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太陽能經濟近兩年來出現嚴重下滑,產業長期處于嚴冬狀態,企業負債過高入不敷出,導致一輪破產洗牌后殘存的一些企業開始找尋不同的細分市場以獲得未來存活的機會。部分企業的策略是從垂直一體化逐漸向下游擴張或進行橫向應用整合,而另外一些企業則選擇把太陽能系統作為一種金融產品來開發,這也就形成了在美國等部分地區開始興起的太陽能系統租賃市場。
什么是太陽能系統租賃市場?

盡管太陽能電池及元件等成本不斷下滑,但從目前各個企業的觀點來看,售價基本已經降至底部,已經沒有太大下降空間。而這個價格用于整個太陽能發電系統,對于大部分的民眾而言價格依舊比較昂貴。
用于租賃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壽命一般預期為15-20年,按照合同規定,每年會呈現2-4%的漲幅上升,但傳統能源的電價的上漲幅度會高達5-7%。
太陽能發電系統租賃業務的機制如下:
(1) 租賃公司以無押金或小額押金方式向使用者提供太陽能發電系統。
(2) 租賃公司根據使用者的電力需求設計系統,并設置在使用者的屋頂上。
(3) 用戶支付低額月租費,使用屋頂設置的太陽能發電系統產生的電力。用電量超過發電量時,用戶向電力公司購買相應電力。
(4) 租賃合同期內,租賃公司承擔系統的遠端監控、檢查、修理以及更換逆變器等系統運用和維護工作。
租賃公司表示,憑借這一制度,即使將租賃費和追加電費合計起來,用戶的電費也會比原來少。
租賃模式的各方收支體現“一營三利”
安裝商或租賃公司如何獲利?
支出:系統成本+貸款成本
受益:租金+賦稅減免+縮短現金流動周期
公司通過貸款等融資手段購買太陽能發電系統,進行安裝、維護,滿足租賃方的電力需求,從而收取租金并獲得賦稅減免,以縮短現金的流動周期,避免了目前太陽能企業普遍面臨的現金和資金問題。
有文章分析表示,美國的租賃公司利用的是聯邦政府ITC(投資稅減免)制度及折舊優惠等稅收優惠政策。美國為了促進設備投資,采用稅額減免(項目支出額的30%)手段。
太陽能發電系統租賃公司將自己無法利用的稅額減免權賣給投資者,由此來確保啟動業務所需要的資金。
租賃者有何好處?
支出:小額押金(無押金)+長期低于傳統能源的電價
受益:清潔能源+便宜電價+低成本
由于從長期來看,采用傳統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進行火力發電的傳統電力價格一定會不斷上漲,而太陽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可一直滿足各種用電需要,成本差距將越差越大。租賃的優點在于能夠以低成本(小額押金或無押金)獲得太陽能發電系統,長期以往可以減少電費支出,同時享受清潔能源。
對于購買資金不足、害怕維護麻煩、租賃房屋者,以及不愿導入太陽能發電系統的使用者,租賃太陽能發電系統無疑是較好選擇。
政府會給予扶持嗎?
支出:融資+補助
受益:環保可再生能源目標+增加就業
在政府方面,為太陽能租賃產品提供者或使用者進行賦稅減免等補助,并為企業提供融資幫助,將對該國發展太陽能經濟,實現可再生能源計劃目標起到促進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將增加就業人口。
適合租賃模式的地區有哪些?
民眾的環保意識、住宅市場的發達和比較完整金融體系影響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租賃市場。目前僅有美國地區的租賃市場較為發達,然而對于澳大利亞、日本等住宅型太陽能系統將快速增長的地區也有租賃市場的發展潛力。但對于中國地區,由于民眾接受度不高,暫時還不適合發展這種租賃模式。
美國地區的太陽能租賃系統較為發達,根據加州太陽能計劃(CSI)的資料,加州租賃的系統超過了現金購買。2008年,在CSI跟蹤的市場上租賃住宅光伏系統約占安裝總數的6%;截止2012年4月,該數字達到了約60%,并且還在不斷增長。
新加坡方面也將實施一個2MW的光伏項目,在30個住宅區對太陽能項目進行測試,這些太陽能電池板將被安裝在85座住宅大廈,用于公用區域的照明、升降機和水泵等。
在日本市場,京瓷和東京盛世利租賃(TCL)公司近日正式開展MW級太陽能發電售電業務,共同出資成立特殊公司,在今后三年建設60-70MW的太陽能發電站,提供融資租賃。
為了對抗太陽能補貼乘數的削減,澳大利亞的住宅太陽能租賃業務也成為支撐太陽能市場的新型營運模式。
企業表現
太陽能租賃市場的起步帶動了SolarCity、SunRun和Sungevity等一批企業的快速增長,世界最強的太陽能公司之一SunPower未來也計劃加大租賃部分的推廣,從而增加這部分的營收。
最近SunPower獲得花旗和瑞士信貸提供的3.25億美元,用于資助公司的太陽能租賃專案;瑞士信貸同時也承諾將另外兩家太陽能租賃公司SolarCity和SunRun提供3億美元資金。
SunPower區域總裁Howard Wenger表示:“太陽能租賃業務漲勢驚人,每周大約有1.5MW-2MW的量。” 自去年啟動租賃計劃以來,SunPower已經簽署了10000個太陽能租賃協定。為了把握市場命脈,SunPower已經開始提供住宅屋頂太陽能系統租賃服務,預期這項業務產生的營收占比可在一年內攀升至最多25%。
對于產能達到GW級的大型太陽能電池或元件生產企業而言,發展太陽能租賃業務短期可能無法快速消耗產能,但對于二三線廠商而言,該業務是值得關注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