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以來,太陽能電池板的“大豐收”已經導致其價格急劇下跌,同時也拖垮了世界各地眾多制造商。現在,一份于周二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180家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很可能將在2015年之前破產或被收購。
GTM研究公司(GTM Research)表示,其中近一半制造商(88家公司)將關閉他們設在美國、歐洲和加拿大等國的工廠,對這些公司而言,在這些國家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已變得過于高昂。這份報道詳細審查了300多家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以確定其生存幾率。
這份前瞻性報告不僅令人震驚,同時還回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至少就現在而言):太陽能制造產業究竟能否在美國蓬勃發展?一直在運用國有銀行和公用設施為太陽能工廠擴張融資,并且千方百計地創造國內太陽能需求的中國,將繼續主宰太陽能制造產業,但有報告稱,中國政府只打算援助12家大型公司,同時將迫使其他公司進行兼并重組。GTM研究公司預測稱,未來3年中將有54家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無法生存下去。
“鑒于這一產業目前的狀況,以及中國致力于發展本國太陽能制造產品的決心,美國公司將很難與其競爭。”這份報告的撰稿人、GTM研究公司高級分析師希亞姆·梅塔(Shyam Mehta)如是說。實際上,至2013年末,美國的太陽能電池和電池板制造商或將集體消失。
作為世界太陽能制造產業的中心,中國的崛起已經招致競爭對手的怨恨,這些對手認為,中國公司采取了不公平的競爭手段。美國商務部最近與向其進行貿易申訴的請愿者站在了一起,開始向中國太陽能產品征收額外關稅。美國商務部發現,中國太陽能公司確實接受了非法的政府補貼,并且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太陽能電池板。
太陽能制造業的困境從2011年初開始顯現。當時,幾個歐洲主要市場的太陽能產業激勵政策發生了變化,進而促使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的客戶(分銷商和項目開發商)延遲了購買決定。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開始下降,其速度快于制造商此前的預期。去年,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下跌了約50%,這種態勢一直延續至今年。與此同時,抱著全球市場需求或將飆升的心態,許多制造商已經積累了龐大的產能。實際上,盡管需求無法跟上,但為了讓工廠繼續營運,讓工人有活可干,這些制造商依然開足馬力,繼續成批量生產太陽能電池板。
作為太陽能產業的領頭羊,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2011年第一季度的營收持平,利潤降低。從那一刻開始,許多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及其供應商開始走下坡路。為了抗衡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而采取大規模生產方式的年輕公司紛紛破產,比如Solyndra和盛產太陽能公司(Abound Solar)。通用電氣公司(GE)曾經推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試圖在科羅拉多州建造一座400兆瓦的工廠。但在今年初,該公司決定擱置這個項目。長期以低成本制造之王著稱的第一太陽能公司決定逐步關閉設在德國的大工廠,同時暫時擱置在越南和亞利桑那州開建新工廠的計劃。美國、歐洲和亞洲的其他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要么關閉工廠,要么干脆申請破產。
GTM研究公司(GTM Research)表示,其中近一半制造商(88家公司)將關閉他們設在美國、歐洲和加拿大等國的工廠,對這些公司而言,在這些國家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已變得過于高昂。這份報道詳細審查了300多家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以確定其生存幾率。
這份前瞻性報告不僅令人震驚,同時還回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至少就現在而言):太陽能制造產業究竟能否在美國蓬勃發展?一直在運用國有銀行和公用設施為太陽能工廠擴張融資,并且千方百計地創造國內太陽能需求的中國,將繼續主宰太陽能制造產業,但有報告稱,中國政府只打算援助12家大型公司,同時將迫使其他公司進行兼并重組。GTM研究公司預測稱,未來3年中將有54家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無法生存下去。
“鑒于這一產業目前的狀況,以及中國致力于發展本國太陽能制造產品的決心,美國公司將很難與其競爭。”這份報告的撰稿人、GTM研究公司高級分析師希亞姆·梅塔(Shyam Mehta)如是說。實際上,至2013年末,美國的太陽能電池和電池板制造商或將集體消失。
作為世界太陽能制造產業的中心,中國的崛起已經招致競爭對手的怨恨,這些對手認為,中國公司采取了不公平的競爭手段。美國商務部最近與向其進行貿易申訴的請愿者站在了一起,開始向中國太陽能產品征收額外關稅。美國商務部發現,中國太陽能公司確實接受了非法的政府補貼,并且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太陽能電池板。
太陽能制造業的困境從2011年初開始顯現。當時,幾個歐洲主要市場的太陽能產業激勵政策發生了變化,進而促使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的客戶(分銷商和項目開發商)延遲了購買決定。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開始下降,其速度快于制造商此前的預期。去年,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下跌了約50%,這種態勢一直延續至今年。與此同時,抱著全球市場需求或將飆升的心態,許多制造商已經積累了龐大的產能。實際上,盡管需求無法跟上,但為了讓工廠繼續營運,讓工人有活可干,這些制造商依然開足馬力,繼續成批量生產太陽能電池板。
作為太陽能產業的領頭羊,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2011年第一季度的營收持平,利潤降低。從那一刻開始,許多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及其供應商開始走下坡路。為了抗衡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而采取大規模生產方式的年輕公司紛紛破產,比如Solyndra和盛產太陽能公司(Abound Solar)。通用電氣公司(GE)曾經推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試圖在科羅拉多州建造一座400兆瓦的工廠。但在今年初,該公司決定擱置這個項目。長期以低成本制造之王著稱的第一太陽能公司決定逐步關閉設在德國的大工廠,同時暫時擱置在越南和亞利桑那州開建新工廠的計劃。美國、歐洲和亞洲的其他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要么關閉工廠,要么干脆申請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