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光伏發電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對投資者沒有吸引力,政府在推動光伏行業市場化和資本化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就分布式電站而言,商業屋頂電站的使用權和所有權以及電站賠償的標準,屋頂所有者和屋頂電站所有者的權利義務等都需要完善;補貼的年限以及補貼發放的細則,土地問題等細節都需盡快明確;同時需要消除相關的政策法規瓶頸,使市場參與者不僅限于大型國有發電集團,也應該鼓勵民間和外資資本的參與,這樣就可以激發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著眼于未來,長期持有電站。”陳康平說。
據陳康平介紹,在鼓勵民間資本方面,美國雖然是對光伏發電無補貼的國家,但是根據美國《聯邦投資賦稅優惠The Federal Investment TaxCredit(ITC)》法案,太陽能光伏發電投資額的30%可獲政府現金補助。以“陽光之州”加州為例,凡在住屋、商業建筑或公用建筑屋頂上安裝太陽能設備的家庭或企業,都可獲得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多項補助,其中包括享受30%的減稅優惠,使安裝成本減少30%。該減稅優惠政策吸引了包括谷歌、微軟、巴菲特在內的眾多投資者,大量資本涌入新能源資本市場,使住宅光伏市場和公共事業光伏市場得到了迅速發展。
“我建議為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建立快速通道,使它們能夠在上市、發債等資本市場融資渠道得到一定的優先性,這就能解決企業做大做強的資本需求;打開大型投資基金進入光伏市場的大門,國外基本都是養老、保險等偏好長期、穩定回報的大型基金持有太陽能電站,我們也應該仿效這種做法;開放國外資本窗口,推動國內光伏發電行業快速發展。”
對于企業及項目的長期融資難題,陳康平建議降低商業銀行進入光伏發電市場的門檻,進行利息補貼引導資本進入。“目前,中國只有少數銀行能夠給予長期貸款(10年甚至15年以上),一般的商業銀行最長只能提供5年的貸款,而光伏電站的最長運營期限為25年,這是清潔能源發展的一大瓶頸。”
眼中的未來
晶科的業務模式不是在行業里面尋求規模最大。陳康平認為,平衡發展,適當的才是最好的。從拉晶切片開始,到電池組件,均衡的1300兆瓦到1500兆瓦,組件的1600兆瓦的這樣一個均衡發展的模式。“作為晶科在市場上的概念就是,我們要做成比較好的一個高品質,成本在一線廠家里面保持一個自己絕對優勢的競爭力,這是我們主要經營的思路。為什么選舉這樣的思路呢,因為我們認為太陽能一定要制造出更低的成本,讓人民大眾,讓普通的發展國家都能用得起,太陽能產品不會每一年都是波濤洶涌的,時而升上天空,時而落入谷底。所以這是我們晶科經營的理念。”陳康平這樣總結。
對于未來,陳康平說,“現在是'戰國'時期,市場比較混亂。未來,廠家不會那么多,數量將減少,規模將擴大。產業發展處于常態時候,小企業空間小、盈利少,市場絕大部分份額都掌握在有品牌、規模和研發力量的大企業手中,這才是真正步入了穩定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