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讀:光伏世界哀鴻遍野之際,這家全球第二大太陽能制造商卻很可能是2012年全年唯一盈利的。接下來,擴容中國市場
過去一年中,對于被破產、重組、虧損、裁員、CEO下臺等的一系列壞新聞纏繞的全球光伏企業而言,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然而,有一家企業卻在其中表現搶眼。
First Solar 在2012年第二季度中實現凈利1.11億美元,毛利率高達25%。同期的賽維凈虧損2.54億美元,尚德和英利的毛利率分別為-10%和5%。First Solar很可能是2012年全年唯一盈利的太陽能企業。
由于產能快速擴張導致的價格戰,使得光伏組件價格快速下滑,所有的組件制造商都陷入嚴重虧損中。然而下游電站開發環節卻沒有那么擁擠,光伏產品價格下跌反而給予電站項目更高的利潤空間。
First Solar在過去的2012年中有優于同行的表現,在于其2007年就開始將產業鏈延伸到下游電站開發,儲備了大量的電站項目。First Solar已安裝完成的光伏項目總量達到6GW,已為所建項目融資90億美元。中國一線光伏制造商尚德、阿特斯等都在嘗試將產業鏈向下游電站開發延伸。“近期我們財務報表的情況良好,原因是在過去幾年,我們的項目合同陸續開展實施,取得很好的成果。”First Solar首席執行官詹姆斯·休斯告訴《環球企業家》。
2010年之前,First Solar曾是全球光伏組件銷售冠軍,后來這一位置被尚德取代。在過去的2012年中,英利成為全球最大光伏組件供應商,First Solar緊隨其后位于第二。
早在2009年,First Solar就高調表現出對中國市場的巨大野心,跟中廣核簽訂合作協議計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開發電站項目,一期30MW項目本應于2010年6月開始施工,然而這個項目卻沒有按原計劃進行。過去兩年中國光伏市場急速擴容時,也鮮有First Solar的身影出現。
First Solar對中國市場失去興趣?不是,而是有著更大的雄心。
提早布局電站
First Solar依靠碲化鎘薄膜技術起家,一開始也僅專注于電池和組件的生產。2007年,First Solar通過以344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Turner Renewable Energy進入下游,進軍下游不僅讓First Solar業務多元化,也增加了光伏組件的銷售渠道。
當2008年多晶硅價格暴漲到500美元/公斤(2003年價格僅35美元/公斤,現在跌落回25美元/公斤)時,由于上游原材料的暴漲,晶硅組件制造商慘遭虧損。First Solar卻因技術路線差異幸運地避開這場危機,并且在2008年第四季將平均生產成本降到0.98美元/瓦,是全球首家生產成本低于每瓦1美元的光伏制造商。2009年,First Solar坐上全球光伏銷售量的頭把交?椅。
躲過始于2011年的光伏寒冬,First Solar這次并不只是因為幸運。
面對過去兩年全球光伏制造產能過剩,First Solar在2012年關停了部分產能,德國生產線全部關停;馬來西亞關停4條產線,保留20條;美國俄亥俄州保持現有4條生產線。First Solar的產能從2011年是2.4GW 下降至1.68GW。
在過去兩年全行業價格迅速下跌中,First Solar由于提早對下游進行布局,儲備了大量的電站項目,因此不至于太受制造環節激烈廝殺的影響。
2012年以前,組件銷售占據了First Solar大部分的營收,這在2012年第二季度徹底改變了。First Solar2012年第二季度的總營收為9.57億美元,其中超過60%的營收來自于電站項目。由于下游電站開發環節沒有制造環節那么擁擠,光伏產品價格下跌反而給予電站項目更高的利潤空間。First Solar組件銷售的毛利率僅為10%,電站項目毛利率在30%左右。
顯然,光伏市場發生逆轉時,First Solar早幾年前儲備的下游電站項目緩解了制造環節利潤迅速下跌帶來的陣痛。到2011年,First Solar的項目儲備已經高達5GW。
電站項目開發是一項資本密集型業務,即便First Solar擁有強大的財務實力,在2011年獲得貸款來推進項目依然十分困難,因此First Solar出售了近2GW的電站項目。賣出后,First Solar依然是這些項目的EPC服務商,First Solar可以通過電站項目的EPC服務來獲取營收和利潤。
一方面縮減制造端的產能,另一方面充分釋放早年儲備的電站項目優勢,使得First Solar仍能在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實現盈利。
早幾年中國光伏制造商卻沒有考慮到將產業鏈向下游延伸。英利創始人苗連生曾以“造飛機的不要去開航空公司”為比喻,認為光伏制造商應該踏實地做好制造業,而不是往下游延伸去做電站開發運營。
在經歷制造業慘烈廝殺后,中國一線光伏制造商尚德、阿特斯等都開始嘗試下游電站開發運營業務。英利也在2012年下半年開始考慮延伸產業鏈到下游電?站。
過去一年中,對于被破產、重組、虧損、裁員、CEO下臺等的一系列壞新聞纏繞的全球光伏企業而言,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然而,有一家企業卻在其中表現搶眼。
First Solar 在2012年第二季度中實現凈利1.11億美元,毛利率高達25%。同期的賽維凈虧損2.54億美元,尚德和英利的毛利率分別為-10%和5%。First Solar很可能是2012年全年唯一盈利的太陽能企業。
由于產能快速擴張導致的價格戰,使得光伏組件價格快速下滑,所有的組件制造商都陷入嚴重虧損中。然而下游電站開發環節卻沒有那么擁擠,光伏產品價格下跌反而給予電站項目更高的利潤空間。
First Solar在過去的2012年中有優于同行的表現,在于其2007年就開始將產業鏈延伸到下游電站開發,儲備了大量的電站項目。First Solar已安裝完成的光伏項目總量達到6GW,已為所建項目融資90億美元。中國一線光伏制造商尚德、阿特斯等都在嘗試將產業鏈向下游電站開發延伸。“近期我們財務報表的情況良好,原因是在過去幾年,我們的項目合同陸續開展實施,取得很好的成果。”First Solar首席執行官詹姆斯·休斯告訴《環球企業家》。
2010年之前,First Solar曾是全球光伏組件銷售冠軍,后來這一位置被尚德取代。在過去的2012年中,英利成為全球最大光伏組件供應商,First Solar緊隨其后位于第二。
早在2009年,First Solar就高調表現出對中國市場的巨大野心,跟中廣核簽訂合作協議計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開發電站項目,一期30MW項目本應于2010年6月開始施工,然而這個項目卻沒有按原計劃進行。過去兩年中國光伏市場急速擴容時,也鮮有First Solar的身影出現。
First Solar對中國市場失去興趣?不是,而是有著更大的雄心。
提早布局電站
First Solar依靠碲化鎘薄膜技術起家,一開始也僅專注于電池和組件的生產。2007年,First Solar通過以344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Turner Renewable Energy進入下游,進軍下游不僅讓First Solar業務多元化,也增加了光伏組件的銷售渠道。
當2008年多晶硅價格暴漲到500美元/公斤(2003年價格僅35美元/公斤,現在跌落回25美元/公斤)時,由于上游原材料的暴漲,晶硅組件制造商慘遭虧損。First Solar卻因技術路線差異幸運地避開這場危機,并且在2008年第四季將平均生產成本降到0.98美元/瓦,是全球首家生產成本低于每瓦1美元的光伏制造商。2009年,First Solar坐上全球光伏銷售量的頭把交?椅。

躲過始于2011年的光伏寒冬,First Solar這次并不只是因為幸運。
面對過去兩年全球光伏制造產能過剩,First Solar在2012年關停了部分產能,德國生產線全部關停;馬來西亞關停4條產線,保留20條;美國俄亥俄州保持現有4條生產線。First Solar的產能從2011年是2.4GW 下降至1.68GW。
在過去兩年全行業價格迅速下跌中,First Solar由于提早對下游進行布局,儲備了大量的電站項目,因此不至于太受制造環節激烈廝殺的影響。
2012年以前,組件銷售占據了First Solar大部分的營收,這在2012年第二季度徹底改變了。First Solar2012年第二季度的總營收為9.57億美元,其中超過60%的營收來自于電站項目。由于下游電站開發環節沒有制造環節那么擁擠,光伏產品價格下跌反而給予電站項目更高的利潤空間。First Solar組件銷售的毛利率僅為10%,電站項目毛利率在30%左右。
顯然,光伏市場發生逆轉時,First Solar早幾年前儲備的下游電站項目緩解了制造環節利潤迅速下跌帶來的陣痛。到2011年,First Solar的項目儲備已經高達5GW。
電站項目開發是一項資本密集型業務,即便First Solar擁有強大的財務實力,在2011年獲得貸款來推進項目依然十分困難,因此First Solar出售了近2GW的電站項目。賣出后,First Solar依然是這些項目的EPC服務商,First Solar可以通過電站項目的EPC服務來獲取營收和利潤。
一方面縮減制造端的產能,另一方面充分釋放早年儲備的電站項目優勢,使得First Solar仍能在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實現盈利。
早幾年中國光伏制造商卻沒有考慮到將產業鏈向下游延伸。英利創始人苗連生曾以“造飛機的不要去開航空公司”為比喻,認為光伏制造商應該踏實地做好制造業,而不是往下游延伸去做電站開發運營。
在經歷制造業慘烈廝殺后,中國一線光伏制造商尚德、阿特斯等都開始嘗試下游電站開發運營業務。英利也在2012年下半年開始考慮延伸產業鏈到下游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