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產業已經過了2年的低迷期,破產潮也從歐美大廠,近期已蔓延到市場千夫所指破壞太陽能產業秩序的原兇─中國大廠無钖尚德、江西賽維等,而已在今年4月申請無力償債的德國太陽能大廠Q-Cells,近期也傳出將由先前已并下中國太陽能大廠林洋新能源的韓國韓華石化(Hanwha Chemical Corp.)并下,此并購案最快今年9月底就會完成,對于已有中國林洋新能源的制造產能來說,此時趁便宜拿下在歐洲仍頗具品牌知名度和通路資源的Q-Cells,再一并開拓林洋新能源的產能出海口,等于一兼二顧。
Q-Cells在2007時曾一躍為全球第一大的太陽能電池廠,但在太陽能產業快速擴充,產業轉變為供過于求后,Q-Cells雖然已減少歐洲的高成本生產線,并于近2年將電池事業漸漸委外,僅留少部分模組、系統事業,然仍難抗中國大軍的壓境,在今年4月初時發布聲明表示無力清償債務。
至于韓華集團,該公司已在2010年8月以4300億韓圜收購在美掛牌的中國太陽能廠商林洋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Solarfun Power Holdings Co., Ltd.),并將之改名為韓華太陽能(Hanwha SolarOne Co., Ltd.),而韓華集團也今年6月份透露,在考慮是否要收購Q-Cells,也委請花旗作為并購案的主辦承銷商。
事實上,韓華集團在韓國為化工產業的背景,在韓國投資太陽能最上游的多晶矽產業,而在中游段,則也已擁有中國林洋新能源約1GW的制造產能,但仍欠缺最下游段的出海口;另一方面,Q-Cells在近幾年面對成本競爭力無法與兩岸大廠比拼后,漸漸退出生產制造,故其歐洲的產能已降低,然仍在歐洲有其過去所創造的品牌價值和通路,剛好可以符合韓華本身不需要產能、但需要品牌、通路的需求。
至于此并購案是否劃算,Q-Cells在今年初債權人會議時,宣稱其2012年到期的可轉換公司債,需支付債權人約2620萬美金,但經過債權重整可能有其它的替代方案,將債務負擔降低,市場評估,韓華收購Q-Cells成本約達數百億韓圜,已較先前并購林洋新能源的4300億韓圜大幅縮小,但最終并購價格仍未訂。
另外,韓華收購Q-Cells是否對臺系太陽能廠有所影響,據評估,由于近幾年來臺灣無論是上游矽晶圓或是中游的電池廠,在Q-Cells營運傳出困難后,幾乎就已少有與其往來,包括矽晶圓的出貨或是承接其代工訂單,所以即便韓華收購Q-Cells,對臺廠的影響并不大,再加上韓華本身就已有中國韓華太陽能約1GW并不算小的產能,所以會再釋出的代工訂單,應該也相當有限,除非是需要高效產品,臺廠才可能有接單的機會。
Q-Cells在2007時曾一躍為全球第一大的太陽能電池廠,但在太陽能產業快速擴充,產業轉變為供過于求后,Q-Cells雖然已減少歐洲的高成本生產線,并于近2年將電池事業漸漸委外,僅留少部分模組、系統事業,然仍難抗中國大軍的壓境,在今年4月初時發布聲明表示無力清償債務。
至于韓華集團,該公司已在2010年8月以4300億韓圜收購在美掛牌的中國太陽能廠商林洋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Solarfun Power Holdings Co., Ltd.),并將之改名為韓華太陽能(Hanwha SolarOne Co., Ltd.),而韓華集團也今年6月份透露,在考慮是否要收購Q-Cells,也委請花旗作為并購案的主辦承銷商。
事實上,韓華集團在韓國為化工產業的背景,在韓國投資太陽能最上游的多晶矽產業,而在中游段,則也已擁有中國林洋新能源約1GW的制造產能,但仍欠缺最下游段的出海口;另一方面,Q-Cells在近幾年面對成本競爭力無法與兩岸大廠比拼后,漸漸退出生產制造,故其歐洲的產能已降低,然仍在歐洲有其過去所創造的品牌價值和通路,剛好可以符合韓華本身不需要產能、但需要品牌、通路的需求。
至于此并購案是否劃算,Q-Cells在今年初債權人會議時,宣稱其2012年到期的可轉換公司債,需支付債權人約2620萬美金,但經過債權重整可能有其它的替代方案,將債務負擔降低,市場評估,韓華收購Q-Cells成本約達數百億韓圜,已較先前并購林洋新能源的4300億韓圜大幅縮小,但最終并購價格仍未訂。
另外,韓華收購Q-Cells是否對臺系太陽能廠有所影響,據評估,由于近幾年來臺灣無論是上游矽晶圓或是中游的電池廠,在Q-Cells營運傳出困難后,幾乎就已少有與其往來,包括矽晶圓的出貨或是承接其代工訂單,所以即便韓華收購Q-Cells,對臺廠的影響并不大,再加上韓華本身就已有中國韓華太陽能約1GW并不算小的產能,所以會再釋出的代工訂單,應該也相當有限,除非是需要高效產品,臺廠才可能有接單的機會。