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 通過加強農田基本建設、調整種植制度、選育抗逆品種、開發生物技術等適應性措施,到2010年,力爭新增改良草地2400萬公頃,治理退化、沙化和堿化草地5200萬公頃,力爭將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
── 通過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的監管,繼續開展生態保護重點工程建設,建立重要生態功能區,促進自然生態恢復等措施,到2010年,力爭實現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和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比重達到16%左右,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2200萬公頃。
── 通過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水資源、完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機制和推行節水等措施,到2010年,力爭減少水資源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體系,提高農田抗旱標準。
── 通過加強對海平面變化趨勢的科學監測以及對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的監管,合理利用海岸線,保護濱海濕地,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不斷加強紅樹林的保護、恢復、營造和管理能力的建設等措施,到2010年左右,力爭實現全面恢復和營造紅樹林區,沿海地區抵御海洋災害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最大限度地減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
(三)加強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
── 通過加強氣候變化領域的基礎研究,進一步開發和完善研究分析方法,加大對相關專業與管理人才的培養等措施,到2010年,力爭使氣候變化研究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有效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政策,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提供科學依據。
── 通過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國際合作與技術轉讓等措施,到2010年,力爭在能源開發、節能和清潔能源技術等方面取得進展,農業、林業等適應技術水平得到提高,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四)提高公眾意識與管理水平。
── 通過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加強氣候變化方面的宣傳、教育和培訓,鼓勵公眾參與等措施,到2010年,力爭基本普及氣候變化方面的相關知識,提高全社會的意識,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 通過進一步完善多部門參與的決策協調機制,建立企業、公眾廣泛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機制等措施,到2010年,建立并形成與未來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相適應的、高效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