貸款是中國光伏企業早期發展階段的重要融資手段。受過去短期高額利潤影響,光伏企業一度成為銀行貸款的寵兒。但歐美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推倒了多米諾骨牌,銀行對貼有產能過剩標簽的光伏企業態度早已“變臉”,“斷貸”、“抽貸”成為尋常事;在資本市場中實現IPO上市也頗具難度;在銀行間市場進行債券融資也難上加難。
好在,去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已經得到了緩和:7月,中歐雙方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國內市場也開始增長,總體發展趨勢不錯。未來,在國家陸續出臺相關利好政策和國家電網公司配套措施的支持下,我國光伏制造業和市場都將繼續發展,且發展形勢逐漸趨好。不過,有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分布式光伏發展采取的電價補貼雖已提高,但這一補貼形式并不是完全純粹的市場行為,光伏企業在融資時可能還會遇到困難。解讀:
“從不雪中送炭,只愿錦上添花。”這是銀行信貸留給很多企業的印象。“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這是一些光伏企業發出的感慨。好在,事情已經起了變化,去年7月,國務院“光伏國八條”的出臺,強調了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先進、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做優做強,對有市場、有訂單、有效益、有信譽的光伏制造企業也要提供信貸支持。
“光伏國八條”還特別提出,根據光伏產業特點和企業資金運轉周期,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信貸準入可達標的原則,采取靈活的信貸政策,支持優質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支持技術創新、兼并重組和境外投資等具有競爭優勢的項目。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中小企業和家庭自建自用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這些舉措,讓當前資金壓力大的多數光伏企業看到希望。
當然,已經有一些金融機構為符合條件的光伏企業提供了幫助。2013年4月,英利綠色能源對外宣稱,該公司全資子公司英利能源(中國)有限公司與國開行簽署兩項貸款協議,貸款總金額1.65億美元。根據合同,國開行將向英利中國提供一筆1.1億美元的一年期貸款和一筆5500萬美元的三年期貸款。英利中國將利用這兩筆貸款來補充運營資金和采購用于組件生產的原材料。對于這一事實,外媒的評論是:“盡管中國各家銀行對中國許多光伏制造商限定信貸額度,但是主要的制造商仍能繼續獲得良好的財政支持。”
光伏產業曾經是銀行的寵兒,曾經是A股市場里的活躍分子。但如今,在金融業,有人卻把這一產業稱為“有污點的孩子”。但不可否認,在光伏企業中,不乏擁有世界頂尖技術的佼佼者,經歷了海外市場的風風雨雨,它們更期待在國內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金融的力量對它們而言彌足珍貴。業界人士普遍建議,未來,金融業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創新金融服務,為光伏產業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中國經濟的產能過剩,已經從鋼鐵、水泥、煤炭、造船等傳統行業,蔓延到光伏和風電等新興產業。
產能過剩是怎樣造成的?光伏、風電產業當年的輝煌人們都忘了嗎?這些問題現在談起令人唏噓。另一個更為實際的問題是,當原先以出口為主的能源企業折戟海外、回歸國內又遭資金用腳投票后,如何盡快走出困境,保持國際競爭力,早日形成完全市場化運行的光伏產業,金融仍是主力。
資料顯示,商業和政策銀行貸款是中國光伏企業早期發展階段的重要融資手段。受過去短期高額利潤影響,光伏企業一度成為銀行貸款的寵兒。但歐美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推倒了多米諾骨牌,銀行對貼有產能過剩標簽的光伏企業態度早已“變臉”,“斷貸”、“抽貸”成為尋常事;在資本市場中實現IPO上市也頗具難度;在銀行間市場進行債券融資也難上加難。
好在,去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已經得到了緩和:7月,中歐雙方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國內市場也開始增長,總體發展趨勢不錯。未來,在國家陸續出臺相關利好政策和國家電網公司配套措施的支持下,我國光伏制造業和市場都將繼續發展,且發展形勢逐漸趨好。不過,有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分布式光伏發展采取的電價補貼雖已提高,但這一補貼形式并不是完全純粹的市場行為,光伏企業在融資時可能還會遇到困難。解讀:
“從不雪中送炭,只愿錦上添花。”這是銀行信貸留給很多企業的印象。“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這是一些光伏企業發出的感慨。好在,事情已經起了變化,去年7月,國務院“光伏國八條”的出臺,強調了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先進、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做優做強,對有市場、有訂單、有效益、有信譽的光伏制造企業也要提供信貸支持。
“光伏國八條”還特別提出,根據光伏產業特點和企業資金運轉周期,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信貸準入可達標的原則,采取靈活的信貸政策,支持優質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支持技術創新、兼并重組和境外投資等具有競爭優勢的項目。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中小企業和家庭自建自用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這些舉措,讓當前資金壓力大的多數光伏企業看到希望。
當然,已經有一些金融機構為符合條件的光伏企業提供了幫助。2013年4月,英利綠色能源對外宣稱,該公司全資子公司英利能源(中國)有限公司與國開行簽署兩項貸款協議,貸款總金額1.65億美元。根據合同,國開行將向英利中國提供一筆1.1億美元的一年期貸款和一筆5500萬美元的三年期貸款。英利中國將利用這兩筆貸款來補充運營資金和采購用于組件生產的原材料。對于這一事實,外媒的評論是:“盡管中國各家銀行對中國許多光伏制造商限定信貸額度,但是主要的制造商仍能繼續獲得良好的財政支持。”
光伏產業曾經是銀行的寵兒,曾經是A股市場里的活躍分子。但如今,在金融業,有人卻把這一產業稱為“有污點的孩子”。但不可否認,在光伏企業中,不乏擁有世界頂尖技術的佼佼者,經歷了海外市場的風風雨雨,它們更期待在國內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金融的力量對它們而言彌足珍貴。業界人士普遍建議,未來,金融業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創新金融服務,為光伏產業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