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臺灣精實消息,臺灣太陽能電池市場自2008 年金融海嘯后,業者雖頻頻丟出「整合」、「退場」的風向球,但考量到產業供過于求下,一加一的水平整合擴充產能恐也并無綜效,故業界期望的整合潮也遲遲未出現,而近期,在新日光 (3576)正式宣布與旺能 (3599)的合并下,臺灣太陽能廠整并的第一槍響起,是否意味臺灣太陽能電池將自過去各占山頭的戰國分裂時代,正式邁向僅存2-3個大型集團化的時代將來臨。
全球太陽能市場需求約有30GW,而就產能而言,中國為全球第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產能達40GW以上,臺灣為第二大生產地,總產能約6-8GW,相較中國來說,仍有一段差距。
新日光和旺能合并后,兩公司總產能上看2GW,將成為臺灣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廠,背后的富爸爸為臺達電 (2308)集團;另外,一大集團則為臺積電 (2330)旗下的茂迪 (6244),該公司也一再強調,整并擴大將會是未來的主要策略之一,若茂迪也能進一步合并他廠,也有可能再重回臺灣電池龍頭廠的寶座。
業界人士評估,在其它太陽能廠中,有可能再出現一個集團背景大廠;而剩下規模較小的廠商,則將各自被大型集團吸納整并,以免被邊緣化;在整并過程中,換股價格、經營團隊的安排,則成為整并過程中最難突破的部分。
事實上,近2年來因太陽能產業艱困,總產能成長幾乎已停滯,但全球太陽能市場需求仍在向上成長,明年市場規模上看35GW的水準,但在歐美對中國雙反的因子下,樂觀者認為,若除了中國以外,其它市場對太陽能電池的需求,為了避免雙反的限制而跳過中國制產品,轉進第二大生產地臺灣,長期將對臺灣太陽能廠有利;但另一方面,中國也不可能坐以待斃,企業也會找尋出口,包括在海外設廠或與海外廠合作,但礙于目前中國太陽能廠財務負擔沉重,短期內要再拿出錢赴海外投資,有其難度。
目前也已有中國廠商來臺洽談合作,未來不排除中國廠商會將其設備輸出移往海外生產,以避免雙反規范。另一方面,就整個太陽能供應鏈自上游到最下游來看,整體毛利率是正的,未來若臺灣太陽能廠在整并擴大后,采購端議價能力增強,再加上管理和技術的差異化,有可能影響目前供應鏈利潤的分配產生位移,也就是說,目前在太陽能產業供應鏈中仍享有獲利,是在產業最上游和最下游的兩端,其部分利潤有可能將有所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