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顯示了人類開始石油的商業化應用以來,所經歷的五次“能源危機”。正是第五次“能源危機”催生了太陽能光伏產業。
隨著第五次能源危機的爆發和人類對氣候變化越來越多的關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太陽能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太陽能產業的商業化之路逐漸被開辟出來,并越來越通暢。2004年之后,隨著歐洲各國綠能回購政策的相繼出臺,太陽能產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現在回頭來看,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客觀上對太陽能產業再次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金融危機之后,成本大幅下降,人們期盼的 1元電價呼之欲出。
2010年太陽能產業獲得大爆發,刺激了以中國為代表的各太陽能制造國家瘋狂擴張產能。然而,2011年,隨著歐債危機的一步步升級,歐盟國家削減補貼,美國、歐盟先后于 2011、2012年對中國展開“雙反”調查,太陽能迎來了了最糟糕的發展時期——國際貿易摩擦、庫存高企、產能過剩、財務危機、合同糾紛……針對太陽能制造鏈條的壞消息接撞而至。
以上是眾所周知的原因。對此,劉隴華表達了完全與眾不同的視角。
劉隴華認為,這些都是就事論事、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要了解這一切背后的推動力量,必須跳出圈子看問題,要在大能源格局中尋找光伏產業的發展之路。
劉隴華提出,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到 2011年之前,各國政府熱切推動太陽能產業的背后,是第五次能源危機對各國政府能源戰略所起到的影響作用,盡管各國的臺上政客未必真心的愿意為遙遠的未來綢繆,但是鑒于“能源枯竭”論調的影響,科學家和“深謀遠慮”的公知引導著人們,迫使政客們不得不做出“負責任”的行動,這正是這一時期太陽能產業快速飆升的推手。
到了 2011、 2012年, 一切都變了。 此時, 世界石油勘探技術再次獲得突破,石油儲量“猛增”,加拿大油砂、墨西哥灣的鹽下石油找到了先進的開采技術,深海鉆探技術每天都有新的突破,困擾美國多年的頁巖氣開采技術也取得了巨大突破……正如前幾次“能源危機”如期解除一樣,石油“枯竭”的擔憂再次煙消云散,第五次“能源危機”隨之解除。就在前兩年被新能源人士津津樂道的世界能源署 2000年繪制的這張未來能源格局預測圖現在看起來就像一個拙劣的笑話。這些,才是 2011年太陽能產業步入嚴冬的真正推手。

世界未來能源格局預測(國際能源署)
盡管化石能源的發展之路經歷了五次“危機”,而且每次危機解除之后,人們總是懷疑危機僅僅是一場誤會,但是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卻是毋庸置疑的,總有一天會消耗殆盡。每次“危機”的解除不過是將耗盡的“終點”在唯心論層面上向前推進了一截。
歸根結底,化石能源的“終點”總會到來。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太陽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一旦誕生,并且實現了產業化發展,也不會再消失了。不過如同石油能源一樣,將會不可避免地走上起起伏伏的曲線發展之路。并且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的發展軌跡會出現此消彼長、彼漲此消的局面,如此滾動發展,直至化石能源逐漸式微,可再生能源逐步壯大,及至完全替代。
雖然大趨勢如此,不過,在當下,提及太陽能作為“替代能源”為時過早,過于樂觀的“替代論”還會對產業發展帶來危害。“補充能源”的說法對太陽能產業的定位十分有意義。
既然作為補充能源,應當是在傳統能源難以到達的領域充當替代,在傳統能源不便應用的領域充當替代。它的發展和應用模式應當與傳統能源完全不同,不能用經驗主義的能源發展思路去定義它。
當前最明智的選擇是大力發展太陽能應用產業,以“補充”理念去定義應用產品,以應用產品去定義制造產業。如此太陽能產業方能獲得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