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于2012年9月6日上午正式宣布,將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包括晶硅組件、電池、硅片發起反傾銷調查。由此,曾經寄希望于通過高層磋商避免這起中歐之間最大的貿易摩擦事件的中國太陽能企業不得不發出一聲嘆息。7月24日,以德國太陽能企業Solar World 為首的四家歐洲太陽能企業向歐盟委員會就中國光伏產品對歐出口提出了反傾銷和反補貼申訴。僅在歐盟委員會正式發布消息一周前,德國聯邦總理默克爾在北京舉行的中德第二輪政府磋商中表示,支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包括光伏產業在內的貿易摩擦,避免采取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但是,默克爾的立場并沒有能夠阻止歐委會對中國企業光伏產品傾銷的立案。
歐盟是中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則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雖然像中歐這樣的大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不必大驚小怪,但是2011年中國光伏產品對歐出口達220億美元,占中國光伏產業對外出口的60-70%。目前,中國光伏企業普遍產能過剩,許多企業處于瀕臨破產的困境。2012年5月,美國業已開始對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產品征收31.14%至249.96%不等的臨時反傾銷稅,中國對美國的太陽能產品出口僅占其出口的10%左右,而且這次歐洲企業的申訴涉及的范圍更廣泛,如果歐委會在調查后裁決中國企業的產品構成傾銷,對中國光伏產業無疑是一場毀滅性打擊。
歐盟是中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則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雖然像中歐這樣的大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不必大驚小怪,但是2011年中國光伏產品對歐出口達220億美元,占中國光伏產業對外出口的60-70%。目前,中國光伏企業普遍產能過剩,許多企業處于瀕臨破產的困境。2012年5月,美國業已開始對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產品征收31.14%至249.96%不等的臨時反傾銷稅,中國對美國的太陽能產品出口僅占其出口的10%左右,而且這次歐洲企業的申訴涉及的范圍更廣泛,如果歐委會在調查后裁決中國企業的產品構成傾銷,對中國光伏產業無疑是一場毀滅性打擊。
我們知道,太陽能發電作為可再生能源是當前中國和歐委會優先發展的戰略產業,歐洲一些國家政府如德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對太陽能發電和入網進行了大量的政府補貼,這是最近5年來歐洲光伏發電超常增長的基礎。以德國為例,2005-2011年,德國光伏設備發電量增長了近15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發電國。因此,歐盟對光伏設備的需求猛增,而中國制造的晶硅組件、電池、硅片等產品具有成本優勢。但從全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產品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對光伏發電原料的深加工以及電池等組件加工設備的制造仍然掌握在歐美制造業強國手中。中低端產品進入門檻較低,國際需求旺盛,在各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光伏產品制造企業如雨后春筍,在中國迎來了一個黃金發展時期。但是好景不長,歐洲民眾對于光伏國家補貼主要便宜了中國企業早有不滿,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迫使歐洲政府重新規劃光伏發電的發展,大幅度減少補貼,同時祭起了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
光伏發電作為替代能源是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因此,我國政府在規劃光伏產業時,應引導企業重視全產業鏈的塑造,從企業自身來講,在發展好的時期,應該將獲得利潤一部分投入研發,力爭向產業高端進軍,建立長期競爭優勢,而不是一味的做產能擴張,這樣一旦外部條件發生變化,就會立時陷入困境。企業只有不斷創新,把握住產業高端,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調配資源,才能在國際和國內市場立于不敗之地。舍此,在出現貿易摩擦時只能頻頻求助于政府的斡旋。
史世偉教授,中國歐洲學會德國分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