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4日,北京 – 昨日,在2012(第二屆)中國公益節暨因為愛•2012公益盛典上,天合光能憑借其在積極推動中國公益事業發展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貢獻以及倡導和執行綠色發展、低碳經濟理念榮膺“2012中國公益獎”和“2012年度綠色貢獻獎”。該獎項是由中國公益節組委會邀請的公益慈善組織、知名研究機構、咨詢公司、專家學者、媒體領袖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依據候選者所實施公益項目的示范性、持續性、創新性、適應度、誠信度五個基本指標,根據專家評審委員會成員通過的綜合評估體系評選而出。
天合光能一貫注重環境、健康、安全方面的投入,在2012年公布的2011年度全球太陽能生產商產品安全評比中,天合光能生產的光伏組件在產品可循環利用、生產過程的安全性、員工及供應鏈安全健康工作以及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等方面的綜合排名中位列全球太陽能制造商第一。
天合光能積極從事各類社會公益活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早在2003年,天合光能就參與了國家“送電到鄉”工程,克服各種困難,在西藏昌都建設了40座離網太陽能電站,使當地居民徹底告別無電歷史,一步踏入現代化生活。同期,天合光能向西藏昌都捐資60萬元,用于籌建“天合光彩小學”,大大改善了當地兒童的上學條件,讓當地的兒童不僅擁有光明的夜晚,更擁有光明的未來。2011年8月,天合光能贊助“棵林環境保護協會”,與供應商和商業合作伙伴一起發起了“生態新常州 尋找碳足跡”系列活動,向全社會傳播低碳理念,引導踐行環保低碳實踐。2012年5月,天合光能在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期間捐贈太陽能發電組件用于建造兩座“校園零碳太陽能展示亭”。展示亭不設外接電源,完全使用其屋頂的太陽能組件發電支持其照明、展示、音響等用電設備,而且,主要建筑用材以木材等可循壞、低排放的材料,向在校師生、來訪校友以及各界來賓展示綠色低碳理念。2012年8月由天合光能援建的新疆烏恰縣"天合路"正式開通,作為援疆項目的一部分,天合光能為祖國最西部邊陲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此外,天合光能還多次向曾遭受地震和海嘯襲擊的海地以及非洲偏遠貧困地區捐贈太陽能組件,解決當地人民的基本生活問題。
由于天合光能在推進光伏行業加速邁向平價電力以及推廣太陽能的使用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2010年,天合光能成為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太陽能行業的首個行業塑造者。2012年,天合光能與西門子、雀巢、飛利浦、巴西Camargo Correa、氣候變化資本、世界經濟論壇等共26家全球各界領先企業和知名機構一起,由世界經濟論壇組織成立了“里約+20之友”倡議,并作為倡議代表參加了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并就綠色發展主題向世界各國領導人遞交倡議,號召全球政商各界積極開放合作,尋求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水、食品等重大挑戰,共同推進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天合光能一貫注重環境、健康、安全方面的投入,在2012年公布的2011年度全球太陽能生產商產品安全評比中,天合光能生產的光伏組件在產品可循環利用、生產過程的安全性、員工及供應鏈安全健康工作以及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等方面的綜合排名中位列全球太陽能制造商第一。
天合光能積極從事各類社會公益活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早在2003年,天合光能就參與了國家“送電到鄉”工程,克服各種困難,在西藏昌都建設了40座離網太陽能電站,使當地居民徹底告別無電歷史,一步踏入現代化生活。同期,天合光能向西藏昌都捐資60萬元,用于籌建“天合光彩小學”,大大改善了當地兒童的上學條件,讓當地的兒童不僅擁有光明的夜晚,更擁有光明的未來。2011年8月,天合光能贊助“棵林環境保護協會”,與供應商和商業合作伙伴一起發起了“生態新常州 尋找碳足跡”系列活動,向全社會傳播低碳理念,引導踐行環保低碳實踐。2012年5月,天合光能在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期間捐贈太陽能發電組件用于建造兩座“校園零碳太陽能展示亭”。展示亭不設外接電源,完全使用其屋頂的太陽能組件發電支持其照明、展示、音響等用電設備,而且,主要建筑用材以木材等可循壞、低排放的材料,向在校師生、來訪校友以及各界來賓展示綠色低碳理念。2012年8月由天合光能援建的新疆烏恰縣"天合路"正式開通,作為援疆項目的一部分,天合光能為祖國最西部邊陲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此外,天合光能還多次向曾遭受地震和海嘯襲擊的海地以及非洲偏遠貧困地區捐贈太陽能組件,解決當地人民的基本生活問題。
由于天合光能在推進光伏行業加速邁向平價電力以及推廣太陽能的使用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2010年,天合光能成為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太陽能行業的首個行業塑造者。2012年,天合光能與西門子、雀巢、飛利浦、巴西Camargo Correa、氣候變化資本、世界經濟論壇等共26家全球各界領先企業和知名機構一起,由世界經濟論壇組織成立了“里約+20之友”倡議,并作為倡議代表參加了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并就綠色發展主題向世界各國領導人遞交倡議,號召全球政商各界積極開放合作,尋求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水、食品等重大挑戰,共同推進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