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資深能源分析師昨天表示,硅電池和組件的本地化制造應該回到美國,由于北美市場的需求以及利用資本投資更有利可圖。
美國經紀公司Lazard Capital總經理Sanjay Shrestha在Intersolar NA上對與會代表表示:
“在當前環境下,你們可以在美國增加綠地電池和組件廠。這將帶來利潤。其將(改善)運營資金管理,使你們更貼近需求,并且優質產品的數量可能會更高。”
“為了在這個行業擁有持續性的增長和集資,整個供應鏈專注于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及造就健康的利潤率,同時通過技術創新而非供應鏈繼續降低成本曲線是至關重要的。”
Shrestha表示,預計在美國一個1GW工廠的組件成本為每瓦六十美分,那么投資回收期將為九年,ROIC為10.8%。
他表示,盡管在中國一個1GW工廠的生產成本低30%,價格約為五十四美分,而ROIC為8.3%。
“在美國,盡管更昂貴一點,但是當你考慮到目前的關稅時,事實上在這里建廠更便宜。考慮到今后多年在全球范圍內美國必將成為快速發展的市場,服務北美市場的大型工廠具有經濟意義。”
他表示,在考慮了進口關稅之后,美國組件的價格可能低10%。
“鑒于本地生產配額要求問題、進口關稅和對于長期質保的關注日益提高,我們清楚地知道考慮供應鏈在北美等市場本地化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談論‘考慮到較低的成本和出口,讓我們在中國制造’。但是我們認為這一模式將不會繼續下去。”
“這應該是一個分布式制造模型,而非從中國出口到世界各個不同地方。”
Shrestha還表示,其預計2014年下半年將出現多晶硅的短缺,尤其是對于供應價格低于每千克二十美元的多晶硅。
“五年中首次,需求有望超過供應,該行業可能在2014年進入供不應求模式。該行業需要考慮這一點并開始為其規劃。”
Shrestha表示,中國公司最好在北美設立制造廠。
“我大力鼓勵一些領先的中國公司考慮這一點。如果他們想要繼續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長期參與者,他們必須確保他們擁有一個分布式制造戰略。”
Lazard Capital預計,太陽能將成為全球電力市場增長最快的領域,較2012年的33GW,到2015年將增加50GW。
美國經紀公司Lazard Capital總經理Sanjay Shrestha在Intersolar NA上對與會代表表示:
“在當前環境下,你們可以在美國增加綠地電池和組件廠。這將帶來利潤。其將(改善)運營資金管理,使你們更貼近需求,并且優質產品的數量可能會更高。”
“為了在這個行業擁有持續性的增長和集資,整個供應鏈專注于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及造就健康的利潤率,同時通過技術創新而非供應鏈繼續降低成本曲線是至關重要的。”
Shrestha表示,預計在美國一個1GW工廠的組件成本為每瓦六十美分,那么投資回收期將為九年,ROIC為10.8%。
他表示,盡管在中國一個1GW工廠的生產成本低30%,價格約為五十四美分,而ROIC為8.3%。
“在美國,盡管更昂貴一點,但是當你考慮到目前的關稅時,事實上在這里建廠更便宜。考慮到今后多年在全球范圍內美國必將成為快速發展的市場,服務北美市場的大型工廠具有經濟意義。”
他表示,在考慮了進口關稅之后,美國組件的價格可能低10%。
“鑒于本地生產配額要求問題、進口關稅和對于長期質保的關注日益提高,我們清楚地知道考慮供應鏈在北美等市場本地化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談論‘考慮到較低的成本和出口,讓我們在中國制造’。但是我們認為這一模式將不會繼續下去。”
“這應該是一個分布式制造模型,而非從中國出口到世界各個不同地方。”
Shrestha還表示,其預計2014年下半年將出現多晶硅的短缺,尤其是對于供應價格低于每千克二十美元的多晶硅。
“五年中首次,需求有望超過供應,該行業可能在2014年進入供不應求模式。該行業需要考慮這一點并開始為其規劃。”
Shrestha表示,中國公司最好在北美設立制造廠。
“我大力鼓勵一些領先的中國公司考慮這一點。如果他們想要繼續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長期參與者,他們必須確保他們擁有一個分布式制造戰略。”
Lazard Capital預計,太陽能將成為全球電力市場增長最快的領域,較2012年的33GW,到2015年將增加50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