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但以光伏為代表的國內太陽能行業卻一度險些跌入末日。
“我在4美元的時候買了尚德電力,80美元時認為它會漲到200美元,最后在1美元清倉。”這是2012年9月一位投資者告訴記者的真實投資經歷。當行業被“高科技、新能源”概念化時,200美元的股價也不為過,當“高負債、嚴重過剩”成為第一印象時,連1美元的股價都吸引不了資本的興趣。
否極泰來,2012年9月后,陷入谷底的光伏業大有逆轉之勢。首先,高層以“特事特辦”原則推出一系列重磅政策予以扶持,高層會議多次提到在2013年培育一批新的消費增長點中,太陽能產業名列其中;其次,作為新能源業的代表,太陽能行業又是目前我國發展相對成熟、技術相對先進的行業,也被視作培養我國在國際上有自主競爭力的戰略新興產業的切入口;最后,大浪淘沙,在發展與競爭中實現行業的優勝劣汰,從而鑄就在國際上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優質新能源企業。
多重有利因素令市場和投資者信心重聚,龍頭企業訂單明顯回暖,美股中概光伏指數近一個月來累計漲幅更是超過70%,港股光伏龍頭股股價均已翻倍。
借“城鎮化東風” 政府啟動內需市場
政府祭出連環政策啟動國內市場,推出一攬子并網、補貼配套政策,敞開國內分布式光伏市場,強制光伏發電并網,鼓勵民間、個人投資光伏電站建設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在許多場合多次強調:“讓他們(歐美)反去吧,只要國內政策做得及時到位,快速充分打開國內市場,就足以吸收過剩的產能,把原本在海外的產能充分吸收。”
這里,龍頭企業尚德電力半年來的訂單情況或許更有說服力。尚德電力2012年9月好幾條生產線都停產,企業可說處于“水深火熱”。“接不到訂單不派活,繼而減薪。”尚德一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冬天來臨,行業卻感受到了政策“一把火”的威力。就尚德情況而言,訂單明顯增多,“其他幾大光伏企業則基本接近滿產。”
在去年8月份走訪尚德時,幾條生產線幾乎都處于停工狀態,門衛對記者也是閃閃躲躲,不愿意談論員工的不滿情緒。在最近與尚德員工的接觸中,員工精神狀態完全兩樣。“又有加班趕訂單的現象出現了。今年過節,公司總部、各地工廠都發了兩箱紅富士。不發別的,就發紅富士,寓意來年紅紅火火!”尚德一位一線員工告訴記者。
“在國家大力推動‘光伏外援’的政策下,尚德一連接了好幾單‘非主流’訂單。原先最大的歐美客戶對中國關門后,非洲成為最具潛力的市場。去年12月以來,公司接到南非兩個光伏電站提供約100兆瓦的太陽能組件訂單,成為以色列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池板提供商,另外與意大利知名太陽能項目開發商簽訂了25兆瓦的光伏組件供應合同。”一位熟悉尚德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尚德的復蘇不完全是一場自我修復的過程,大多依靠外力。這股外力就是政策支持。2012年底,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到江南調研光伏行業,圈定的三家企業中就有無錫尚德。
據悉,此次政策制定也被外界認為最貼近市場。北京首位遞交個人分布式并網的業主在與記者交流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訴求一一兌現感到十分欣慰,“國網在為我做接入時,最初表示要收取1.7萬元的各種費用,最后在各方協調下費用基本減免。”他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今后分布式上網的一個成熟樣本。
“系列政策總體歸納起來就是:擴容、補貼。擴容在于吸收過剩產能,但政策最關鍵的還是在于‘錢’,就是補貼。”廈門大學能源研究所主任林伯強的點評很直白:“沒錢寸步難行!”
一名行業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光伏行業擴容、補貼政策還停留在解決行業本身問題。若從長遠的戰略眼光來看,行業將從擴大內需、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汲取更多動力,把節能與消費相結合——啟動太陽能產品下鄉,啟動家庭自給式太陽能產品的應用,真正激發出市場潛力。
國泰君安的一份投資報告指出,建筑光伏工程市場2013年將達6GW左右,增速將達到200%以上,將出現600億的大市場,工商業平價以后,市場空間將更為廣闊,建筑光伏工程商有投資機會。
背靠“美麗中國” 光伏業可做強做精
中國光伏產業作為目前我國發展最為成熟新能源產業,做大做強既是行業的需要,也是加強清潔能源利用,落實“美麗中國”的一大路徑
在2012年年底的太陽能行業年會上,記者接觸到“行業曝潛”的主角皇明太陽能集團董事長黃鳴,也與“被曝潛”日出東方董事長徐新建進行了面對面的溝通。黃鳴有些激動地對記者表示:“作為商人,逐利無可厚非,但不應該只是為了賺錢而賺錢,更不能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
與情緒起伏頗大的黃鳴比較起來,也有一些務實的商人,“行業有問題不能就此拋棄行業,低價路線不等于有質量問題。”
據參與東方日升公司技術指導的行業元老——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公司未來發展的戰略我比較認同,技術需要進一步改進提升,但是并不存在嚴重問題。”
面對記者“中國的光伏技術,以及其他新能源的技術,與國外的差距有多大?”的提問,一家光伏企業負責人發自肺腑地表示:“我不能說中國的新能源技術是世界頂尖的,但至少不會比歐美差多少,我們沒有最先進的技術,但是要說中國的技術很爛,則完全是沒有調查過企業。”
有一點是不爭的事實,罵也罷,捧也罷,發展太陽能行業,國家樹立標桿性新興產業的決心已定。高層的系列舉措也反復強調了太陽能行業戰略新興產業的“江湖地位”。從馬凱江南調研到國務院常務會議特別提到提振光伏產業五大措施,再追溯之前高層出臺多項政策支持光伏產業發展,行業得到的是 “特事特批”待遇。
一名能源部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在國家圈定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后,目前并沒有發展培育出很強大的一支,這次救助光伏企業已經超出了扶持行業本身的意義,而是希望借機培育出具有標桿意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太陽能行業成為樹立標桿性戰略新興產業的切口。
孟憲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現在到了不得不發展節能行業的時候。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節能減排行業在這個大背景下,未來一定會蓬勃發展。”
最新發布的《2012中國節能減排發展報告》預計,未來3-5年,我國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的產值有望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速。這無疑也為太陽能行業,這一節能環保行業的重要一環,又潑灑了不少陽光。
做到“扶優扶強” 通過競爭優勝劣汰
2008年,我國光伏企業不足100家,現已至500余家。產能過剩導致多晶硅等一系列光伏產品價格狂跌,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這將是一次劇烈洗牌
“未來6至9個月,光伏行業有望迎來實質性的產能收縮期,預計超過1GW的中大型產能將退出。同時,國內需求的刺激加上外圍市場經濟形勢的逐漸回暖,會支撐明年全球光伏需求有效增長10%至15%,供需倒掛關系也有望在2013年二季度后改善,上半年價格見底預期明顯。”這是光大證券一份研究報告中的判斷。
太陽能業內專家提到救助產業,都不認為應該全救,“扶優扶強”是他們一貫用的字眼。
只要采訪孟憲淦,他總是要說到尚德、賽維LDK這些公司的情況,“對于這些有技術力量的企業,如果政府能夠幫一把,使其渡過難關,對整個產業的帶動作用還是很大的。但是對于沒有技術含量,騙取補貼,賺一票就撤的公司,不要說是補貼救助,就是應該優勝劣汰。”
“低價模式害死企業,同時也會加劇歐美的抵觸情緒,加劇雙反。”廈門大學能源研究所主任林伯強表示,“因此我反復強調政府的救助力量應該集中在終端市場、研發領域,市場做大了,技術上去了,自然企業就有出路了。”
國家鼓勵發展新能源,但一哄而上吃虧后,部分企業開始根據自身特點調整策略,也開始考慮退出策略。在記者近期調研幾家四川新能源企業時,有公司董事會負責人就對記者表示,“2009年-2010年投資了一些新能源項目,原材料價格過高,高位接盤,而之后成品價格又一路狂瀉。現在新能源不再是我們的主攻目標,我們未來將專注傳統能源的發展。”
企業自發調整策略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一種方式。同時,國家也正在制定強制性的行業準入規則,加速淘汰落后產能。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秘書長孫廣彬對記者透露,有關部門正在醞釀出臺光伏行業的強制認證和檢測制度,2013年有望推出。“符合檢測標準將成為產品獲得補貼的先決條件。”
此外,有進一步消息稱,各部委正在等待國務院的分工,制定一個行業的準入認證標準,這個標準的指標包括企業研發能力、生產規模和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知識產權的擁有量等。如果企業不能符合這些認證標準,將不能獲得銀行貸款,不能上新項目。
學界、產業界的心聲與高層的想法基本吻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的五項政策措施,除了有“加法部分”,還首次明確提出鼓勵光伏企業淘汰產能。
五大措施的第一條就點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善于利用市場“倒逼機制”,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多晶硅、光伏電池及組件項目。
多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對此表示:適當做減法才能給行業減負,未來幾年國內太陽能行業在城鎮化建設、擴大內需等政策下將大幅擴容,如果能輕裝上陣,未來中國的太陽能行業不但可以做到世界占有率第一,也可以做到技術第一。
對太陽能企業來說,給點陽光就燦爛是目前的現狀,然而反彈道路是坎坷崎嶇還是一路順風,既取決于外部的輸光輸熱,更取決于自身創新能力、技術革新能力的提高。
真正把自己變成發光發熱的太陽,才是企業走在逆襲道路上的應有之義。
“我在4美元的時候買了尚德電力,80美元時認為它會漲到200美元,最后在1美元清倉。”這是2012年9月一位投資者告訴記者的真實投資經歷。當行業被“高科技、新能源”概念化時,200美元的股價也不為過,當“高負債、嚴重過剩”成為第一印象時,連1美元的股價都吸引不了資本的興趣。
否極泰來,2012年9月后,陷入谷底的光伏業大有逆轉之勢。首先,高層以“特事特辦”原則推出一系列重磅政策予以扶持,高層會議多次提到在2013年培育一批新的消費增長點中,太陽能產業名列其中;其次,作為新能源業的代表,太陽能行業又是目前我國發展相對成熟、技術相對先進的行業,也被視作培養我國在國際上有自主競爭力的戰略新興產業的切入口;最后,大浪淘沙,在發展與競爭中實現行業的優勝劣汰,從而鑄就在國際上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優質新能源企業。
多重有利因素令市場和投資者信心重聚,龍頭企業訂單明顯回暖,美股中概光伏指數近一個月來累計漲幅更是超過70%,港股光伏龍頭股股價均已翻倍。
借“城鎮化東風” 政府啟動內需市場
政府祭出連環政策啟動國內市場,推出一攬子并網、補貼配套政策,敞開國內分布式光伏市場,強制光伏發電并網,鼓勵民間、個人投資光伏電站建設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在許多場合多次強調:“讓他們(歐美)反去吧,只要國內政策做得及時到位,快速充分打開國內市場,就足以吸收過剩的產能,把原本在海外的產能充分吸收。”
這里,龍頭企業尚德電力半年來的訂單情況或許更有說服力。尚德電力2012年9月好幾條生產線都停產,企業可說處于“水深火熱”。“接不到訂單不派活,繼而減薪。”尚德一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冬天來臨,行業卻感受到了政策“一把火”的威力。就尚德情況而言,訂單明顯增多,“其他幾大光伏企業則基本接近滿產。”
在去年8月份走訪尚德時,幾條生產線幾乎都處于停工狀態,門衛對記者也是閃閃躲躲,不愿意談論員工的不滿情緒。在最近與尚德員工的接觸中,員工精神狀態完全兩樣。“又有加班趕訂單的現象出現了。今年過節,公司總部、各地工廠都發了兩箱紅富士。不發別的,就發紅富士,寓意來年紅紅火火!”尚德一位一線員工告訴記者。
“在國家大力推動‘光伏外援’的政策下,尚德一連接了好幾單‘非主流’訂單。原先最大的歐美客戶對中國關門后,非洲成為最具潛力的市場。去年12月以來,公司接到南非兩個光伏電站提供約100兆瓦的太陽能組件訂單,成為以色列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池板提供商,另外與意大利知名太陽能項目開發商簽訂了25兆瓦的光伏組件供應合同。”一位熟悉尚德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尚德的復蘇不完全是一場自我修復的過程,大多依靠外力。這股外力就是政策支持。2012年底,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到江南調研光伏行業,圈定的三家企業中就有無錫尚德。
據悉,此次政策制定也被外界認為最貼近市場。北京首位遞交個人分布式并網的業主在與記者交流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訴求一一兌現感到十分欣慰,“國網在為我做接入時,最初表示要收取1.7萬元的各種費用,最后在各方協調下費用基本減免。”他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今后分布式上網的一個成熟樣本。
“系列政策總體歸納起來就是:擴容、補貼。擴容在于吸收過剩產能,但政策最關鍵的還是在于‘錢’,就是補貼。”廈門大學能源研究所主任林伯強的點評很直白:“沒錢寸步難行!”
一名行業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光伏行業擴容、補貼政策還停留在解決行業本身問題。若從長遠的戰略眼光來看,行業將從擴大內需、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汲取更多動力,把節能與消費相結合——啟動太陽能產品下鄉,啟動家庭自給式太陽能產品的應用,真正激發出市場潛力。
國泰君安的一份投資報告指出,建筑光伏工程市場2013年將達6GW左右,增速將達到200%以上,將出現600億的大市場,工商業平價以后,市場空間將更為廣闊,建筑光伏工程商有投資機會。
背靠“美麗中國” 光伏業可做強做精
中國光伏產業作為目前我國發展最為成熟新能源產業,做大做強既是行業的需要,也是加強清潔能源利用,落實“美麗中國”的一大路徑
在2012年年底的太陽能行業年會上,記者接觸到“行業曝潛”的主角皇明太陽能集團董事長黃鳴,也與“被曝潛”日出東方董事長徐新建進行了面對面的溝通。黃鳴有些激動地對記者表示:“作為商人,逐利無可厚非,但不應該只是為了賺錢而賺錢,更不能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
與情緒起伏頗大的黃鳴比較起來,也有一些務實的商人,“行業有問題不能就此拋棄行業,低價路線不等于有質量問題。”
據參與東方日升公司技術指導的行業元老——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公司未來發展的戰略我比較認同,技術需要進一步改進提升,但是并不存在嚴重問題。”
面對記者“中國的光伏技術,以及其他新能源的技術,與國外的差距有多大?”的提問,一家光伏企業負責人發自肺腑地表示:“我不能說中國的新能源技術是世界頂尖的,但至少不會比歐美差多少,我們沒有最先進的技術,但是要說中國的技術很爛,則完全是沒有調查過企業。”
有一點是不爭的事實,罵也罷,捧也罷,發展太陽能行業,國家樹立標桿性新興產業的決心已定。高層的系列舉措也反復強調了太陽能行業戰略新興產業的“江湖地位”。從馬凱江南調研到國務院常務會議特別提到提振光伏產業五大措施,再追溯之前高層出臺多項政策支持光伏產業發展,行業得到的是 “特事特批”待遇。
一名能源部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在國家圈定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后,目前并沒有發展培育出很強大的一支,這次救助光伏企業已經超出了扶持行業本身的意義,而是希望借機培育出具有標桿意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太陽能行業成為樹立標桿性戰略新興產業的切口。
孟憲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現在到了不得不發展節能行業的時候。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節能減排行業在這個大背景下,未來一定會蓬勃發展。”
最新發布的《2012中國節能減排發展報告》預計,未來3-5年,我國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的產值有望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速。這無疑也為太陽能行業,這一節能環保行業的重要一環,又潑灑了不少陽光。
做到“扶優扶強” 通過競爭優勝劣汰
2008年,我國光伏企業不足100家,現已至500余家。產能過剩導致多晶硅等一系列光伏產品價格狂跌,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這將是一次劇烈洗牌
“未來6至9個月,光伏行業有望迎來實質性的產能收縮期,預計超過1GW的中大型產能將退出。同時,國內需求的刺激加上外圍市場經濟形勢的逐漸回暖,會支撐明年全球光伏需求有效增長10%至15%,供需倒掛關系也有望在2013年二季度后改善,上半年價格見底預期明顯。”這是光大證券一份研究報告中的判斷。
太陽能業內專家提到救助產業,都不認為應該全救,“扶優扶強”是他們一貫用的字眼。
只要采訪孟憲淦,他總是要說到尚德、賽維LDK這些公司的情況,“對于這些有技術力量的企業,如果政府能夠幫一把,使其渡過難關,對整個產業的帶動作用還是很大的。但是對于沒有技術含量,騙取補貼,賺一票就撤的公司,不要說是補貼救助,就是應該優勝劣汰。”
“低價模式害死企業,同時也會加劇歐美的抵觸情緒,加劇雙反。”廈門大學能源研究所主任林伯強表示,“因此我反復強調政府的救助力量應該集中在終端市場、研發領域,市場做大了,技術上去了,自然企業就有出路了。”
國家鼓勵發展新能源,但一哄而上吃虧后,部分企業開始根據自身特點調整策略,也開始考慮退出策略。在記者近期調研幾家四川新能源企業時,有公司董事會負責人就對記者表示,“2009年-2010年投資了一些新能源項目,原材料價格過高,高位接盤,而之后成品價格又一路狂瀉。現在新能源不再是我們的主攻目標,我們未來將專注傳統能源的發展。”
企業自發調整策略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一種方式。同時,國家也正在制定強制性的行業準入規則,加速淘汰落后產能。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秘書長孫廣彬對記者透露,有關部門正在醞釀出臺光伏行業的強制認證和檢測制度,2013年有望推出。“符合檢測標準將成為產品獲得補貼的先決條件。”
此外,有進一步消息稱,各部委正在等待國務院的分工,制定一個行業的準入認證標準,這個標準的指標包括企業研發能力、生產規模和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知識產權的擁有量等。如果企業不能符合這些認證標準,將不能獲得銀行貸款,不能上新項目。
學界、產業界的心聲與高層的想法基本吻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的五項政策措施,除了有“加法部分”,還首次明確提出鼓勵光伏企業淘汰產能。
五大措施的第一條就點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善于利用市場“倒逼機制”,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多晶硅、光伏電池及組件項目。
多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對此表示:適當做減法才能給行業減負,未來幾年國內太陽能行業在城鎮化建設、擴大內需等政策下將大幅擴容,如果能輕裝上陣,未來中國的太陽能行業不但可以做到世界占有率第一,也可以做到技術第一。
對太陽能企業來說,給點陽光就燦爛是目前的現狀,然而反彈道路是坎坷崎嶇還是一路順風,既取決于外部的輸光輸熱,更取決于自身創新能力、技術革新能力的提高。
真正把自己變成發光發熱的太陽,才是企業走在逆襲道路上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