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80后男士,身份卻已是一位企業家;他長著一張典型江南男子的俊秀臉龐,為人處事卻果敢大氣,眉眼間一股凜然之氣;他舉止談吐灑脫自在,比我想象的要更為入世。嘴角邊一抹澄明笑意,令人頓生親切之感。他眼神冷靜,并在金絲邊眼鏡的襯托下光芒四射——這是一種已做好萬全準備的眼神,只待在精彩舞臺上流光溢彩。
他就是Innosolar電站新模式及分布式光伏發電峰會演講嘉賓晶耀新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執行懂事戚繼華先生。作為一位光伏人士,他已奔跑良久,并且奔跑的頗為勵志。
戚繼華200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計算機系,2008年獲得浙江大學EMBA學位,并進入太陽能行業,曾在多家光伏企業擔任高管。
盡管半路出道,但這位江南男子硬是靠著骨子里一股絕不服輸的錚錚鐵骨攻下山頭,一點一滴匯聚自己的立足之地,并在歷經殘酷的大浪淘沙后,站穩腳跟。大會當天,筆者很榮幸就“電站業務融資渠道及退出機制”話題對戚繼華先生進行獨家專訪。
企業融資
就電站融資渠道而言,戚繼華表示主要有四種方式。
首先就是過橋融資,主要指前期融資;其次是項目貸款。企業可以向當地銀行進行融資,也就是在第三方國家開展融資。目前,日韓銀行的大門均已打開。只要經銀行調查屬實,就可以專款專用。不過,80%的貸款只能用于電站,并且需要監管;第三種是抵押貸款。其實電站可以實行資產化,當作抵押品。不過,各個國家的抵押貸款比率千差萬別。例如,西班牙的抵押貸款比率較低,即60-70%。項目貸款比率通常介于70-80%之間。項目貸款與抵押貸款之間存在時間差距。前者主要針對電站的前期,后者則需等到電站竣工并好網之后;第四種方式則為基金公司收購。基金公司買斷電站未來3至5年收益,一次性付給企業未來3至5年的預計電費。不過,這個電費其實是打折的,畢竟基金公司也要盈利。
談及全球光伏市場,戚繼華認為各國還是有所不同。他表示,美國電站市場還不及歐洲成熟,尤其金融機構對電站的了解程度仍所欠缺。因此,美國的項目通常以第三國貸款。例如,日韓銀行可以實現貸款。第二種就是內保外貸。如果母公司是中國的,子公司設在美國,就可以進行內保外貸。不過,內保外貸需要前提。首先就是中資銀行。例如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與工商銀行。這些銀行均在美國成立分公司,因此可以實現內保外貸。另外國開行與進出口銀行,也是可以的,不過這兩家銀行一般不貸款給幾兆瓦或幾十兆瓦的小型項目,通常是給一百兆瓦規模以上的大型項目貸款。
日本的項目通常可以得到百分百融資。只要整個項目得到批文與并網許可證,基本不可能融不到資。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的項目安全性較高。基于此,對于日本項目而言,風險在于前期,因為未必可以拿到批文。不過,一旦拿到批文,就不要擔心融不到資。日本項目的可靠性還是很強,而且日本本身也是一個成熟市場。
德國也是成熟市場,不過內部回報率(IRR)正逐漸下降。銀行通常會設立一個紅色高壓線,主要參照標準就是IRR。如果IRR跟銀行利率相近,就要承擔風險,銀行不太可能貸款;只要高于這條紅色高壓線,就可以貸款。這是規則。
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等成熟市場的電站前期融資(也就是項目貸款)難度已增高。因為有的項目雖然拿到貸款,但并沒有去建設,銀行風險相應增高。
萬一項目沒有建成,抑或被取消,那么風險基本就全部壓在銀行身上。基于此,銀行會設定各類條件。首先就是電站并網是否有保險。這個保險是否得到歐洲方的評級也很關鍵。倘若有評級,那么在歐洲實現貸款的可能性大為增加。不過,電站的保險應該多元化,不可能一家公司將所有保險均攬在一起。作為銀行,投資商與保險公司應各承擔50%。不過萬一保險公司倒閉怎么辦?因此盡可能拆散。25年電站具有性能險、質量險、財產險、建設險、政策險以及整個建設周期的延誤險。倘若這些險種分別由六到七家保險公司分擔,那么每家保險公司僅承擔了十分之一左右的風險,投資商也承擔了十分之一,余下十分二由逆變器廠家與組件廠家來承擔,這樣大家分擔的比例就比較分散,令公司具備有效償還能力。
今后的電站應該是分散化的。電站的投資畢竟是資金密集型的,太大了。即使以十個兆瓦為例,投資額也是比較大。因此,實現多元化,將風險分攤到各家身上會比較安全。
目前,這個趨勢正在蔓延。2008年,建電成本大約為4.5歐元左右。現在2012年第二季度已經達到1.7歐元左右了。當前,歐洲逐漸往PPA發展。如果BOS成本、組件設備供應廠家與許可證申報費用等成本控制在1歐元左右。那么,這個1歐元的時代馬上就來臨了。從成本的角度而言,已在逐漸降低。在4.5歐元時代,建造一個電站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很多保險公司都擔憂,一旦這個項目取消,那么保險公司就要賠付巨款。從原來的450萬歐元到現在的100萬歐元,這個差距非常大。一個保險公司對450萬承保與100萬承保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我們設想到2015年,成本達到0.70歐元也并非不可能,因為這四年變化已經夠快。倘若成本降至0.7歐元,1MW電站的成本就只有70萬歐元。就賠付比率而言,保險公司也可以承擔。
國外大型基金公司也衡量,在整個電站成本逐漸下降的前提下,回報率如果能夠達到基金公司的要求,那么金融機構的大門就能敞開。這亦與資本市場相關。尤其是2011年之后,金融危機蔓延,光伏產業逐漸萎縮,從成本上看,市場理應擴展。其實電價并非大問題。鑒于購電協議一年一簽,對于金融機構而言,放貸的可能性極低。因為項目貸款最起碼8-15年,周期較長,而合同是一年一簽。倘若第二年的客戶還未找到,金融機構如何放心放貸?不過,分布式發電推出之后,購電協議將發生變化,比如5年一簽或10年一簽。基于此,金融機構的大門也會相應敞開。
不過,戚繼華認為中國的屋頂結構與歐洲的差異很大。他表示,在其對江浙兩省的調查期間,有企業董事長預測中國的屋頂結構十年必將發生變化。電站是25年,而這些屋頂連10年也無法保證。一旦安裝完畢再拆如何是好?成本必定上升。還有,找不到合適的屋頂怎么辦?這是當前兩大問題所在。
對于分布式發電,投資者仍需理性看待。有些屋頂面積非常大,但不要說10年,很可能5年就會有變動。這如何保障?很多隱患可能最先深藏不露,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會逐漸展現。投資者可以首先把目光放在商業屋頂上。
其實城市里屋頂是有,但絕大多數并不適合。在尋找的屋頂中,有公共事業、有廠房、有居民住宅樓,這些均是商業化的。所謂商業化,就是40年不動產,不能夠改造,這些房屋結構是可以的。不過以此來衡量,屋頂并不多。
浙江民營企業較重,民營經濟一般是工業用地轉為商業用地,主要以此賺錢。因此,就這一塊而言,自己投資電站,他們自己心里都沒有低,因為他們無法保障這個廠房能夠使用25年。這也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基于此,金融機構不太可能放貸。
倘若需要改變這個現狀,分布式發電就該從商業屋頂開始,因為商業屋頂是40年不動產。但真正的市場從原來電站解決自用為主轉變為真正商業化,仍需要一個過程。平價上網只是其中之一,更多的是屋頂當中如何進行保障。電站的商業化才是根本所在。商業化需要各類基本保障,而非今天建了,明天就拆,否則其中成本由誰賠付?
目前,中國投資分布式較為盲目。無錫一個市就申報了1GW以上,其實并沒有獲得太大保障。未來誰也說不清楚,也許房屋要拆,將原先鋼結構變成混泥土結構,那么這無疑又是一筆巨額開支。
戚繼華表示,在與一家企業高管談項目之時,就遇到類似問題。倘若在這家企業的廠房上安裝光伏發電,僅加固費用就需一千多萬,加固之后,如果要拆,又是一筆費用。如果中途廠房轉賣,買家不要光伏發電系統,如何是好?這些問題都很現實。
德國對此具有各項保障,不過中國保障細則還未出臺。晶耀遲遲仍未參與國內電站,原因就在于此。首先,融資大門并沒有打開,投資風險太高。如果百分百用自有資金去投資,其實可以投任何項目,但我們應該把這個項目的資金杠桿原理撬動起來,如果撬不起來,那么項目即使并網,并不能算作成功。如果用更少的資金,把這個項目做成功,將IRR從10%提升至50%,甚至至60%,才叫做的漂亮。
戚繼華表示,他走的路線不限于光伏行業,化工企業、汽配行業以及地產行業均可以考慮其中,一定要讓他們認為這個電站具有價值。商業投資,容不得失敗一個電站。即使成功9個電站,但倘若第10個電站失敗,仍是留下遺憾。國內市場還不成熟,因此要格外謹慎,盡可能讓利保險公司,讓他們去承擔相應風險。盡管IRR有所下降,但只要達到預期即可。
就德國西班牙這類成熟市場而言,做過抵押的屋頂不可轉讓。簽訂協議之后,25年的使用權歸買家,因為買家一次性支付了保障費用,不可違約。
歐洲工程基本為百年工程。2008年,中國的一場大雪,就把工業廠房壓垮,主要就是不牢固。如果建成混凝土結構,就不會壓垮了。屋頂得以加固,就可以賺錢。而且,業主可以有效控制25年的時間點。政府也應該將這塊明確化。如果國家就這塊出臺法令細則,明確租用方的權限,國外金融機構的大門就會敞開。
談及全球光伏市場,戚繼華先生認為各國還是有所不同。他表示,美國電站市場還不及歐洲成熟,尤其金融機構對電站的了解程度仍所欠缺。因此,美國的項目通常以第三國貸款。例如,日韓銀行可以實現貸款。第二種就是內保外貸。如果母公司是中國的,子公司設在美國,就可以進行內保外貸。不過,內保外貸需要前提。首先就是中資銀行。例如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與工商銀行。這些銀行均在美國成立分公司,因此可以實現內保外貸。另外國開行與進出口銀行,也是可以的,不過這兩家銀行一般不貸款給幾兆瓦或幾十兆瓦的小型項目,通常是給一百兆瓦規模以上的大型項目貸款。
日本的項目通常可以得到百分百融資。只要整個項目得到批文與并網許可證,基本不可能融不到資。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的項目安全性較高。基于此,對于日本項目而言,風險在于前期,因為未必可以拿到批文。不過,一旦拿到批文,就不要擔心融不到資。日本項目的可靠性還是很強,而且日本本身也是一個成熟市場。
德國也是成熟市場,不過內部回報率(IRR)正逐漸下降。銀行通常會設立一個紅色高壓線,主要參照標準就是IRR。如果IRR跟銀行利率相近,就要承擔風險,銀行不太可能貸款;只要高于這條紅色高壓線,就可以貸款。這是規則。
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等成熟市場的電站前期融資(也就是項目貸款)難度已增高。因為有的項目雖然拿到貸款,但并沒有去建設,銀行風險相應增高。
萬一項目沒有建成,抑或被取消,那么風險基本就全部壓在銀行身上。基于此,銀行會設定各類條件。首先就是電站并網是否有保險。這個保險是否得到歐洲方的評級也很關鍵。倘若有評級,那么在歐洲實現貸款的可能性大為增加。不過,電站的保險應該多元化,不可能一家公司將所有保險均攬在一起。作為銀行,投資商與保險公司應各承擔50%。不過萬一保險公司倒閉怎么辦?因此盡可能拆散。25年電站具有性能險、質量險、財產險、建設險、政策險以及整個建設周期的延誤險。倘若這些險種分別由六到七家保險公司分擔,那么每家保險公司僅承擔了十分之一左右的風險,投資商也承擔了十分之一,余下十分二由逆變器廠家與組件廠家來承擔,這樣大家分擔的比例就比較分散,令公司具備有效償還能力。
今后的電站應該是分散化的。電站的投資畢竟是資金密集型的,太大了。即使以十個兆瓦為例,投資額也是比較大。因此,實現多元化,將風險分攤到各家身上會比較安全。
目前,這個趨勢正在蔓延。2008年,建電成本大約為4.5歐元左右。現在2012年第二季度已經達到1.7歐元左右了。當前,歐洲逐漸往PPA發展。如果BOS成本、組件設備供應廠家與許可證申報費用等成本控制在1歐元左右。那么,這個1歐元的時代馬上就來臨了。從成本的角度而言,已在逐漸降低。在4.5歐元時代,建造一個電站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很多保險公司都擔憂,一旦這個項目取消,那么保險公司就要賠付巨款。從原來的450萬歐元到現在的100萬歐元,這個差距非常大。一個保險公司對450萬承保與100萬承保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我們設想到2015年,成本達到0.70歐元也并非不可能,因為這四年變化已經夠快。倘若成本降至0.7歐元,1MW電站的成本就只有70萬歐元。就賠付比率而言,保險公司也可以承擔。
他就是Innosolar電站新模式及分布式光伏發電峰會演講嘉賓晶耀新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執行懂事戚繼華先生。作為一位光伏人士,他已奔跑良久,并且奔跑的頗為勵志。
戚繼華200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計算機系,2008年獲得浙江大學EMBA學位,并進入太陽能行業,曾在多家光伏企業擔任高管。
盡管半路出道,但這位江南男子硬是靠著骨子里一股絕不服輸的錚錚鐵骨攻下山頭,一點一滴匯聚自己的立足之地,并在歷經殘酷的大浪淘沙后,站穩腳跟。大會當天,筆者很榮幸就“電站業務融資渠道及退出機制”話題對戚繼華先生進行獨家專訪。
戚繼華先生
企業融資
就電站融資渠道而言,戚繼華表示主要有四種方式。
首先就是過橋融資,主要指前期融資;其次是項目貸款。企業可以向當地銀行進行融資,也就是在第三方國家開展融資。目前,日韓銀行的大門均已打開。只要經銀行調查屬實,就可以專款專用。不過,80%的貸款只能用于電站,并且需要監管;第三種是抵押貸款。其實電站可以實行資產化,當作抵押品。不過,各個國家的抵押貸款比率千差萬別。例如,西班牙的抵押貸款比率較低,即60-70%。項目貸款比率通常介于70-80%之間。項目貸款與抵押貸款之間存在時間差距。前者主要針對電站的前期,后者則需等到電站竣工并好網之后;第四種方式則為基金公司收購。基金公司買斷電站未來3至5年收益,一次性付給企業未來3至5年的預計電費。不過,這個電費其實是打折的,畢竟基金公司也要盈利。
談及全球光伏市場,戚繼華認為各國還是有所不同。他表示,美國電站市場還不及歐洲成熟,尤其金融機構對電站的了解程度仍所欠缺。因此,美國的項目通常以第三國貸款。例如,日韓銀行可以實現貸款。第二種就是內保外貸。如果母公司是中國的,子公司設在美國,就可以進行內保外貸。不過,內保外貸需要前提。首先就是中資銀行。例如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與工商銀行。這些銀行均在美國成立分公司,因此可以實現內保外貸。另外國開行與進出口銀行,也是可以的,不過這兩家銀行一般不貸款給幾兆瓦或幾十兆瓦的小型項目,通常是給一百兆瓦規模以上的大型項目貸款。
日本的項目通常可以得到百分百融資。只要整個項目得到批文與并網許可證,基本不可能融不到資。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的項目安全性較高。基于此,對于日本項目而言,風險在于前期,因為未必可以拿到批文。不過,一旦拿到批文,就不要擔心融不到資。日本項目的可靠性還是很強,而且日本本身也是一個成熟市場。
德國也是成熟市場,不過內部回報率(IRR)正逐漸下降。銀行通常會設立一個紅色高壓線,主要參照標準就是IRR。如果IRR跟銀行利率相近,就要承擔風險,銀行不太可能貸款;只要高于這條紅色高壓線,就可以貸款。這是規則。
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等成熟市場的電站前期融資(也就是項目貸款)難度已增高。因為有的項目雖然拿到貸款,但并沒有去建設,銀行風險相應增高。
萬一項目沒有建成,抑或被取消,那么風險基本就全部壓在銀行身上。基于此,銀行會設定各類條件。首先就是電站并網是否有保險。這個保險是否得到歐洲方的評級也很關鍵。倘若有評級,那么在歐洲實現貸款的可能性大為增加。不過,電站的保險應該多元化,不可能一家公司將所有保險均攬在一起。作為銀行,投資商與保險公司應各承擔50%。不過萬一保險公司倒閉怎么辦?因此盡可能拆散。25年電站具有性能險、質量險、財產險、建設險、政策險以及整個建設周期的延誤險。倘若這些險種分別由六到七家保險公司分擔,那么每家保險公司僅承擔了十分之一左右的風險,投資商也承擔了十分之一,余下十分二由逆變器廠家與組件廠家來承擔,這樣大家分擔的比例就比較分散,令公司具備有效償還能力。
今后的電站應該是分散化的。電站的投資畢竟是資金密集型的,太大了。即使以十個兆瓦為例,投資額也是比較大。因此,實現多元化,將風險分攤到各家身上會比較安全。
目前,這個趨勢正在蔓延。2008年,建電成本大約為4.5歐元左右。現在2012年第二季度已經達到1.7歐元左右了。當前,歐洲逐漸往PPA發展。如果BOS成本、組件設備供應廠家與許可證申報費用等成本控制在1歐元左右。那么,這個1歐元的時代馬上就來臨了。從成本的角度而言,已在逐漸降低。在4.5歐元時代,建造一個電站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很多保險公司都擔憂,一旦這個項目取消,那么保險公司就要賠付巨款。從原來的450萬歐元到現在的100萬歐元,這個差距非常大。一個保險公司對450萬承保與100萬承保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我們設想到2015年,成本達到0.70歐元也并非不可能,因為這四年變化已經夠快。倘若成本降至0.7歐元,1MW電站的成本就只有70萬歐元。就賠付比率而言,保險公司也可以承擔。
國外大型基金公司也衡量,在整個電站成本逐漸下降的前提下,回報率如果能夠達到基金公司的要求,那么金融機構的大門就能敞開。這亦與資本市場相關。尤其是2011年之后,金融危機蔓延,光伏產業逐漸萎縮,從成本上看,市場理應擴展。其實電價并非大問題。鑒于購電協議一年一簽,對于金融機構而言,放貸的可能性極低。因為項目貸款最起碼8-15年,周期較長,而合同是一年一簽。倘若第二年的客戶還未找到,金融機構如何放心放貸?不過,分布式發電推出之后,購電協議將發生變化,比如5年一簽或10年一簽。基于此,金融機構的大門也會相應敞開。
不過,戚繼華認為中國的屋頂結構與歐洲的差異很大。他表示,在其對江浙兩省的調查期間,有企業董事長預測中國的屋頂結構十年必將發生變化。電站是25年,而這些屋頂連10年也無法保證。一旦安裝完畢再拆如何是好?成本必定上升。還有,找不到合適的屋頂怎么辦?這是當前兩大問題所在。
對于分布式發電,投資者仍需理性看待。有些屋頂面積非常大,但不要說10年,很可能5年就會有變動。這如何保障?很多隱患可能最先深藏不露,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會逐漸展現。投資者可以首先把目光放在商業屋頂上。
其實城市里屋頂是有,但絕大多數并不適合。在尋找的屋頂中,有公共事業、有廠房、有居民住宅樓,這些均是商業化的。所謂商業化,就是40年不動產,不能夠改造,這些房屋結構是可以的。不過以此來衡量,屋頂并不多。
浙江民營企業較重,民營經濟一般是工業用地轉為商業用地,主要以此賺錢。因此,就這一塊而言,自己投資電站,他們自己心里都沒有低,因為他們無法保障這個廠房能夠使用25年。這也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基于此,金融機構不太可能放貸。
倘若需要改變這個現狀,分布式發電就該從商業屋頂開始,因為商業屋頂是40年不動產。但真正的市場從原來電站解決自用為主轉變為真正商業化,仍需要一個過程。平價上網只是其中之一,更多的是屋頂當中如何進行保障。電站的商業化才是根本所在。商業化需要各類基本保障,而非今天建了,明天就拆,否則其中成本由誰賠付?
目前,中國投資分布式較為盲目。無錫一個市就申報了1GW以上,其實并沒有獲得太大保障。未來誰也說不清楚,也許房屋要拆,將原先鋼結構變成混泥土結構,那么這無疑又是一筆巨額開支。
戚繼華表示,在與一家企業高管談項目之時,就遇到類似問題。倘若在這家企業的廠房上安裝光伏發電,僅加固費用就需一千多萬,加固之后,如果要拆,又是一筆費用。如果中途廠房轉賣,買家不要光伏發電系統,如何是好?這些問題都很現實。
德國對此具有各項保障,不過中國保障細則還未出臺。晶耀遲遲仍未參與國內電站,原因就在于此。首先,融資大門并沒有打開,投資風險太高。如果百分百用自有資金去投資,其實可以投任何項目,但我們應該把這個項目的資金杠桿原理撬動起來,如果撬不起來,那么項目即使并網,并不能算作成功。如果用更少的資金,把這個項目做成功,將IRR從10%提升至50%,甚至至60%,才叫做的漂亮。
戚繼華表示,他走的路線不限于光伏行業,化工企業、汽配行業以及地產行業均可以考慮其中,一定要讓他們認為這個電站具有價值。商業投資,容不得失敗一個電站。即使成功9個電站,但倘若第10個電站失敗,仍是留下遺憾。國內市場還不成熟,因此要格外謹慎,盡可能讓利保險公司,讓他們去承擔相應風險。盡管IRR有所下降,但只要達到預期即可。
就德國西班牙這類成熟市場而言,做過抵押的屋頂不可轉讓。簽訂協議之后,25年的使用權歸買家,因為買家一次性支付了保障費用,不可違約。
歐洲工程基本為百年工程。2008年,中國的一場大雪,就把工業廠房壓垮,主要就是不牢固。如果建成混凝土結構,就不會壓垮了。屋頂得以加固,就可以賺錢。而且,業主可以有效控制25年的時間點。政府也應該將這塊明確化。如果國家就這塊出臺法令細則,明確租用方的權限,國外金融機構的大門就會敞開。
談及全球光伏市場,戚繼華先生認為各國還是有所不同。他表示,美國電站市場還不及歐洲成熟,尤其金融機構對電站的了解程度仍所欠缺。因此,美國的項目通常以第三國貸款。例如,日韓銀行可以實現貸款。第二種就是內保外貸。如果母公司是中國的,子公司設在美國,就可以進行內保外貸。不過,內保外貸需要前提。首先就是中資銀行。例如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與工商銀行。這些銀行均在美國成立分公司,因此可以實現內保外貸。另外國開行與進出口銀行,也是可以的,不過這兩家銀行一般不貸款給幾兆瓦或幾十兆瓦的小型項目,通常是給一百兆瓦規模以上的大型項目貸款。
日本的項目通常可以得到百分百融資。只要整個項目得到批文與并網許可證,基本不可能融不到資。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的項目安全性較高。基于此,對于日本項目而言,風險在于前期,因為未必可以拿到批文。不過,一旦拿到批文,就不要擔心融不到資。日本項目的可靠性還是很強,而且日本本身也是一個成熟市場。
德國也是成熟市場,不過內部回報率(IRR)正逐漸下降。銀行通常會設立一個紅色高壓線,主要參照標準就是IRR。如果IRR跟銀行利率相近,就要承擔風險,銀行不太可能貸款;只要高于這條紅色高壓線,就可以貸款。這是規則。
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等成熟市場的電站前期融資(也就是項目貸款)難度已增高。因為有的項目雖然拿到貸款,但并沒有去建設,銀行風險相應增高。
萬一項目沒有建成,抑或被取消,那么風險基本就全部壓在銀行身上。基于此,銀行會設定各類條件。首先就是電站并網是否有保險。這個保險是否得到歐洲方的評級也很關鍵。倘若有評級,那么在歐洲實現貸款的可能性大為增加。不過,電站的保險應該多元化,不可能一家公司將所有保險均攬在一起。作為銀行,投資商與保險公司應各承擔50%。不過萬一保險公司倒閉怎么辦?因此盡可能拆散。25年電站具有性能險、質量險、財產險、建設險、政策險以及整個建設周期的延誤險。倘若這些險種分別由六到七家保險公司分擔,那么每家保險公司僅承擔了十分之一左右的風險,投資商也承擔了十分之一,余下十分二由逆變器廠家與組件廠家來承擔,這樣大家分擔的比例就比較分散,令公司具備有效償還能力。
今后的電站應該是分散化的。電站的投資畢竟是資金密集型的,太大了。即使以十個兆瓦為例,投資額也是比較大。因此,實現多元化,將風險分攤到各家身上會比較安全。
目前,這個趨勢正在蔓延。2008年,建電成本大約為4.5歐元左右。現在2012年第二季度已經達到1.7歐元左右了。當前,歐洲逐漸往PPA發展。如果BOS成本、組件設備供應廠家與許可證申報費用等成本控制在1歐元左右。那么,這個1歐元的時代馬上就來臨了。從成本的角度而言,已在逐漸降低。在4.5歐元時代,建造一個電站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很多保險公司都擔憂,一旦這個項目取消,那么保險公司就要賠付巨款。從原來的450萬歐元到現在的100萬歐元,這個差距非常大。一個保險公司對450萬承保與100萬承保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我們設想到2015年,成本達到0.70歐元也并非不可能,因為這四年變化已經夠快。倘若成本降至0.7歐元,1MW電站的成本就只有70萬歐元。就賠付比率而言,保險公司也可以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