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難點,在自主開發方面,制造行業還存在很大欠缺。“拿逆變器的效率舉個例子,國際上大型企業產品標識效率是多少就是多少。但是國內企業也這樣說,業主并沒有相應的檢測手段來檢測。逆變器效率只有在標準的檢測環境下才有意義,現場的條件跟實驗室的條件不一樣,廠家提供的實驗室效率很難被取信。需要建立一個標準樣本才能做,電子電力產品想做出來并不難,但是要做好了很難,產品要具有高可靠性與穩定的性能,這對于我們電力行業才是最需要的。拿電池板來說,業主現在關心的是現場如何檢測,而不是在實驗室或生產線上的檢測。很多大廠家也進行了相關檢測,這一點我們并不懷疑,但是電池板在運輸過程中是否有損壞,有的損壞需要一段時間的反應才能看出來,這對于業主來說影響就很大。”
“我們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就感覺到非常困難,因為我們很難準確知道中國制造行業在最求低價的同時產品技術水平如何。在這之前,我們會跟主要幾個大企業進行交流,真正征求他們的意見,摸清企業的真實情況,以上這三個方面造成我們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面臨很多困難,建設電站使用的產品不是電力行業生產的,所以我們經常反復地問制造企業我們制定的技術指標究竟是高還是低。在開送審稿審查之前,我們通常要開一個征求意見的研討會,請制造企業來聽聽他們的真實想法。”
汪毅介紹,不管是國家標準還是行業標準標齡一般為5年。到了5年的時候,中電聯就會考慮該標準是否繼續有效,是否需要修訂。“我們有個復審的程序,復審之后如果需要修訂,我們就會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修訂請求。”
參與意識待加強
“最大的困難在于中國企業對于標準化的意識還有待提高,很多企業都依賴政府去做這些標準,而在國外比如西門子、ABB不可能看到別人在做標準而自己不參與,而國內企業等待的意識比較強,主動積極參與的精神有待提高。送審稿審查會,由我們發文邀請的包括電網公司、發電集團、制造企業等一般都能到會,但是有的企業參與意識跟國際跨國公司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國內積累不夠,制定標準一些數據的取得不是經過常年的大量積累,而國外做標準,生產一個新的型號需要做很久的試驗,才能推出來。而國內建設的速度很快,有些東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標準對于企業來說非常重要,不管是電網公司與發電公司還是制造行業都非常歡迎我們的標準;不管是尚德、英利這樣的電池組件企業,還是合肥陽光、科諾偉業這種逆變器企業,他們都很關注我們的標準,非常希望我們的標準早日出臺。”汪毅說。
“我們也希望主管部門多給我們安排一些立項,還有很多標準沒有立上項,我們感到很難受,主管部門領導也要考慮各個部行業的平衡,行業的大發展標準是不能缺失的,光伏企業參與到標準的制定中,在中電聯的網站上可以看出我們立了哪些項目。企業如有感興趣的可以參與到其中來,可以貢獻出自己的寶貴經驗。中電聯會特別注重標準的廣泛參與、使其更具實用性,標準的編制主要是依賴專家,并不是說我們站的比別人高,我們也是一邊做標準一邊學習。”
進展尚順 宣貫將啟
中國的標準編制和管理體制跟國外有很大不同。我國主要是政府主導,總的來說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是標準主管部門,但是涉及到工程建設的標準主要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管理。國家能源局主要負責行業標準的管理。行業標準要到國標委、住建部等主管部門備案。而國外的產業標準則主要由各個行業協會負責編制。“政府基本上管兩頭,批準立項、批準發布,中間的編制工作是由中電聯具體組織與管理的,我們先提出立項的標準,然后報送,報送的時候包含所有的材料。”汪毅這樣說,“標準體系中包括勘察設計、施工安裝、竣工驗收、并網技術、檢測和試驗、環保、安全、運行維護、檢修、管理等十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