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盛光電集團總裁兼CEO佘海峰
第五屆中國(無錫)國際新能源大會暨展覽會10月24日—26日在江蘇無錫太湖國際博覽中心召開,本屆大會以“新能源:交流 共識 行動”為主題,探索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尋找中國新能源產業出路等。
中盛光電集團總裁兼CEO佘海峰表示,目前國內光伏行業已經從反傾銷的陰影中走出來了,但很多國內的企業并沒有反省,依然沒有將精力放在技術的創新上。
以下是佘海峰先生的發言:
簡單介紹一下中盛光電參加這樣的會議不多,我們90%以上的產品都是放在海外。在業務基礎之上,我們今年提出一站式建站保障。因為在建站的時候,長期下來大家會發現,當電站發現問題的時候,如果電站運營方和電站的EPC以及電站最主要的組件發電設備供應商不是一家的時候扯皮的現象非常多,今天在歐洲是這樣,將來在中國也會這樣。
今天針對這個主題,叫做后雙反企業怎么生存的問題。今天很多領導和專家在,我在這邊就不敢冒昧講一些理論,講一些判斷。我就講最近非常切身的兩個現象,一個是好的,一個是壞的。過去我也參加過中國企業自己舉辦的會議,過去在這樣的會議上,主題或者主要的聲音肯定是各家秀產能,秀產品,那就是一個時代的聲音。今天我們看到更多是談建站的開發,請了很多銀行的領導和專家,請了政策專家去解讀政策是什么。
我兩年前在另外一個會上提出來,我們中國的很多企業,包括我們自己在內,一開始做光伏的時候沒有認清光伏這個行業特性到底是什么?我認為它的第一特性是能源,所以我們今天談能源更多是談電網。第二特性,光伏整個市場撬動是靠投融資撬動的,所以它的第二特性是金融產品。第三特性才是光伏的制造。我們今天談的是政策解毒和其他能源的對比,還有金融服務怎么積極幫助光伏投資,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
另外我個人比較悲觀的現象是什么呢?過去兩年時間光伏經歷了這種危機,帶來的不是很多公司財務報表的虧損,而是對技術研發、創新的專注。大家可以理解在生存的過程中,在面臨生存壓力的時候,大家很難去談創新。但是我在美國,在歐洲我發現另外一個現象,對比下來,我發現在中國是不好的。過去我們經常看到歐洲很多企業在放棄太陽能,但現在有很多以前不做太陽能的現在專注光伏產品的技術,他們不怕死亡。但是在中國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字眼,任何企業都不愿意去面對。
今天在美國硅谷有很多新興的技術在關注太陽能技術,但在中國卻非常少看到。幾年前我們看到中國的光伏企業從不能做多晶硅到能做多晶硅,但未來我沒有看到創新的動力在哪里。通過這個現象可以引入大家更多的思考,不管從國家層面,企業的層面,國家的支持補貼也罷,更多的分一些精力在創新和支持新技術方面。這是兩個現象,我希望引起一些人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