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國多晶硅工業的“大災年”。2011年間,中國大約有40家多晶硅廠已經形成生產能力并多少有些產出,而到2012年末,能夠繼續維持生產的廠商不到10家,而真正還能堅持開工的大約只有5~6家。
預計到2013年末,將有超過20家廠商可能永久關閉,投資損失近千億。
和“大躍進”年代類似,“大災年”的出現,可以說是三份“天災”,七份“人禍。”
這里“人禍”主要是指各個地方盲目攀比,都想要把當地建成“世界級”的多晶硅工業中心,當然,看人家做多晶硅發財而眼紅,也是中國在2006-2010年陷入多晶硅“淘金熱”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中國絕大多數廠商采用的是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技術,大部分廠商由于生產規模和經驗有限,導致生產成本過高,產品缺乏競爭力。
不過,就在中國多晶硅工業遭到重創之際,海外兩家主要的流化床多晶硅生產廠商,挪威的REC 和美國的MEMC都不約而同地跑到中國來推銷其流化床多晶硅生產技術,而且都不約而同地找上了中國大型的國營礦業冶金集團。外國廠商開出的方子很簡單:采用流化床技術,多晶硅生產成本可以降低到每公斤10美元以下,而且質量可以和西門子法的相媲美。且不談顆粒狀流化床多晶硅的其他好處,對于生產成本還在每公斤30美元上下徘徊的中國廠商來說,這聽上去就是救藥。那么每公斤10美元的生產成本真的能成嗎?海外廠商自己做到了沒有?
圖2顯示了REC從2010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流化床多晶硅生產成本,其中有幾個季度REC沒有公布生產成本,原因可能是生產狀態不穩定,導致成本數據異常,也可能是REC那時還在猶豫中:到底是守著流化床技術自個享用呢還是出賣這個技術以換回一些急需的現金?因為一旦決定這是需要獨守的看家本領,對外公布自己的生產成本實在沒有必要!
我們暫且假定REC的數據沒有水分,那么它去年第四季度的生產成本已經低于絕大多數中國多晶硅廠商的成本,雖然在目前的多晶硅價格水平上(2013年2~3月),按這個成本來生產也很難賺錢,但如果多晶硅的價格在未來還有一點上漲的想象空間,同時流化床技術的生產成本還可以進一步壓縮,將來的日子似乎還是混得下去的。
不過,所有想要購買REC生產技術的中國廠商都應該關注一個細節,那就是按照REC的成本學習曲線,得要“學”多少年才能做到小于每公斤10美元的生產成本?從REC公司本身的情況來看,它從40多美元降到約25左右美元花了一年多時間,但從25美元降到約22~23美元也化了差不多一年時間,而從22~23美元降到約20美元,REC預測還得要化一年左右時間。這意味著,壓縮同樣幅度的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困難程度呈指數級上升。單憑REC的經驗來看,恐怕它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猴年馬月才能把生產成本降到每公斤10美元以下。
既然如此,REC憑什么宣稱用它的技術和經驗在中國就能把生產成本做到每公斤10美元以下呢?REC給出的理由主要包括中國的設備折舊成本低、中國地方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將幫助降低投資成本、中國有本地生產的廉價金屬硅、中國勞動力較低廉,等等。當然,還有一點大家都猜得到,就是在中國可以做“巨大”規模的項目,這也是降低成本的因素之一。根據REC的推薦,在中國的項目要在2萬噸以上, 按照每噸5萬美元的固定資產設備投資成本來計算,一個2萬噸的項目,其設備投資金額在10億美元數量級,這還不包括其他開銷。盡管10億美元對中國這個“泱泱大國”來說算不上稀奇,但要是認為REC自己在美國辦不到的事拿到中國來辦就成,我看就一個字:“懸”。
那么MEMC又如何呢?MEMC采用流化床技術來生產多晶硅“歷史悠久”、經驗豐富,流化床技術可以說是其“獨門絕技”,就像掌上的“閨女”,一直以來是鎖在“閨房”里的。但由于其美國工廠受制于硅烷生產原料供應的限制,生產規模一直不大,因而成本也遠遠高于REC目前的水平。因此,MEMC和三星精細化工的合資項目決定采用第三方的硅烷生產技術,而且MEMC可能不得不重新設計反應爐,因為原來老舊的反應爐顯然不適合萬噸級規模的生產。這意味著,如果采用MEMC的技術,一次性投資成本可能更大。此外,MEMC現在在中國找有錢人家“下嫁”自己的寶貝“閨女”還得躲躲閃閃,它不想把這件事搞得沸沸揚揚,因為和三星精細化工那宗“婚事”可能有一些排外的“約定”,而且看到有錢人家就想把自家的“閨女”嫁出,臉面上也不好看。
我的看法是,采用MEMC的技術比采用REC的技術風險更大,主要原因在于其用于三星精細化工的合資項目的新爐子還沒有經過規模化大生產的實際考驗,而采用老的爐子技術,要把生產成本降到每公斤10美元以下的概率接近于零,即使要做到每公斤30美元恐怕也勉為其難。
由此看來,雖然流化床技術是中國未來多晶硅工業的一個選項,但這一技術,尤其是外國廠商的流化床技術并不能幫助重新振興中國的多晶硅工業,原因其實很簡單:外國人一定不會把大有前途的技術真正出售給中國的競爭廠商,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現金。古往今來,中國人能做得好的東西都是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辛勤奮斗搞出來的。學習外國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但幻想出錢買一個一攬子的“解決方案,”恐怕最后的結局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希望今后少一些因為決策錯誤而導致的“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